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往事追忆 回忆母校,别样的乡愁 2019年第32期 (总第387期)
回忆母校,别样的乡愁
吕燕平
2015年6月,我带领安顺学院的学生到开发区幺铺镇大屯村作屯堡文化的实习考察。在大屯村的旧档案中,看到一份50年前的信笺,函头为“贵州省安顺第三中学”,内容为“小屯公社大屯大队:今收到‘四清’工作队赠给我们的地契五张;反动书刊两本;跳神的脸壳四个,以作为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之用。特此证明。并表示感谢。感谢您们在教育年轻一代工作中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安顺三中(印章:贵州省安顺第三中学)1966.4.30”。
1960年代安顺三中向小屯公社所立收条 吕燕平 提供
这份信笺提到的“安顺三中”正是我中学读了6年的母校,在1980年代其名称已改为“安顺市一中”,以别于当时的安顺地区一中。安顺地区一中、二中,是安顺当时著名的重点中学。2000年安顺“撤地设市”,母校改称“安顺市三中”,又排在安顺一中、二中之后,恢复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排序。我在1984年初中毕业后,继续在本校“深造”——就读高中。当时的高中,正由二年制向三年制过渡,于是同一级进校却分别有两年和三年毕业的。在母校的毕业生中,初、高中六年就读一校的不在少数,我却有6年零1个月的经历,因为我多了“高四”学历,于是得以在母校当了一个月的“往届生”,之后转到他校,自然多了些经历、体验。
在我中学的6年印象中,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往返,记忆依然犹新。
首先是上学路程,经历初中到高中的6年,不单长身长智,也长脚劲,所以步行上学时间清楚地记得从半小时减少到20分钟。起初,每天的赶早,对于十一二岁的少年,确是件辛苦的事。有幸的是,村里有一位外迁来住的安顺公交公司客车师傅——“老李伯”,每早要赶到公司发车,赶巧的话,可搭上一程,减少些许路途的辛苦。进入初二,我学会了骑自行车,有时也会借车省力。
1960年代安顺三中校园广播操场景 宋兴平 提供
上学路上的同伴,先是小学时的同学。初二时,有几个家住煤勘公司的同学转到班上,于是也会有一段放学路上的同返经历。下午放学返家,时间较为充裕,一路上同伴们除了嬉戏疯打,有时还用拇指、食指、小指划拳论输赢,输者背书包,赢者则是洋洋自得!
1970年代安顺三中校园场景 宋兴平 提供
放学回家的路上,总会留下些难忘的趣事。记得有一次下午放学回家,大约五六点钟的时候,三四个同伴走在武当山脚公路上,正巧遇上几个收摊回家、挑卖剩桃的中年男子。大概是觉得闲着也是闲着,其中一人边走边向我们招徕生意:
“小伙们,来买桃子吃!”
经不住诱惑,一位家住302医院附近村寨的同学问:“好多钱一斤?” 回答大概是四五角钱一斤。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后讲定两角钱一斤。于是卖者停下挑担,准备卖货。
1980年代安顺三中校园一角 宋兴平 提供
卖者问:“买好多?”答曰:“买5分钱的。”
卖者顿时来气:“我还以为要买好多,讲半天的价!5分钱,半斤都买不到!”挑起担子,扬长而去。
我们一伙先是一愣,然后不约而同窃窃失笑,早已忘掉想吃桃子的事。
这桩“买(卖)桃子”的故事,貌似恶搞,却也是“恰同学少年”的天真无邪!当时的农村孩子,兜里能有一角半毛,已然不错。那时节,时兴小画书(连环画),有两分钱,便可在北街王若飞故居附近一带的几处当街小画书摊看一本,已是令人惬意的事!
1990年代安顺三中校园一角 宋兴平 提供
从家往学校的上学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红村(老地名干河),经过看守所,在北山路口转外环路,便可一条大路走到学校,其间经过老交警队、北门十字路口、罗家院旁的漂布河大桥,最后经一条小路便到学校的西校门。当时的外环路两旁,还多是农地,路面还未黑化,于是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而外环路上有公交中巴车运营,那已是中学毕业后几年了。
另一条上学路,是从家里出来,大约七八分钟,经武当山,过地区一中的后门,到北门城门洞的校场坝路口,经过一段栽有灌木、地势较高的土埂边(多年后才知道这是安顺老城墙北段部分)。再经西水关与漂布河大桥之间的一个老石拱桥,穿过无线电厂和橡胶厂之间不宽的公路,然后经过一片菜地,便到了学校的西校门。
1980年代的三中校门 宋兴平 提供
漂布河上老石拱桥是必经之路。曾经目睹的一次学生溺水,至今还记忆犹新。大约是1983年的初夏,时值安顺“涨端午水”。早上7点多钟,雨还一直下,漂布河水位不断上升,逐渐漫过河岸,石拱桥顶也与河面相差三四十公分,路上行走甚是危险。在我们前10多米处,一年纪不大的学生在拱桥不幸跌入水中。河水湍急,瞬间落水者快速漂往西水关桥方向。一中年妇女在无线电厂和橡胶厂之间的公路上急跑高呼:“你们哪个,快救救娃娃!快救救娃娃!”有两个年轻男子急速跑来,可惜已来不及!眼前一条鲜活的生命顿时消失,至今想起令人后怕,未知给其家庭带来多大的痛苦!
至今,我对初中的最深印象,莫过于我的学号“81464”。“81”是81级,“4”表示4班,“64”是班上的学生排序。看数字,我的排序几乎挂末。1981年,我在安顺“城边边”的小学——“安顺市北关小学”毕业,语文、数学的总分119.5,被录取到安顺市一中即现在的三中就读,而当年安顺地区重点中学——一中、二中录取分大概是124.5,我以5分之差,失之交臂!
1981年9月,安顺市一中初一年级录取5个班,当时大概是按录取成绩编排的班级:(1)班是“尖子班”,班主任是保秀文老师;(2)班次之,班主任是邓老师;(3)班的班主任是一位姓“李”的女老师。我所在的(4)班,虽然班级排序挂末,却也奠定了我们班同学关系的“特殊”:不是一般(谐音“1班”)、二般(谐音“2班”)的关系,也不是三般(谐音“3班”)的关系,而是四般(谐音“4班”)的关系!(在安顺俚语里,“四般关系”意味最高级别的关系。)
2000年初的安顺三中校门 宋兴平 提供
初一年级时,我所在(4)班的班主任先是一位姓“马”的女老师,开学不久即换成教英语的周世同老师。记得大概初二年级结束,周世同老师到华中师大进修。进入初三年级,教语文的程国贤老师成了新班主任。程老师近中年,齐耳短发,面多严肃,同学也颇多敬畏。初三物理老师丁廷才,个不高,和蔼可亲,讲课也颇为精彩。
在初中的科任老师中,初一时的历史老师马孝明印象尤深。他个子不高,一口明显的四川口音,铿锵有力,当时作为教务处主任,记得在田径场全校学生集中时有过多次讲话。多年以后,我到安顺师专工作,中文系的范增如老师也来自四川,行事、体貌、说话风格,与马孝明老师颇多相似。马孝明老师讲课时,抑扬顿挫,引人入胜,因之我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似乎更浓些,甚至有过以后学习考古之妄想。没曾想,多年后我在安顺学院工作涉及的屯堡文化,却也与历史不无关联。
升入高一时,我终于有了“翻身”的机会,进入所谓“尖子班”——(1)班学习。1984年,当时的县级安顺市分别在市一中、市二中各设一个“尖子班”,作重点培养,安排教学名师担任班主任。于是,已经在幺铺中学任教多年、老家是镇宁县扁担山的罗吉贤老师,被“挖来”市一中当(1)班班主任。罗吉贤老师是布依族,毕业于贵州大学数学系、个子中等,精干,篮球打得很漂亮。当然,最吸引学生的是罗老师的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好几个本来打算在高一结束分班到文科班学习的同学,也继续留在理科班学习。我也忝列其中,但也并无悔意,足见教师对学生影响之深!
按惯例,高二年级开始分文理科,(1)班为文科班、(2)班为理科班。于是87级高三(2)班,变成我高中同学的永恒记忆,在1997年、2007年、2017年逢10年整数的毕业纪念,同学们都要专程先到母校一游,拍照留念,重温年少,钩沉往昔。
如今的安顺三中校园一角 宋兴平 提供
高中的三年,在班主任罗吉贤老师悉心管理下,抓紧学习虽然成为班级的“第一要务”,然而“有组织”和“自发组织”的各种“非学习活动”,却是较为频繁、不输他班。在“自发组织”的多次活动中,印象最深的是户外活动。当时安顺周边的著名景点,几乎留下我们的足迹。印象中,是由近及远渐进式的出游的。先是高一时秋游,到宁谷石林野炊。次年四五月份,便有了全班骑行的云鹫山之旅。来到云鹫山脚,沿着沉淀岁月侵蚀、面平且较宽的石阶路,拾级而上,便可直接到云山
门口,年久失修的
门已然破败,
门前有一个不甚宽敞的小坝子。云鹫山顶的寺庙,尚未修复,沧桑之印象至今还记得。
云鹫山游后,天台山之旅便成为新的目标,又一次周末户外活动目的地。记得有两位同学充当先锋一直往前赶路,几乎接近平坝县城才“迷途知返”,折回汇合。天台山脚驻有看守弹药的空军部队,没有专门的介绍信便不能通过营区上天台山,于是空跑一趟。“有志者,事竟成”,一个星期后,我们带上学校开具的介绍信,终于得偿所愿!
户外活动最远的是黄果树、天星桥。大约是高二下学期开学不久、油菜花开的时节,为迎接春季运动会的举办,各班分有一定的劳动任务。我们班负责田径场一段跑道整修任务。大约是在星期五下午,早早地就完成了计划任务,于是有同学提议次日周六骑行到黄果树天星桥游玩。二三十辆单车,沿着滇黔公路,浩浩荡荡直奔黄果树天星桥……
如今的安顺三中校园一角 宋兴平 提供
如今,高中毕业31年的我们,蹉跎中年近半百。回忆往事,多与中学时光关联。想来,彼时正处于“八九点钟”太阳升起之时,虽“不识愁滋味”,但正是长身长智的时节,天地万物、人情冷暖,虽白驹过隙,依然雁过留痕。母校的经历与回忆,尤其是中学母校,多为家乡就学,滋生乡梓情怀,也往往凝聚着一种别样的乡愁!
安顺三中建校六十周年文集 宋兴平 提供
· 作者简介
吕燕平:男, 安顺三中1984届初中毕业、1987届高中毕业,1992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2005-2006年,在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作访问学者。1992年8月至今在安顺学院工作,安顺学院屯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2013年,获批为贵州省“甲秀文化人才”“安顺市第四批市管专家”。2015年荣获全国社科普及先进个人。2016年入选贵州省档案专家库专家。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秘书长、贵州省屯堡研究会秘书长、安顺市屯堡文化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