数据显示球员的接发球越来越靠后,其中缘由到底是什么?
在桑普拉斯和阿加西时代,网球比赛呈现明显的“短平快”特点。“短”是指回合少,平均每分耗时短;“平”是指平击更多而上旋偏少;“快”是指平均球速快,击球节奏快。体现这一特点的典型例证就是桑普拉斯的发球上网,以及阿加西迎前站位击打球的上升期。
纳达尔和德约科维奇崛起后,传统的“短平快”特点渐渐削弱,网球比赛每分的回合变多、上旋成为主流、击球节奏放慢。过去的发球上网和站位靠前的接发球抢攻逐渐减少。
职业球员的变化也带动了业余球员的变化。在业余网球圈子里,50岁的人与20岁的人打球呈现明显不同的风格特征。前者大多用东方或半西握拍方式,打的球比较低平,发球也以平击为主,鲜少出现弹跳很高的上旋。后者则多采用西方或超西式握拍,打的球以上旋居多,回合球和二发多是又高又转的上旋球。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观察结论,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提到的两个时代特点的对比,也仅是相对而言。
再说回到职业网球。除了温网,除了发球大炮,过去的发球上网型打法已基本消失殆尽,现代网球已经变成了底线网球,球员们待在底线已成为常态。有人觉得这让网球变得无趣,而有人则乐在其中。
短短的30多年,网球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观众们的直观感受如此,客观的统计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单单以接发球的触球点位置为例,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已表明球员们接发球越来越靠后。
ATP和Infosys观察了2018-2020年三年的年终总决赛,发现球员们接发球的触球点呈现非常明显的退后趋势。统计数据表明,接一发的平均触球点离底线的距离,2018年是1.41米,2019年是1.73米,2020年是2.55米;接二发的平均触球点离底线的距离,2018年是0.23米,2019年是1.25米,2020年是1.43米。
2018年,球员在接对方二发的触球点有一半(15/30)是在底线内,到了2019年这一比例下降到8/30,2020年则进一步下降到了6/30。
变化的不仅是接一发和接二发的位置,甚至出现了更奇怪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接一发往往比接二发稍靠后一些,但2020年的年终总决赛上,纳达尔和梅德韦德夫的半决赛表现却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梅德韦德夫接纳达尔一发的触球点离底线平均距离为3.15米,接二发则为3.85米。纳达尔接梅德韦德夫一发的触球点离底线平均距离为3.58米,接二发则为4.13米。也就是说,他俩接二发的位置不是往前,反倒更靠后了。
奇怪的是还不止梅德韦德夫和纳达尔。蒂姆在2018年年终总决赛对阵费德勒时,他的接二发站位尤为特别。蒂姆接费德勒二发的触球点离底线平均距离为1.19米——是底线前1.19米,这意味着他接二发的站位非常靠前,而他在2019年对阵兹维列夫时,这一数据则为底线后5.33米。
站到场内接发球,这是积极主动的典型标志。但是,这种战术已从ATP球员中渐渐消失。大多数球员是站在底线之后很远的距离,等着对手的来球落下来、慢下来之后,蓄满全部的力量瞄准来球给予暴力一击。
这样的变化也让鹰眼系统跟着调整。过去,鹰眼系统划的离底线最远的线有5米远,而现在显然要划得更远一些。未来,底线之后的广告牌也将摆得更加靠后。
造成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球拍、拍线材质的改良,还是球员的身体素质比上一代更好,又或是上旋球越来越普及?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