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提升女人的气质,让你的优雅透到骨子里
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这天看了个笑话,想必有一些朋友也看过的,说是一对年轻小两口来医院妇产科就诊,夫妻俩面红耳赤,结巴半天,医生才明白怎么回事,原来是妻子怀孕了,因为家里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了,这个不想要了,要堕胎,并告诉医生说,因为不认字,也不好意思问别人,自己就琢磨着用避孕套熬水喝来避孕。医生听后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夫妻俩,不自觉地咽了数下口水。当然这也许只是个笑话,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情,我们只有一句“没文化,真可怕”一笑而过。笑过之后,却有些苦涩残留。比如把“涪陵榨菜”叫作“陪陵榨菜”,那到无妨,好歹还是榨菜,就是念成“皇陵榨菜”,也没有变成其它,只不过笑一白字先生而已,没有造成太大损害。而有些无知却会带来可怕的后果。比如油锅着火不知用锅盖阻断燃烧所需氧气而被烧伤的小可怜;比如电线着火,不知切断电源,却浇上一盆水,让火势更旺的糊涂蛋,等等,不一而足。 所以,当有人问读书有什么用的时候,这个笑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书Large book
小时候,认为读书是一件苦差事,每天起早贪黑是为了父母而读书。长大后,才懂得不吃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读书是自己的事情,跟他人无关。作为女子,渐渐地明白读书是不断成长和蜕变的基石,没有书籍的滋养就没有女子气质的提升,女人最顶级的气质,就是浓浓的书香气。正如毕淑敏说:“书不是胭脂,却能够使女人心颜常驻。”因为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学过的技能,终究藏在你灵魂的深处,在岁月的打磨和淬炼中,成为你骨血的一部分。
我们办公室有一个高中毕业的小妹,有一天忽然对我和另一同事说:你说你们上大学有什么用,还不是和我一样,干一样的活,拿一样的钱。我和另一同事对视了一眼,低下头,没有说话。是的,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而如今改变命运,已经不再只有一条路。
那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那我说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首先一提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就不由得想到董卿,不管是在《朗读者》还是《中国诗词大会》上,随口而出的诗句,那些自然而然的接话,都让我们看到了知识的力量。董卿说自己如果几天没有读书,就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董卿就把读书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因为读的书多,所以身上的气质都与旁人有了巨大差异,那不是好看的皮囊可以比拟的。
杨澜的美大家有目共睹,杨澜的气质更是让无数人折服和欣赏。杨澜自己说:“是读书,让我的工作和人生非常受益。”据说大学时代的杨澜,饱览全书经常到凌晨两点。正是这些书籍让年纪轻轻的杨澜对人对事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当她参加《正大综艺》主持人选拔的时候,评委问:“你觉得自己漂亮吗?”她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不算漂亮,但也不丑。我觉得自己挺有气质的。为什么女孩子一定要漂亮?做主持人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是吗?”正是凭着才思敏捷和超越旁人的独特气质,杨澜敲开了央视的大门。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历尽铅华后的杨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让自己舒服的活法。杨澜曾经说过:“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就是为了同样是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是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是后代,却又不一样的素养。”
读者寻觅阅读杨绛先生作品
杨绛先生,众所周知的女中才子,读书大家。她是钱钟书先生心目中那个最有才情的女子。记得有一个年轻人曾经给杨绛先生写了一封长信,倾诉自己的仰慕之情,以及自己遇见的诸多人生困惑。杨绛先生回信写了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涉猎广泛,读书不仅仅是她的工作,而是她的生活,是她灵魂成长的历程。杨绛在她的100岁感言里说:“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这是杨绛先生读书一生的感言,一个学者最真挚朴素的言语中隐藏着的是一个人最顶级的气质。
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还好,读书开启了我们的灵智,最起码使我们避免了犯喝煮避孕套水避孕的错误。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句实在话,学而优则仕,任何时候都是一个道理。虽然大部分人依旧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不是读书无用,而是学艺不精。记得好多年前有一句俚语很是流行: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句话,真真是损了读书人的气节。才学与才富不成正比,只是社会浮躁而已。卖茶叶蛋的固然让人尊重,但造原子弹的,更让人敬重。董仲蠡在《教育的意义》中说道:人,为什么要读书?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好多鸟。”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