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史话沧桑 黔中商人 2020年第40期(总523期)

黔中商人
伍茂春
七、晚清时期的本地商人、商号

1930年代的《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安顺咸丰同治年间以来八十年历史时,终于注意到黔中商人的地位与分量。于是,我们看到道光、咸丰以后的黔中商人终于开始有名有姓地浮现于我们的视野。这里兹按时间顺序简要收录如下(参考潘玉陶《安顺世像录》):

1、万和斋、万和书局

道光年间(1821-1850),南街张如玉家祖传的荸荠粉已经供不应求,到了光绪年间(1871-1908),张家的荸荠成为贡粉。民国初年,参加比利时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获得铜奖。1914年后,张鉴清以万和斋继续经营荸荠贡粉,另外开设万和书局,并在安顺设立“商务印书馆安顺分销处”于万和书局。1918年后,张元吉先生更进一步拓展业务,与贵阳的“文通书局”签约设分局于此,与上海的“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往来,与上海的“鼎新和益新教育用品社”挂钩,兼销文具。1924年,“万和”还创建了“坤明女界交易社”,开安顺用女店员之先,并仿照上海大公司女店员穿工作制服。30年代起,万和书局还成为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点。

2、安顺三刀

咸丰年间(1851-1861),安顺老东门坡的余世贤“剪刀、菜刀”以锋利、形状精美而供不应求。光绪年间(1871-1908),其孙余建奎(号克诚)进一步发扬光大。资料表明,咸丰年间起安顺三刀就销往西南、中南、华北等地。辛亥革命后,甚至远销新疆、黑龙江、内蒙古及东南沿海。

安顺三刀 图片来源网络

3、镇宁波波糖

咸丰年间(1851-1861),镇宁州官征集糖食制品进贡,多家商业作坊的制品因无特色落选,镇宁钟鼓楼刘兴汉的“波波糖”以其创新脱颖而出。

镇宁波波糖 《文化安顺》编辑部 摄

4、同馨荣

安顺同馨荣是清朝末期主营布匹、绸缎、洋纱的最大商号,这也是当时安顺规模最大的一个行业。其创始人邓子英原为晚清的秀才,光绪年间转而经商,并成为清末至民国初期安顺商人的领军人物,曾经倡建轩辕宫(解放后作为工人俱乐部,现已拆除)兼作为绸布业同业公会所在。其徒弟帅灿章后来成为黔中巨贾,富甲一方。

邓子英先生像(左)、帅灿章先生像(右)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5、六家文堂

《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咸同时,东西两街书铺林立”。“所出各书远销云南”,“其余售诸城乡及上游各县”,及至清末随着新学渐兴、石印业兴起,盛极一时的木板印刷商尚存郭文星堂、六经阁、金文德堂、金会文堂、甘至文堂、伍经文堂。

其中,伍经文堂创始人伍德祯学徒出身,光绪年间自立创建伍经文堂,后由其子伍恒益传承经营至1958年。伍经文堂是安顺诸文堂传承时间最长的文堂,改革开放后伍恒益及家人重操旧业在儒林路43号经营,后经营业务不断更新,直至2016年10月因整体拆迁而歇业。

伍经文堂创始人伍德祯(字紫光)先生

伍经文堂残存印版

八、直面鸦片

讲到晚清、民国时期的黔中商人,我们终不能绕过鸦片贸易。这或许是商业的原罪,犹如上海从1990年代开始承认上海繁荣始于1842年开埠,犹如有的地方在改革开放初期是靠走私起家,我们也必须承认安顺在晚清、民国时期的空前繁荣与鸦片贸易有莫大关系。

其实,至迟在明朝天启年间贵州已经种植鸦片。徐霞客1638年4月过长顺白云寺时,记载白云寺中“罂粟花殷红千叶,簇朵甚巨而密,丰艳不减丹药也”。不过,这时的鸦片主要为医药、观赏之用而种植。作为大烟而吸食是道光年间(1821-1850)两湖、两广商人商贩而来,并由此刺激贵州本地居民于咸丰年间(1851-1861)开始试种,光绪年间(1875-1908)贵州13府全部种植鸦片,并以质量高而挤走了外地烟土,而安顺烟土在全省烟土中更是质量上佳,因此黔中商人之卷入全省之鸦片贸易,并称雄前列已无可回避。光绪十年(1884)前后,安顺出现了肖洪源、义兴福等鸦片贸易运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贵州鸦片年产量达四点八万担,而安顺则占四分之三,各省商贾以花纱布,绸缎,日用工业品争相换购鸦片。

罪恶之花—罂粟花 蒋旭英摄于1938年 蒋世伟 藏

可以说,鸦片贸易直接改变了黔中商业生态。刚开始时,贩运鸦片的商人交易时都用生银,后来因为生银汇款有成色,大小之分,十分困难,就改用贩运洋纱与鸦片交换.染织家们见洋纱根线均匀,颜色洁白,较本地的土纱更为精良更于织染,于是也乐于采购.从此土纱交易一落千丈,而洋纱则蒸蒸日上,销售益广,每月市面买卖竟达五百余箱,为全省销售之冠.织金,大定,水城等地也多由此转贩,安顺商业更为扩展。可以说,自光绪年间开始,安顺的传统土纱交易没落,而鸦片贸易、洋纱绸缎则成为安顺的两大支柱。今天看来两个行业貌似没有关联,但是在当时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行业。

九、民国时期的空前繁荣

民国初期,各地军阀割据。1930年代起,则是抗战军兴,狼烟四起。但是,贵州全省,尤其是安顺一地却在局部更加繁荣。这时期的空前繁荣,原因之一是1919年-1940年,贵州军阀开放烟禁,全省鸦片远销全国导致的畸形繁荣。原因之二是1937年抗战军兴,大批沿海工业、学校、人口内迁贵州,推动了贵州工业、商业的进一步繁荣。据统计,1937年时安顺人口24万,及至1943年增加至26万,短短6年增加了约10%。另外,据民国19年(1930)不完全统计,当时的安顺有“洋纱店35家,干菜京果店35家,绸缎店27家,土布匹头店28家,杂货店30家,山货店12家,盐店18家,药材店19家,钱庄8家,米店40家,油店30家,交易居全省之首”。其中,与鸦片贸易相关的洋纱、绸缎的四大商号恒丰裕、恒兴益、公合长、天福公尤为著名。

说起民国年间安顺的繁荣,其实回顾一下民国时期的安顺饮食业的情况就可见一斑。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的安顺筵席,过去不过是盘盘菜,八大碗,蹄筋头,现在则是海参席,鱼翅席,烧烤席。戴明贤的书中专门记载了名厨郑干臣家的美食情况,以及厨师到大户人家办家宴酒席的盛况。大家可以想见,在安顺商人们消费应酬时享用海参、鱼翅、燕窝等山珍海味,大户人家办高档的筳席必备烤乳猪、清炖蹄筋等,这对于一个当时铁路、公路都未普及的内陆城市该是何等的奢华!在民国时期的安顺,能够做海参席、鱼翅席、烧烤席等高档酒席的餐馆不但存在,而且拥有商人、大户人家等广大消费者群体,这恐怕是我们今天的安顺饮食业今天都难以企及的高峰!

回顾这个时期的黔中商人,戴明贤先生书中回忆了安顺首富帅灿章(益生昌、泰丰商号)、他的父亲戴子儒先生(同德商号),还回忆了皮革厂总经理韩云波、卖稀奇古玩的商人贺少恒(现代实业社),做生意的魏伯卿、开京果铺的孙启延、开餐馆的郑干臣。曲辰先生回忆了“恒兴益”干才伍效高,潘玉陶先生回忆了马帮商人“大山帮”、山货商人潘锦昌、伍经文堂伍恒益,黄茂岘先生回忆了安顺商会精英、以及假钞案的“华丰茂苏裱石印社”吴纪强。至于安顺商会、安顺“四大商号”(恒兴益、公合长、天福公、恒丰裕)诸精英则有更多文章。可以说,我们对于该时期的黔中商人总算有了相对丰富、鲜活的记忆,他们的逸事、趣闻、遇险、传奇都被记载下来。

泰丰收号前帅灿章与各地经理合影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十、商人杂萃

写到这里,我希望补充些与商人、商业有关的细节,这或许是我们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好方法。

1、关于商业伦理

黔商先驱邓子英告诫家人:“当家不能不谨细,待人不能不丰肥。井边不可浪费水,靠山不可猛烧柴。”我们依稀可见晚清时期黔中商人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商业伦理。商人的伦理朴素而深刻,我还曾经听到爷爷伍恒益说过“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点出了黔中商业服务的细节所在。

2、关于鸦片贸易之艰险

伍效高在《我贩运“黔土”外销的经过》中写道:“当时听到百色价高,我除自办10多担货外,又向廖凤歧(普定人)赊货4担,并联合聂羽逵(普定人)、伍凯堂(广东新会人,在安顺有家)组织开帮。虽然听说去百色路途险峻,气候不好。普定三棵树曾有18个人去过百色,回来死了16个,未死的两个还在打‘闷头摆子’(恶性疟疾)一直未愈。但因利之所在,仍决心前往”。当年客商之艰辛非大吉大利之人实难为也。

3、关于商号起名

“华丰茂苏裱石印社”吴纪强生前曾经多次赞叹旧时商号起名的精妙。他回忆贵阳的“惜分阴齐钟表店”,门前挂上“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对联,真是恰如其分。旧时各商号名称之雅致、起名之考究的确令人回味。

在这里多提一笔,吴纪强作为《民国时期安顺假钞案》主人公,假钞案一事有之,但是在狱中三年所谓的及时行乐则有误传之嫌,母亲回忆起来个这段时间与外婆之艰辛不可胜数。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徒弟赵承兴,笔者幼年在外公家中见过多次。因赵承兴先生长得极像电影《少林寺》中觉远的师傅,至今依然记得其音容笑貌。解放后,吴纪强改名吴拯文供职于安顺印刷厂,1995年安然去世。其徒弟赵承兴则上世纪八十年代去世。

4、关于盈利模式

帅学达先生总结黔中首富帅灿章“凭借先机在西部各县设立分号收购的地利、经营方式的诚信、货品装潢的品位”抓住了商机。潘玉陶总结其外公的马店生意,因为前门开店后园种菜,让过往客人吃上新鲜蔬菜,故生意特别好。商业上有时候就是先人一步或者多人一招就是赢家,后人不可不借鉴。

5、商人多寿星

黔中商人虽然颇多磨难,但是却寿星频出。晚年历经生意亏空之磨难的帅灿章先生1960年去世,享年71岁。黔商先驱邓子英卒于1940年,享年78岁。戴子儒先生卒于1974年,享年74岁。伍效高先生卒于1984年,享年90岁。镇宁波波糖第四代传人刘洪恩,卒于2006年,享年90岁。戴明贤笔下的商会负责人孙启延,卒于1993年,享年88岁。潘玉陶先生笔下的马店商人——外公卒于1966年,享年88岁。笔者的曾祖父、祖父、外祖父作为一介商人也享年86岁、77岁、83岁。这些商人历经磨难而长寿,我在想一方面是商业确实有利于能保持人的精神与活力,而另一方面则是当年从事商人行业的这些人无疑也都是身体素质好、精神状态好的佼佼者。

伍效高先生像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十一、遥远的回响
1945年抗战胜利,战争期间内迁的4万余“下江人”先后离去,安顺人口由26万锐减到22万余人。这4万余“下江人”伴随大量内迁机构离去,对安顺消费市场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及至解放战争后期通货膨胀,经济环境陷入崩溃,更是对黔中商人的打击。但是,尽管黔中商人遭遇挫折,却在这段历史转折期内展现出新的气象。

1943年,戴子儒、董叔明、魏伯卿、孙起延、唐用奎等人成立了“安顺新业专卖物品公司”,是为安顺第一家以“公司”命名的经营单位,按照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治理结构经营公司。1947年,该公司扩成股份公司,向社会发行股票4000股,每股1万元。这是安顺第一家股份制公司。这家公司是安顺实施烟禁后继续发展的标志,并且为解放后的安顺培养了大批新式商业人才。

1949年11月,国民党军队西撤,共产党军队尚未到来,安顺处于权力真空期,市面仓皇,谣诼之言四起。黔中商人戴子儒、韩云波、董叔明、魏伯卿等人为主体组成的“临时治安委员会”筹集城防经费、分化说服国民党军人放弃“焚烧安顺”计划,承担起保卫安顺,平稳迎接解放军之重任。

黔中商人数百年来因城而兴,历经无数劫难而曲折发展。1638年,他们在彝族土司安邦彦之乱后不到10年率先恢复了“市集甚盛”的景象,喧嚣的市声吸引了徐霞客。1949年,他们则以自己的社会声望、理性与大义成为保卫安顺的中坚力量。

历史终将感谢这些创造了商业进步、保卫了安顺和平的历代黔中商人们!

1949年11月18日解放军入城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完)

伍茂春:男,1973年3月出生于安顺,华东师大历史系毕业,硕士。2004-2005年美国访学,现为上海申达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2020年5月


值班编辑:柴其斌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