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个“真的我”

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应,它所具有的这种自我的感觉是有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称为“镜中我效应”。

“镜中我效应”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1902年提出的

这个理论与“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相反,但都有道理。对于“镜中我效应”其实已经在童年时期留下了铭记。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当孩子出生时,接触的第一个人是父母。他们并知道自己是谁。从0到6个月还认为和母亲是一体的。所以,他们的自我建立在父母对他们的认识和评价上,来主导他们对自己的认知。

因此在埋怨,批评,责备环境下生长的孩子,自信心会欠缺。当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会习惯性的看着父母的眼睛,想从里面读出赞同或者反对,为了追求赞同,往往说出趋向于父母意见的想法。

在成长的过程中,把这种心理往外投射,会羞于和陌生人谈话;对老师,对上司有敬畏感。对待他人的评价也会很在意。

而在鼓励赞同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能更自信的表达自己,从小父母给他们种下独立的种子。长大后,把这种认知往外延伸。

太在意别人,会影响人生体验,会觉得累,好像生活是为了别人。

每个人的评价不尽相同,源于各自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但所有取得成就的人都是在忽视别人的看法,坚持自己,最终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这种例子有很多,像马云等都众所周知,那举一个知名度相对小一点的。

《重返狼群》的作者李微漪,从小特立独行。把小狼格林带到城市里饲养,大了之后带回草原,最终重返狼群,也因把这个经历写成了书而变得知名。

要减少从众,忽略别人的评价,首先要多读书,通过书籍去了解人性。当你知道的越多,越能理解为什么这个人这样说?那个人那样讲。找到事物的本质,也就树立了自己的见解。

通过坚持去影响他人,从开始的质疑,到最终的赞同。其实不管质疑还是赞同,都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管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