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子先 | 渠首名镇九重的传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名镇九重,原名九重院、九层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省去一个字叫作九重街。九重街及周边许多村子王姓居多,而王姓大都是蒙古族,所以九重可以说是一个蒙古族聚居的地方。说起来这里还有一个复杂而曲折的传奇故事呢。
传说在元朝灭亡之后,蒙古贵族被明军追杀,四处奔逃寻找避难之所。其中有一个名叫思陀王的贵族首领,带领部族下人,逃到了邓州以西约三十公里的一个地方。这里岗丘起伏,山川交汇,东隔刁河与南阳盆地相通,北下厚坡与内乡的山区相接,南与历代战略要地汤山、禹山、珠帘山相望,西边一道道丘陵与顺阳川丹江河相连,出可以直通州府京师,退可以进入鄂豫陕山区。这里人烟稀少,民风淳朴,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是个宜居的好地方。通过认真考察,思陀王决定在此地定居下来。
由于当时经过了元朝近百年的民族融合,蒙古人在穿着、饮食、语言、习俗等方面已与汉人没有什么差别,再加上与当地居民的友好相处,这支蒙古人已被当地人接纳。明朝建立了在全国的统治之后,便对蒙古贵族后裔进行清查,以便加以剿灭而巩固统治。当清查到这里时,刚好问到了思陀王。明军将领问道:“你们是蒙古人吗”?思陀王答道“不是”。又问:“你们姓什么”,“姓王”,思陀王顺口答道。明军将领说:“是汉人就好,王姓不杀”,就带着人走了。思陀王长出一口气,从此这一支蒙古人便正式以王为姓,安心在这里过起了农耕生活,繁衍生息。日复一日,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大集镇。
话说思陀王随着年岁的增长,对自己的生死也越来越关注了。一日,他到集市上闲逛,见一算卦先生,仙风道骨,胸飘长髯,面容清奇,想必有些本事,便把先生请到家里,请先生为他算一卦。算卦先生在问过了思陀王的生辰八字后,对思陀王面相注视良久,最后说:“好一个大富大贵之相,只是恐怕要被老虎所伤,还请您多注意”,说罢后收过谢仪出门扬长而去。算卦以后,思陀王的心便有些沉重,以致成了一块心病。为了保命,他倾尽家财,选了一块风水宝地作为宅基,大兴土木,盖了一处呈井字型的一进九重大院,自己深居其中,不再出门,以防虎伤。这九重院落成后,成为这里方圆左近有名的建筑,九重院也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了这个新兴集镇的地名。
当时这里的山区虽说常有虎狼出没,有九进院子和家丁护卫,倒也可保平安。但是时间一长,思陀王便有些麻痹了。这一天,街上逢集,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叫卖声不断,很是热闹。久居深宅大院的思陀王在家中烦躁不安,便在家人的陪伴下到街上散心。正走间,看到有一猎户在卖兽皮,其中有一张老虎皮格外抢眼,思陀王便疾步走了过去。这是一张处理得极好的老虎皮,头尾齐整,纹路清晰,胡须完好,额头上王字犹存,一看便知是一只凶猛威武的吊睛白额大虫。一看到老虎皮,思陀王喜不自胜,俯下身去,用手边摩挲老虎皮毛,边开怀大笑说:“算命先生说我要被你所伤,如今我活得好好的,你却一命呜呼了,哈哈哈······”。正所谓乐极生悲,正得意间手指被一根尖细锋利的虎毛刺破,鲜血直流。思陀王见状大惊,急忙回府。谁知就此手指肿胀,高烧不退,陷入昏迷,遍请附近名医诊治均无济于事,最终竟一病不起而命丧黄泉。
思陀王死后,这个故事便流传下来,九重院这个地名也固定下来并越传越远。
注:该文系根据原九重镇电视台台长、九重镇蒙古族后人王光生讲述整理而成。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井子先,男,1952年6月生,河南省邓州市第二高中退休历史教师。虽才疏学浅,但喜爱舞文弄墨,自我欣赏。不为成名成家、出人头地,却自我陶醉其中、自得其乐。自认为性格与爱好造就了自己,认为时代是前进的,自己的人生始终都是美好的,“向前看”是自己的追求,“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最好的自己”是自己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