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布朗肖:最后的言者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1907年生于索恩-卢瓦尔,2003年逝世于巴黎。布朗肖一生行事低调,中年后不接受采访与摄影,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整个法国当代思想界,对法国许多大知识分子和大作家如乔治巴塔耶、列维纳斯、萨特、福柯、罗兰巴特、德里达等都影响深远。

最后的言者
文|莫里斯·布朗肖
译|Lightwhite
来源|燃读
柏拉图:没有人拥有死亡的知识;保罗·策兰:没有人为证人作证。然而,我们总是为自己选择一个伴侣: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某种既内在于我们,又外在于我们的东西,它需要我们对自己感到匮乏,以便穿越我们不会抵达的界线。所以,提前丧失的伴侣,这一缺丧,就处在我们的位置上。
  在哪我们能够寻找无人为之作证的证人?
  
  一个我遁入沉默(SuhrkampGesammelteSchriftenVol.I,p.156)
  
  再次相遇
  同孤立的词语:
  坠石,劲草,时间。(I,192)
  
在这里对我们言说的东西,经由语言的极限张力,它的聚集,经由维持的必要性,即将一个人带向他者的必要性,抵达了我们;它在一个联合中抵达我们,而这样的联合并不创造统一,也就是被因此联系起来,被某种非其意义的东西束缚着,仅仅有所指向的词语。在这些诗歌中对我们言说的东西,通常十分简短,其中的词语和词组,似乎通过其模糊的短暂韵律,被空白包围着;这样的空白,这些中断,这些沉默,并不是允许读者呼吸的停顿或间歇,而是属于相同的严格,一种只准许稍稍缓和的严格,一种被认为并不传达意义的非语言的严格,仿佛空虚更像一种饱和,一种浸透了空无的空无,而不是一种缺丧。但这还不是我首先关注的,我首先关注的是如下的事实,即这样一种语言,一种时常如此艰涩的语言(就像荷尔德林晚期的某些诗歌一样)并不生硬——某种刺耳的东西,一种超越了歌声的尖锐的声响——它从不生成一种暴力的语言,也不击打他者,它不是由任何侵凌或毁灭的意向激起:仿佛自我的毁灭已经发生,因而他者得以保存,或者,“一个诞生于黑暗的符号得到了维系”(I,159)。
  这样的语言趋于什么?Sprachgitter,语言栅栏:言说会留在栅栏——监狱的栅栏——背后吗,透过栅栏,外部的自由就得到了承诺(或拒绝):雪,夜,有名之地,无名之地;或者,言说是守护着这些栅栏,对一个人自己运思吗,栅栏让人渴望有什么东西可以破译,并因此将自己再次封闭在意义或真理无所拘束的幻觉当中,在那里,在“踪迹不行欺骗”的风景里(I,204)?但正如书写以一个物的形式来读解,以一个凝缩于此或此物的物之外部的形式来读解,不是为了标定它,而是为了在那里,在“总是漂游的词语的逆流运动”中被写下(I,204),外部不也被读解为一种书写,一种无所关联的、总已经外在于自身的书写吗:“草,被彼此外在地写下”(I,197)?或许,求助——它是一种求助,一声呼告吗?——就是吐露自身,是超越语言的罗网(“眼睛,栅栏之间的眼圈”),等待一个更宽广的凝视,一种目睹的可能性,一种甚至没有指示目光的词语的目睹:
  
  不要读——看!
  不要看——走!(I,197)
  
  那么,目光(或许),总已经在一个运动的视像里,和这个运动相联系:仿佛它是一个走向这些眼睛之召唤的问题,这些看到了可见之物以外的东西的眼睛:“盲于世界的眼睛”,“被言语淹没至盲目的眼睛”,在“一系列垂死的裂缝”中看(或居有其位)的眼睛。
  
  盲于世界的眼睛,
  垂死的裂缝中的眼睛,
  眼睛,眼睛:(I,168)
  
  不要读——看!
  不要看——走!
  
  无目的的运动。总是最后的时辰:
  
  走,你的时辰
  没有姐妹,你在——
  在那,归返。(I,197)
  
  虽然,运动未被打断:归返的断言只能让它更加贫乏,自在自行地转动的轮子的缓慢运动,照射着一片黑暗的领域,或许是夜,星星的黑夜之轮,但
  
  夜
  不需要星星
  
  正如
  
  无处
  有人问起你。(I,197)
  
  外部:那眼睛聚焦之处——与人分离的眼睛,可设想的独立的、非人的眼睛:
  
  无断的光,泥沙的黄
  在这,在那
  在大行星背后
  移转。
  
  虚构的
  看,目睹的
  伤,
  刻于太空的脉管,
  眼睛(II,71)
  
  去肉身化的眼睛,被剥夺了一切交流能力的眼睛,游荡着,
  
  祈求大地的
  嘴巴。(II,71)
  
  点缀永恒的眼睛(“永恒升起,布满了眼睛”);由此,或是蒙蔽自我的渴望:
  
  从今天起,蒙蔽你自己:
  甚至永恒也布满了眼睛(II,45)
  
  但剥夺一个人自己的目光同样是一种目睹的方式。对眼睛的痴迷标示了某种外在于可见之物的东西。
  
  向梦的大门敞开
  争夺一只孤独的眼睛。(I,26)
  
  会有另一只眼睛,
  紧邻我们的眼睛,
  陌生的:沉默的
  在石头的眼睑下。(I,153)
  
  哦,这醉眼
  无处不在,如我们
  在此游荡,偶尔惊异地
  独视我们。(I,118)
  
  彼处的黑暗
  被眼睛强力地击中。
  
  眼和嘴,如此开敞,如此空荡,主啊。(I,158)
  
  你的眼睛,盲如石头。
  
  花——盲者的词。(I,164)
  
  歌:
  凝视之声,在合唱,(I,169)
  
  你在,
  在你眼睛的所在,你在
  顶上,在
  底下,我
  转向外部。(I,219)
  
  在空气里,那儿留有你的根,在那里,
  在空气里,(I,290)
  
  我们在空气里挖个墓
  我们躺在那里不拥挤(III,63)
  
  外部临近
  别的世界(I,287)
  
  ……在外
  在非域和无时中……(I,287)
  
  白,
  为我们而动,
  轻,
  我们来交换。
  白和轻:
  任其漂游。(I,165)
  
  同外部的关系,从不已被给予,运动或前行的尝试,无依无据的关系——这不仅仅是空洞眼睛的空洞超越所指示的东西,它同样是保罗·策兰在其散文片段中明确表述的可能性:以物言说。当我们如是以物言说之时,我们总在追问它们的过程中,欲知它们从何而来,往何而去,一个总是开敞的、无尽的追问,指示着敞开者,空无者,自由者:那我们邀远地外在地所在。诗歌追寻的也正是这一所在。
  这外部并非自然——或至少不是荷尔德林所说的自然——即便它和太空、行星及星辰联系着,偶尔同一个耀眼的宇宙符号相关;遥远的外部,一个依旧亲切的遥远,通过急迫地回归的词语(或许是我们阅读的专注选择的)——雪[Schnee]、远方[Ferne]、夜[Nacht]、灰烬[Asche]——达到了我们;词语回归,仿佛是为了让我们相信一种同现实或物质的关系:强大的,柔软的,轻盈的,或许热情的,但这样的表述很快就转向了石头(一个几乎总是在那的词语),转向了白垩[Kreide]、灰岩[Kalk]和砂砾[Kiesel]的枯乏,转向雪的贫瘠的白色,那总是更白的白(水晶,水晶),无有增长:在无底之底的白:
  
  形如翼的夜,从远方而来,
  在白垩和灰岩之上
  如今,永远地铺开。
  燧石,滚落深渊。
  雪。且总更白。(I,128)
  
  Schneebett,雪床:这命名的温柔引入了可以慰藉的无:
  
  眼睛,盲于世界,
  在垂死的缝中:我正到来,
  我心的一次艰难成长。
  我正到来。(I,128)
  
  世界,无数的水晶
  
  气息的水晶(I,202)
  
  吸引,坠落的恳求。但“我”并非独自一人,它走向“我们”,于是,这俩人的坠落便统一成当下,甚至统一成那坠落者:
  
  雪床,在我俩
  之下,雪床。
  水晶围着水晶,
  交织于时间
  深处,我们坠落,
  我们坠落,躺下,坠落。
  坠落:
  我们曾是。我们是。
  我们是,肉与夜,在一起。
  林荫道上,林荫道上。(I,168)
  
  你能无所畏惧
  以雪喂我:(II,11)
  
  这“俩人的坠落”标志着一种无物可以打破、仍由孤独承担的、总有指向的、磁化了的关系:
  
  我还看得见你:回声
  可由词语的触诊
  抵达,在永别的
  边上。
  你的脸轻柔退却
  当一道灯光
  从我身上突现,那里,
  他们怀着最大的痛苦
  说出:绝不。(II,275)
  
  痛苦只是痛苦,无需宣告或怨怒:
  
  (在呼吸的
  垂索上,那时,
  比高处更高的,
  介乎痛苦的双节,而
  鞑靼的白月
  升向我们,
  我把自己埋入你,埋入你。)(II,72)
  
  一切都在括号里,仿佛间隔揭示了一种思想,在万物缺席之处,它还是一个礼物,一段回忆,一种共同的感召:
  
  (若我如你,若你
  如我。
  我们可曾立于
  同一阵信风?
  我们是陌生人。)
  
  我是你,当我是我。(I,167)
  
  WirsindFremde:陌生人,但彼此都是陌生人,仍不得不共同承担这将我们绝对地分离的距离之漂游。我们是陌生人。正如,若有沉默,两个沉默便填满我们的嘴巴:
  
  两张
  满是沉默的嘴巴。
  
  让我们记得,若我们可以:两张满是沉默的嘴巴。
  那么,我们能说,诗歌的断言,在保罗·策兰那儿(或许总远离希望,正如它远离真理——但总是在走向两者的运动中),仍留下了什么吗,即便不是可希望的,也是可思索的东西,通过突然闪亮的短语而思索,甚至一切都已沦落黑暗之中:夜不需要星星(……)一颗星星无疑仍有亮光。
  
  因而
  神庙依旧挺立。一颗
  星星
  无疑仍有亮光。
  无,
  无物缺丧。
  
  和——
  撒那。(I,204)
  
  ……我的——诗歌
  拥有百舌,无接着无。(II,31)
  
  所以,即便我们说出大写的词语“无”,及其在原始的语言中持有的艰涩的硬度,我们仍可以补充:无物缺丧,因而,或许没有什么在缺失中得以表达。所以,希伯来的欢呼被分开了,从一声叹息开始。这里再一次:
  
  是。
  风暴,尘埃
  飞旋,留有
  时间,留有,
  贴近石头探尝——它
  曾经好客,它
  不禁词语。我们
  曾如何幸福:(I,201)
  
  或别处:
  
  余留可歌……
  
  带着这样的终曲:
  
  被禁的唇,
  说出
  仍在达到的物,
  离你不遥远。(II,36)
  
  被极其简单地写下的词组,注定持留于我们,持留于它所持留的不定,承受着,交错着,希望的运动和苦厄的静止,不可能的要求,因为它来自被禁者,仅仅来自被禁者,那被言说者能够到来的物:
  
  这
  面包,以书写的牙齿
  咀嚼(II,358)
  
  是,甚至在虚无统治之处,当分离行事之际,关系仍未破碎,纵然它被打断了。
  
  哦,这游移的中心
  热情的空无。分离,
  我坠于你,你
  坠于我……(I,219)
  
  一个无
  我们曾是,现是,将是,
  持留,在花中:
  从无而来的玫瑰,
  无主的玫瑰。(I,225)
  
  而这,我们必须在其艰涩中再次接受:
  
  ……我知,
  我们不曾
  真地活过,只有
  一阵呼吸,茫然掠过
  此与非此,而有时……
  我知,
  我知,你知,我们曾知,
  我们曾不知,我们
  诚然在此,又不在此,而有时
  我们中间
  升起虚无,全然地,
  我们发觉自己
  融入彼此。(I,217)
  
  可见,可闻,
  自由持留的
  荫蔽之词:
  在一起。(I,257)
  
  因而,在穿越荒漠的旅途(远征)中,总是持留着一个自由的词,仿佛是为了在那里求得荫蔽,一个可以看见、可以听到的词:Mitsammen[共在],在一起。
  
  眼睛,盲于世界,
  在垂死的缝中:我正到来,
  我心的一次艰难成长。
  我正到来。(I,128)
  
  深
  处时间的裂缝,
  临近蜂巢的冰
  等待,气息的水晶,
  你不可置疑的
  证词。(II,31)
  
  ……死亡,一位来自德国的大师(I,42)
  
  迷恋,我重读这些词,它们自身总已在迷恋中得到铭写。在深之深处,在彼世的矿口(InderJenseits-Kaue),有夜,弥漫且散布的夜,仿佛曾有另一个夜,甚于此夜之为夜。有夜,然夜色中还有眼睛——眼睛?——在目光所及之处留下了伤,它们召唤,它们吸引,如此,一个人必须回应:我正到来,我正带着我心的一次艰难成长到来。我应来到何处?到来,纵然是无处,只有在那——在垂死的缝中——无断的光(并不启亮)才令人迷恋。ImSterbegeklüft,在垂死的缝中。不是一道罅隙或裂纹,而是裂缝的一个无限延续,是一系列裂缝;那裂开又不裂开之物,或裂开了,又总已经再次闭合的东西;不是一个人不得不滑入深不可测的无限空虚的深渊之裂口,而是那些具有狭小限制的罅隙或裂纹,因为突破的不可能,失败的狭隘攫取了我们,而不允许我们在自由坠体中垂直地落下,即便那是永恒:或许是垂死,是垂死之心的艰难成长,是被策兰赋予声音的无证的证人。被赋予的声音:把他融入浸透着夜的声音的声音,无声之际的声音,一种迟来的瑟瑟之音,一份献给所有思想的、异于时辰的礼物。
  死亡,言语。在陈述其诗歌构划的散文片段中,策兰从未明确地弃绝一个构划。不莱梅演说:诗歌总在运动,它们和某物相关,趋向某物。趋向什么?趋向某种保持自我敞开并能够被居留的东西,趋向一个能对之言说的“你”,趋向一个紧挨言语的现实。正是在这同一篇简短的演说中,策兰极其简洁和克制地提到了,对他而言——并且,通过他,对我们而言——不要让这样一种作诗的可能性丧失,意味着什么:经由如是的语言写下的诗歌,死亡,沉重地压在他身上,压在那些亲近他的人,压在数百万犹太人和非犹太人身上,一个无可回应的事件。在他不得不失去的一切中间,持留着这唯一一件可以通达的、亲近的、尚未失去的东西:语言。它,语言,依旧未失,是的,不论一切。但它不得不穿越自身之回应的缺席,穿越一阵可怕的沉默,穿越一种已死言语的千倍厚重的黑暗。这言语穿越它们,而不把已然发生之事的词语,给予自身。但它穿越了这事件的所在。穿越它并能够有朝一日再次返回,经这一切而得以充实。正是在这语言中,在这些年月和随后的年月里,我尝试写诗:为了言说,为了给自己定向并得知我在哪,为了某个向我呈形的现实,我不得不走向哪。它是,我们可以看到,事件,运动,进程;它是抵达一个方向的尝试。
  言说,你也言说,即便你是最后的言者。这就是一首诗——或许,我们现在能更好地理解它——给予我们阅读、过活的东西,允许我们在这诗歌的运动中把握它,正如策兰,几乎讽刺地,赠予我们的:诗歌,女生们,先生们:那无限的言语,空无的死亡和虚无本身的言语。让我们读这首诗,以它痛苦地带给我们的、如今开启了的沉默:
  
  言说,你也言说,
  言最后的言者,
  说你的说。
  
  言说——
  但不要分离是非。
  给你的言说意义:
  给它阴影。
  
  给它足够的阴影,
  给它阴影和你
  周遭一样地多,你知散布
  介乎午夜、正午、午夜。
  
  环视:
  看那如何变活,在四处——
  在死亡!活!
  言说阴影的,言说真实。
  
  看你的所在如何回缩:
  如今你欲何从,无影的你,何从?
  爬。感受你的路,爬。
  更瘦,更难辩认,更妙!
  你正进行的生成,更妙:绳索,
  星辰,要由此降下:
  潜游而下,一路而下,
  那里,它看见自己
  闪烁:总在行游的
  词语的波涌中。
  
  
  致亨利·米修
  
  那无形之人,伸出他的手
  将我们引向另一个无形者。
  
  离去。
  终归离去。
  
  水流的长刀
  将斩断言语。
                          MauriceBlanchot,AVoicefromElsewhere,trans.JosephSimas,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2007,pp.53-93.(英译注:文中保罗·策兰的诗译自布朗肖的法语译本)

 

(0)

相关推荐

  • 【大家诗歌】沉默的春天

    沉默的春天    文   韩众卫 三月,塞北沉默太久 桃花禁不住漫长的寂寞 准备以一场浩大的节日盛宴 赶赴春天粉红的约会 西风叫嚣,仍在一味地 炫耀着余威.尽管只剩残喘 却固执地以为能让草木 臣服,背 ...

  • 苏笑嫣:我信任未曾说出的所有丨新诗荐读

    来源:<诗刊>2020年12月号上半月刊 作者:苏笑嫣,女,1992 年生,辽宁朝阳人. 夜课听雨 在夏末的雨夜中 我坐在教室的窗旁 雨声敲打楼体,使教授的声音 和纸张的翻动,成为沙沙作响 ...

  • ​【现代诗歌】大侠

    一路横穿 也会转弯 在星月之间 风霜雨雪寒光闪 推杯换盏 谈天说地 擦边江山周期律 融入新的天地 . 处处是清新 处处是心音 豪情似云霞 悠然挥洒 行动的花与果 有自己的原则 有自己的长歌 冷若冰霜 ...

  • 【魏艳玲诗歌】陶醉在沉默里——写给我的爱人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陶醉在沉默里 --写给我的爱人 原创/魏艳玲 我在时空的抛物线上奔跑 从南极走到北极 越过晨昏 越过日界 回到最初的子午线时 又遇见了花样年华里 那个沉默 ...

  • 诗歌:《失忆与沉默》

    ​人生本来是五彩缤纷该拥有一些记忆的, 但是记忆中总是伤心和难过, 那么不如失忆更好, 因为只有当你失忆时在头脑里拥有的才是最好的记忆. 人活着本来是应该热情大方要和别人经常说说话的, 但是当你和一些 ...

  • 大家经典:雨田

                      雨田的诗 仙海的两棵树  天龙山顶上的两棵古柏  你站在这里干什么 我不知道这里过去如何荒凉,但我明白 你在无数次的狂风暴雨中形成自己的躯骨 独自啜饮着生命的呼吸和 ...

  • 雅贝斯:绝对者(莫里斯·布朗肖)

    [法]埃德蒙·雅贝斯 lightwhite 译 Anselm Kiefer - Erdzeitalter 第一部分 中性在某种意义上是结的神经. 结反抗绳的迟钝压力.它是纯粹的反抗,主动的冷漠. 绝对 ...

  • 莫里斯·布朗肖:文学,与死亡的 权利

    文学,与死亡的 权利 [法]莫里斯·布朗肖 著 王立秋 试译 人当然能不问自己为何写作就进行写作.在看到自己的笔塑造文字的时候,作家甚至没有权利提起笔对它说:"停下!关于自己,你知道什么?为 ...

  • 莫里斯•布朗肖:“阅读”

    阅读 [法]莫里斯·布朗肖 著  王立秋 译 阅读:在作家的旅行日记中发现这样的供认毫不奇怪:"写作时,总是如此地害怕--"当洛马佐(Gian Paolo Lomazzo)谈到利奥 ...

  • 雅贝斯:绝对者,一(莫里斯·布朗肖)

    lightwhite 来自: lightwhite 2013-11-30 09:08:55 [法]埃德蒙·雅贝斯  lightwhite 译  中性在某种意义上是结的神经.  结反抗绳的迟钝压力.它是 ...

  • 雅贝斯:绝对者,二(莫里斯·布朗肖)

    lightwhite 来自: lightwhite 2013-11-30 10:40:12 [法]埃德蒙·雅贝斯  lightwhite 译  其顶峰处的一种反思,如此地绝对,以至于词语,摆脱了其限定 ...

  • 莫里斯·布朗肖:阅读 | 西东合集

    王立秋 译 阅读:在作家的旅行日记中发现这样的供认毫不奇怪:"写作时,总是如此地害怕--"当洛马佐(Gian Paolo Lomazzo)谈到利奥纳多试图作画时攫住后者的那种恐惧时 ...

  • 莫里斯·布朗肖:我死亡的瞬间 | 西东合集

    王立秋 译 我记得一个年轻人--一个还年轻的男子--通过死亡本身--以及也许,不义的失误--来避免死亡. 盟军成功地在法国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已被击败的德国人,还在以徒劳的凶猛,作无谓的挣扎. 在一所 ...

  • 布朗肖:最后的言者

    [法]莫里斯·布朗肖 lightwhite 译 Anselm Kiefer:秋之絮语-献给保罗·策兰 柏拉图:没有人拥有死亡的知识:保罗·策兰:没有人为证人作证.然而,我们总是为自己选择一个伴侣:不是 ...

  • 拉波尔特 | 今日的布朗肖

    今日的布朗肖[1] [法]罗歇·拉波尔特 /文 ○●○● lightwhite /译 拜德雅·卡戎文丛主编 泼先生执行编辑 自1943年的<失足>面世以来(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