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甲子山反顽:莒南变成“山东小延安”
图1:甲子山位于沂蒙山区的莒南县东北部,耸立在莒南、日照两县之间。它东扼滨海,北依五莲山,西据鲁中,南面是滨海之平原,海拔480米,方圆几十公里,有大小山头近百座,主峰11个,地势险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图2:罗荣桓在作战前动员。资料照片
战例
1942年是沂蒙山区对敌斗争最复杂、最艰苦的一年。
8月3日,国民党第111师师长常恩多在病危前夕率部在师部驻地莒南县址坊村举义,2700余名官兵回到了人民的怀抱。然而,举义后,原该师第331旅旅长孙焕彩乘机纠集所属余部,勾结土顽李延修部及国民党游击独立第7支队朱信斋部抢占了甲子山区。他们在那里抢修工事,加固堡垒,妄图长期与抗日军民为敌。
为了收复这片重要的战略重地,巩固滨海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救国力量,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领导驻滨海区的八路军,连续发起了3次甲子山反顽战役。第一、第二次战役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和山东纵队第2旅旅长孙继先、政委江华统一指挥,第三次由罗荣桓指挥。
8月14日,第一次甲子山战役打响。当天夜里,山东纵队第2旅4团首先攻占了大小青山,第2旅6团和原第111师独立旅1团迅速抢占了蒲汪、滩井,打开了攻打甲子山的缺口。第115师教导2旅6团从50公里外,冒着滂沱大雨赶到指定地点,一鼓作气,攻占了东上涧、草岭前两村庄,歼朱信斋部1个连。天将破晓,该团利用浓雾隐蔽接近敌军,又乘势突破了三皇山和陡山河一线高地。至此,讨顽部队形成了攻占甲子山的有利态势。
17日夜,讨顽部队分别从西北、西南两面向甲子山之敌发起攻击。经一夜激战,攻占了甲子山主峰。顽军分路向北逃窜,孙焕彩部约2个营的兵力与讨顽部队于莒日公路边沿的高山头附近激战2小时,最终溃退,甲子山区被收复。战后,除山东军区第2旅6团留在甲子山区开辟根据地外,其他部队分别返回原驻地。
溃退的顽敌哪里甘心失败!时隔不到两个月,孙焕彩又纠集土顽朱信斋、李延修等部共4000余人卷土重来,于10月11日兵分两路向南进犯,进攻驻甲子山区的八路军。当时,日本侵略军正在“扫荡”滨海地区,内忧外患使第二次甲子山战役不得已以失败告终,孙焕彩部乘机占领甲子山区。此次战役,大小战斗不下20余次,毙伤顽军300人,但八路军亦伤亡100余人,山东纵队第1旅4团副团长赖光东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孙焕彩部抢占甲子山区后,修工事、建碉堡、挖壕沟,并大量抓兵,横征暴敛,四处抢劫粮食、财物,杀害抗日干部,抓捕抗日家属,并不断派小股部队偷袭滨海抗日根据地边沿区。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决定发起第三次甲子山战役。
罗荣桓对这次战役特别重视。战前,他带领第111师领导到距甲子山30里处的李家桑园村住下,研究部署,制定出了详细的作战方案。12月16日下午,由各参战部队指挥员参加的第三次甲子山战役作战会议在驻地坪上召开。罗荣桓在动员讲话中指出:“这是改变滨海、山东局面的重要一仗,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个钉子拔掉!”
17日晚10时,讨顽部队经过3小时的急行军后,到达各指定位置,四路纵队对甲子山发起强攻。教导第5旅13团在团长卢迪、政委覃士冕的指挥下,攻占石场村东大碉堡,正面进攻敌中心阵地。孙焕彩十分惊恐,一面命令所部收缩兵力,控制要点,一面又调集1300多人,由他亲自督阵,拼死反扑。顽军火力猛烈,攻击部队受阻。
教导第5旅决定由旅特务连和第13团一部向丈山进攻。丈山是石场东部的唯一屏障。顽军在此构筑了十分坚固的工事,配之以轻重火器,派重兵扼守。天亮之后,第5旅攻击部队刚进入作战阵地,罗荣桓、朱瑞、陈光等领导人亲临指挥。第5旅连续几次强攻均失利,造成了较大伤亡,罗荣桓毅然命令部队停止强攻,改变作战方案。把敌人紧紧围在甲子山南麓南北长5000米、东西宽不到2500米的狭窄地带,并实行工程作业,步步逼近敌人。顽军3次反扑,均被打退。
此次战役中,莒南、日照、莒中、临沭等县政府组织了数千名民兵支前参战。主力部队在民兵的配合下,向守敌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每到夜晚,枪声四起,民兵和群众在周围山上燃起熊熊烈火,呐喊助威。顽军在八路军的久围之下,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士气颓丧,军心浮动。莒南县薛庆区还把140多户个体作坊集中起来,为八路军日夜加工大饼和馒头。妇救会、识字班,热情护理、照看伤员。在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经过14天的激战,共毙伤顽军1000余名,俘第331旅参谋主任任家麟以下官兵1137人,缴获步枪485支,短枪18支,轻重机枪22挺,迫击炮3门,战马34匹,其它物资一宗。孙焕彩逃脱,1948年7月13日已升任国民党整编第12军少将高参的孙焕彩在山东兖州被俘,1975年3月19日获特赦。在战斗中,八路军伤团政委以下500余人,牺牲连长以下148人。孙焕彩所率师部及第331旅向东突围被截击,仅有数百人落荒逃走。
甲子山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滨海根据地中部的局面,为后来开辟滨北地区,打通滨海与胶东区的联系,创造了条件,也为山东党、政、军领导指挥机关移驻莒南创造了条件。此后,莒南县成为既无日伪军又无顽军的净土,被誉为“山东小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