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闹洞房老照片,嫁妆还不错,里面的人谁认识?
在《中国韶山》画册里看到张老照片,说老其实也不是很老,不到30年的历史,却反映了社会的大变化。
照片名为“闹洞房”,左边是几人拉着弦子敲着锣,右边穿着蓝布中山装的新郎,正在给客人发糖,角落里坐的老人,笑得那叫一个开心啊……
(图源《中国 韶山》画册)
《韶山志》写道:
当晚,洞房内灯烛辉煌,亲龙一起逗趣、闹房,或请小乐班唱戏闹房。
书中记载跟照片一对应,还真就是这样啊。
我们慢慢来说说这照片。
这本书是1991年出的,照片应该选的是最新的吧。
嫁妆,大件的有组合柜,收录机,台扇,二六单车,永久还是凤凰,我就分不出来了。
《韶山志 礼仪习俗》婚嫁一节里,对几十年间的嫁妆有详细记载,兹列于下,中老年人可以怀旧,年轻人则能了解一下本地的过往。
1949之前,男方以现金、衣料送给女方,作为彩礼。
我奶奶1937年嫁给爷爷,说是嫁妆也有好些箱子,请人抬着,她外公,还打发了两块银元。
50年代,倡导婚事新办,女不要彩礼,男不要嫁妆。
(60年前女孩 图源人民画报)
看起来很美是不是?
其实若想到,当时百废待兴,大家都还穷,拿不出多少彩礼,也买不到什么嫁妆,就可以理解了。
但,人生需要仪式感啊,这是什么年代,都不会改变的。
因此,到了60年代,彩礼逐渐恢复,且总结出一句话:
三绒六卡一身毛,缝纫机子做搭头,一般需花费400元左右。
灯芯绒衣服三件、卡叽布衣服六件,毛衣,一件。
70年代,三大件。
手表一块,自行车一辆,缝纫机一台。
书中特意加以说明:
此时,有些女家高索财物,离娘费,抚养费,不一而足。
若不是看到这句,还以为这些费,是最近数年才出现的呢。
原来,也是传统啊。
80年代初期,结婚渐渐开始铺张,到了末期:
木器必为组合式,沙发、彩电、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所耗可达万元左右,不少家庭为之债台高筑。因之,境内倡导和响应婚事新办的逐渐增多。
这张照片里,组合柜是有,但彩电呢?冰箱呢?
应该是没有。
书中所提到的60、70、80年代,至少在我的感觉里,不是我们农村的,或许,韶山的中心区,以及吃国家粮的那些家庭,会有这样的排场吧。
毕竟,乡下很多家庭,比如我家,90年代初才有黑白电视,彩冰洗,不过是近十几年来所普及的罢了。
(50年前的姑娘 图源人民画报)
父母结婚时,陪嫁的唯一电器,应该就是那台橘红色小收音机吧,上大电池的那种,他们有没有用过不知道,反正,我十来岁的时候,好奇里面都有些什么,几下就拆了,从此被他们送了个绰号——
败光精。
讲了这么多,回头再看,那张相片里,有你认识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