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和南宋之间还有一个朝代,寿命虽很短,却折射出北宋灭亡的根
这是一段注定会遭受非议的历史,表面上看,它是“爱国”与“卖国”的斗争,其实冷静分析,它却是北宋王朝政治腐朽的写照。那个时期大宋的朝堂只有一件事——党争,党争的结果就是黑白混杂,“主战者”未必是白的,“主和者”未必是黑色。
就在这种乱糟糟的局面下,北宋朝廷作出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神操作,结果把自己玩死了。从北宋灭亡,到南宋建立,中间出现了一个短命王朝“大楚”,它只存在了一个月。这个王朝虽然短命,但是它的历史,却把大宋王朝的遮羞布无情地揭开了。
千夫所指的伪楚政权
靖康二年正月,本是中原人喜庆的日子,可随着金军攻破开封城,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中原汉民们都暴露在金人的刀口之下。
让人意外的是,金国人却对大宋的国土毫无兴趣,他们指令北宋遗臣们:你们自己选一位皇帝治理汉地!
强盗也会心生仁慈?怎么会呢!金国人其实根本没有做好灭宋的准备,对治理汉地也没有信心,此时他们只想挤牛奶,而不是养牛。所以,金国人希望找一个代理人,替他们养牛,他们坐等喝奶就行了。
遗臣们瞬间看到了复国的希望,他们耍了个滑头:请立赵氏后人。金国人大怒,玩呐,不准,重议!
众人面面相觑,这事不好办,金灿灿的龙椅看着眼馋,谁坐上去谁就是千夫所指的汉奸,还不如篡权夺位的奸臣好听。谁那么缺心眼,弄自己一身臭呢?
这种会议往往有一种人倒霉:不在场的反对派人物。会上有人提出,张邦昌一直主和,金国人对他印象似乎不错,就选他。这种情况下,除非张邦昌自己在场,否则连盟友也不敢替他推辞。
于是,身在金营负责议和工作的张邦昌“喜从天降”,“被皇帝”了,伪楚政权就这样以喜剧的方式鸣锣开张!
在短暂的一个月内,伪楚政权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想方设法凑钱满足金人。这是个高难度的工作,也是遗臣们都不敢坐龙椅的说不出口的原因,金人直接放话,期限内凑不足银两就屠城。
张邦昌完成任务了吗?没有。金人屠城了吗?也没有。这要归功于张邦昌,他找到金军主帅完颜宗望:如今汴京每天都有大批的人饿死,我想救他们连一粒粮食都找不到,你让我上哪儿搜刮金银?如果逼急了只能适得其反,莫不如减免税赋,施恩于民。
完颜宗望也没办法,挤牛奶不能把牛挤死啊,以后挤谁去?于是大宋遗民们躲过一劫。
金国人撤退之前,表示要给张邦昌留下一些金军兵,帮他弹压可能的反抗。张邦昌连连摆手,坚决不同意。金国人大概没想到,张邦昌怀了异心,他们刚一离开,张邦昌立刻接受吕好问的建议,请孟太后主政,把皇位还给赵宋,由赵氏仅剩的独苗赵构登基,恢复大宋。
张邦昌的伪楚政权,就这样以喜剧方式诞生,一个月后,又以张邦昌的主动让位而终结。
这个结果,对大宋王朝来说,其实是不幸中的万幸,一根手指头都没动,就轻轻松松复国,其中张邦昌功不可没。没想到半年后,赵构以叛国罪处死了张邦昌,张邦昌也因为出任伪政权皇帝,被牢牢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张邦昌的黑与白
客观讲,张邦昌不该遭受这种待遇,我们要对张邦昌重新审视,甚至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背景,深刻反思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张邦昌的悲剧?
首先,张邦昌是“被汉奸”,而不是真汉奸
张邦昌得知自己成了伪楚皇帝,他做出了三个举动:斥责、反抗、自裁!
他痛责同僚们“诸公怕死,又掇送与邦昌邪?”意思是,你们怕死,就硬把我推到刀口上,太不地道了。可见张邦昌很清醒,他知道出任伪皇帝就是找死。
所以,张邦昌坚决不从,拒绝配合。那些大臣们好容易找到一个替死鬼,哪能放过他,于是他们轮番上场,围着他做思想工作,什么民族大义啦,什么牺牲精神啦,总之一句话,天降重任于你,你得接受。
在绝望之际,张邦昌甚至准备自杀。大臣们慌了,他一死还得再找替罪羊,不小心弄到自己头上可咋整。金国人也发话,再不登基就屠城。在这种状况下,张邦昌忍辱负重,接受了任命。
其实,即使在主政伪楚期间,张邦昌除了面对金国人才穿龙袍,以皇帝礼仪相见,其它时候不穿龙袍、不坐龙椅、不称朕、不称圣旨。
张邦昌的行为,已经很明确地告诉大家,我这个伪皇帝,实在不是个人所愿,而是被逼的,是假的。
其次,张邦昌“主和”的立场不等于投降
张邦昌之所以“人气旺”,根子还是在他“主和”的立场。这一点也是后世争议最大的一面,估计有喷子都懒得看本文详细内容,就对我开喷。
我还是要抛出自己的观点,主和不等于投降,同样,主战也不等于爱国。大道理不讲,我们就说事实,开封破城前主战派们搞出的两个大笑话。
第一个大笑话的主角叫姚仲平,此人自吹他只要带一支敢死队偷袭金营,就能生擒金军主帅。宋钦宗居然就信了,结果这家伙行动失败,起了一头驴,一口气跑了七八百里,逃了。
第二个大笑话的主角叫郭京,他被主战派们推荐,说可以请天兵天将协助,破金军跟玩似的。于是宋钦宗再次被愚弄,撤走了城门守卫部队。结果,郭京携带骗来的财宝逃之夭夭,把空城门留给了金军。
其实,靖康之变本可避免,宋军第一次达成合议后,金国人曾经撤离开封。然而满口爱国的主战派们,立刻就忘了那个“战”字,谁也不去关心如何抓紧时间布防,白白浪费了主和派谈出来的宝贵空档期。
请问这样的主战有什么意义?它岂不成了自我标榜的道德遮羞布?客观讲,以北宋当时的实力,也不是说一点胜机都没有,但有一个前提条件——万众一心,偏偏大宋最缺的就是这个。
最后,张邦昌对大宋、对汉民有大贡献
这一点最重要,张邦昌之所以违心接受任命,出发点就是为了避免金军的屠城。金国人是打定主意不要牛,只要牛奶,如果满足不了他们的愿望,就杀掉带不走的牛。所以,张邦昌是中原汉民的救命恩人。
前面已经讲过,张邦昌还说服了完颜宗望降低预期目标,让遗民们保留了一份生存发展的火种。
尤其赵宋王朝,他们最该感谢张邦昌,假如张邦昌不让位,赵构能轻易复国吗?要知道张邦昌身边有一群真汉奸,只要他愿意,他还是能跟赵构掰掰手腕的,尤其他身后还有金国人的支持。
所以,无论是赵宋皇族,还是北宋遗民,都应该感谢张邦昌的自我牺牲。一个没有对国家和人民,做出任何伤害的人,就这样上了历史的黑名单,实在是不公平。
伪楚像一面照妖镜
我们以当时的一位主战派大臣,吕好问的事迹结束本文。
吕好问,就是当初劝张邦昌逊位的大臣,所以赵构登基后说:“宗庙获全,卿之力也。”就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后来也遭到了贬黜。
理由很简单,吕好问出任了伪职,由此遭到丞相李纲的弹劾。面对弹劾,吕好问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邦昌僭号之时,臣若闭门洁身,实不为难。徒以世被国恩,所以受贤者之责,冒围赍书于陛下。”
他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张邦昌僭越称帝的时候,我如果不配合他,洁身自好其实一点都不难;其二,我家世受皇恩,之所以冒被指责的风险当汉奸,实在是为了给皇帝留一个内应。
即便这样,吕好问还是被夺取资正殿学士,贬谪宣州任知州。其实当时跟吕好问有相同经历的大臣不在少数,客观讲,其中或许有甘心当汉奸的,也不能排除屈身事奸,以图复国的志士。
比如吕好问,张邦昌一系列行为,很多都是受了他的影响,所以吕好问也是最反对清算张邦昌的主战派。可但是,张邦昌被清算了,连吕好问都被清算了,难道道德只看表象,不看实质吗?那岂不瞎了眼?至少在我们心目中,那些为了大义,敢于自污,敢于忍辱负重的人,才是真英雄!
其实一句话就能说清张邦昌的不幸遭遇:党争让大宋朝堂的所谓爱国,淹没在了利益之争中,所有人都打着爱国旗号,党同伐异,即便连真正的爱国者也不能幸免,已经没有人能跳出这个怪圈理智地分析,这个国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所以,北宋的“战与和”之争,已经脱离了理性,变成了党同伐异的工具,国家岂能不亡?
“以人物带动人文,用文章传递文化”,徽脸文化,致力于发扬安徽文化,宣传安徽人物。为徽文化代言,打造安徽文化第一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