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天地,真的能悟出人生智慧吗?老祖宗来告诉你
老子曰: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这里的“大象”不是指动物那个大象,而是指天地间宏大的现象。
老子说如果人能够把握住天地间大现象的法则,那么便只管往前走,绝对不会遇到害处,能够保持安全、平等、安宁了。
这句话老子道出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天人合一。
我们的祖先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所以行为必须遵守天地的法则。
所以祖先的人伦秩序便是依靠观察天道,效法天道来确立的。
用老子自己的话来讲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种观天道以立人道的最典型体现便是《易经》。
上古时期,伏羲观察天地之象,发现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山、泽、风、雷、水、火。
于是他便根据这八个自然元素创造了乾、坤、震、巽、坎、离、兑、艮八个卦。
之后周文王及周朝占卜官们共同将这些元素进一步发挥,两两叠加创造出六十四卦并为每卦和每爻都填写了注辞。
这样,这六十四个符号便成为了天人之际的互联,为人们的人伦世界开启了天道的指引。
比如六十四卦前七卦分别是乾、坤、屯、蒙、需、讼、师。
乾卦代表天,天成万物,是天创造了万物。
而天只负责创造,接下来被创造出来的万物便需要地来承载和养育,于是便有了第二卦坤卦,也就是大地。
有了天地成养,万物就要生长了,于是便有了第三卦屯卦。
正所谓:“屯者物之始生也。”万事万物刚刚萌芽的初生状态便是屯。
而之后“物生必蒙”,万物最初的状态都是脆弱、懵懂的,需要照料,于是又有了第五卦需卦。
“需者饮食之道也”,万物想要生长,离不开资源的提供。
但资源充足了,便势必要出现争夺,于是第六卦便出现了讼卦。
“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就是争斗、打仗,争讼越来越严重,最终难以控制便注定要出现争斗了。
这只是《易经》的前七卦,之后的卦也是在这种逻辑中层层递进,一点点发展下去的,最终以“未济”结束。
但“未济”的意思就是没有结束,所以尽管“未济”是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但它揭示出宇宙生生不息,永远保持变化的终极特点。
这些便是由天地万物间推演出来的法则,也就是老子所谓的“大象”。
当然,老子所谓“大象”并不特指《易经》中的卦象,这里不过是因为《易经》对天地之象的总结太过深刻,故而借以举例。
之后老子说:
“乐与饵,过客止。”
寻常的人们,最喜欢的还是玩乐和美食。
就好比当代有个广告语说“人生不就是为了玩吗?人生如果不玩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呢?”
没有人不喜欢玩乐与美食。
老子这里特地强调这么一句,其实是在感慨人们只知道追求玩乐与饮食,而不识“道”,以致“道”不能行。
他说: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其实也怪不得人们不识“道”,“道”这个东西讲起来寡淡无味,自己说不清,别人也听不懂。
而且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修也修不成。但“道”这个东西“万物恃之”、“衣养万物”且“万物归焉”,任何事物都依靠着它,都跟它脱离不了干系。
所以只要能够把握住这个“道”,那么无论做什么便都不会错。
那么到底该怎么把握呢?
就是前面所说的“执大象”。
“道”是形而上的存在,我们闻不到、看不到、摸不到,但它在形而下地体现我们可以切实把握。
所以只要把握住天地间大现象的原则,顺着这个脉络向上摸索,便可以摸到“道”了。
所以人们常说我们做事要着眼大处、着手小处,把握住大原则,不忽略小细节,如此便自然能够“往而不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