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古建筑(67)

本篇要目:

*******************************

1361.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

明至清                   贵州省黔东州榕江县

1362.楼上村古建筑群

明至民国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

1363.岩门长官司城

清                      贵州省黔东州黄平县

1364.锦屏飞山庙

清                      贵州省黔东州锦屏县

1365.高阡鼓楼

清                      贵州省黔东州从江县

1366.宰俄鼓楼

清                      贵州省黔东州从江县

1367.金勾风雨桥

清                      贵州省黔东州从江县

1368.鲁屯牌坊群

清                      贵州省黔西州兴义市

1369.复兴江西会馆

清                       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

1370.三门塘古建筑群

清至民国                  贵州省黔东州天柱县

*******************************

1361.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


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黔东州榕江县大利村,由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石板古道、清末民初时期建设的近10座侗族四合院,以及独特的古晾禾谷仓、鼓楼、古水井等建筑组成,体现了侗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景象。


古建筑群位于榕江县栽麻乡境内。始建于明代,有百年以上民居建筑29栋、花桥4座、鼓楼1座、萨坛1座、石板道3条(含碑3通)、古墓葬1座、古井6眼、古粮仓12座,村寨四周古百年以上古树128株。


民居全为木质两层或三层结构,两至四开间不等,三开间为多,小青瓦覆盖,分建于小溪两旁,错落有致,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四周横杆挂满糯谷的谷仓点缀其中;风雨桥横卧于穿寨小溪上,寨中道路四通八达,青石铺墁;六眼古井,清泉汩汩;四周高山环绕,梯田欲接云天,山上青峦叠障,翠竹片片,一百二十多株红豆杉、楠木、猴梨、榉木等古树名木郁郁苍苍。


寨周边四条石板古道,分别通往栽麻、高硐、小利洞、八匡等地。其中清乾隆58年(1746)的石板古道是榕江县境内唯一的,历史悠久的石雕石板古道,全长2.5公里,宽2米,共有528级;寨南石雕墓藏着无数秘密;萨玛祭台、鼓楼威力独具;侗族大歌和侗戏令人陶醉;具有鲜明的南部侗族特点和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

鼓楼是侗乡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物,流行于贵州、湖南、广西地区。鼓楼以防腐木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防腐木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卯,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腐不斜。在古代侗族鼓楼还有作为开会场所、外敌入侵鸣鼓警示等作用。

花桥是侗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精华。侗族人民在环绕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过的小溪上,建起一座座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花桥。花桥的全部桥身都是用杉木横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铁钉和铁部件,结构极为合理。他们还在桥身上建起一个长廊式的建筑,把桥身完全遮盖起来。长廊上有供过路人休息的长凳。因为人们可以在桥上避风躲雨,所以花桥也被人们称为风雨桥。


花桥


大门阔绰,匾额高悬“栋宇维新”,大红灯笼高高挂。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62.楼上村古建筑群


楼上古建筑群位于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始建于明弘治六年(1494年),是一座以周氏家族为主的血缘村落,整个村寨坐东北面西南,距石阡县城15公里,面积4.2平方公里。由民宅、街巷、屯卡、古井等组成,集建筑群村落建筑、田园景观和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构成了良好的、和谐的人居环境。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该建筑群以梓潼宫为核心。


梓潼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十年(1654)建梓潼阁,康熙、嘉庆、道光均有扩建,咸同年间两次毁损于兵火,同治六年(1867)修复正殿及两厢,光绪六年(1882)重修后殿,1916年建戏楼。


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的肇建、维护和变化的过程,保存了明末以来,当地社会的基本信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黔东北地区明清时期经济和文化的兴衰变幻。同时,建筑群营造技术精湛、装饰华美,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存理念、心理特点及价值取向,为研究黔东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史及建筑营造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现存戏楼、正殿、两厢及后殿,均为木结构穿斗式悬山小青瓦顶,其中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带廊,民宅多为庭院式,有四合院、三合院共20余座,均为木结构悬山小青瓦顶建筑,多为面阔三间。民宅布局构思巧妙、道路畅达而机巧,建筑组合实用、合理而美观。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楼上村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63.岩门长官司城


岩门长官司城位于黄平县东南面的谷陇镇原山凯乡境内,距县城30余公里。岩门长官司城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是毗连台江,施秉、黄平三县,地处清水江航运要冲,地势险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据万历《黔记》载平越地图,已经有岩门司,而岩门长官司首,任则为明代成化年间“征剿”有功受封入黔的何姓宗族。岩门司历史悠久,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清咸同苗族农民起义著名的“岩门司战斗”就在此发生,“岩门司战斗”在农民战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岩门长官司城建筑保存完整,工艺精湛,在西南地区具有典型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军事防御价值。岩门长官司城是研究土司制度的重要实物依据,是清朝贵州少数民族不屈不饶反抗腐朽统治阶级的重要历史见证。


该城平面呈三角形,城垣全部以青石精砌,周长1633米,高3.33米,加上垛墙1.33米,共高4.66米,墙厚2.67米,设有东、南、西3座城门,其中南面城墙还有两个“过马门”,是专为骑马从此过的官军用的。北面靠山,城墙顺山势延伸而上,于高险处构筑炮台3座,城门有楼,炮台有房(这些楼、房为木质结构),靠江还建有水关2座。鼎盛时期,清政府在城内高有土司衙门、岩门司把总和黄平卫千总署,住户871户4000余人,大多为驻守官兵的眷属、商人和被清政府强迁此地的汉民。


比岩门长官司还早260多年的红岩堡至今有600多年历史


红岩堡选址考究,地势险要,后倚高山,前阻深江,是清水江上游的咽喉。作为岩门土司城的外围军事设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研究古代军事和屯堡文化的理想场所,是研究土司制度的实物依据,还是清代贵州少数民族不屈不挠反抗统治阶级的重要历史见证。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岩门长官司城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64.锦屏飞山庙

锦屏飞山庙位于贵州黔东州锦屏县城东北角,清水江北岸,坐北朝南。主体建筑飞山阁高24.8米,为四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式建筑。


飞山庙

据史料记载,飞山庙是乾隆年间为纪念唐末五代诚州首领杨再思而建,已有230多年的古建筑飞山庙。飞山庙由飞山阁和飞山宫组成,主体建筑飞山阁高24.8米,为四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式建筑,是贵州省迄今保存最高的阁楼式木构古建筑。


飞山庙造型为四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翼角出檐深远,层面盖小青瓦,脊砖紧扣,上置琉璃宝顶,木梯上下相通。底层望江门有楷书对联一副:“俯视波涛遥忆长江归碧海;仰观云汉直疑高阁上青霄”。两座配殿与阁楼相连,依山傍水构成封闭式的四合院整个建筑由大殿、配殿、阁、戏台组成,面积为727平方米。

飞山庙原有杨再思将军木雕神像,供周边民众祭拜,现神像已拆除。民国年间为庙宇,由和尚、居士、民间社团组织管理使用。抗日战争时期,德国传教士在此居住。现在当地人仍到飞山庙祭祀,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飞山宫


飞山阁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锦屏飞山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65.高阡鼓楼


高阡鼓楼位于贵州黔东从江县下江镇高阡村,始建于雍正年间,坐西向东。占地面积110平方米。密檐式十七重檐六角攒尖顶木结构,通高25米。设十八根落地柱,其中主承柱六根,檐柱十二根,底层平面呈正六边形,边长4.2米。楼身十五级,双楼冠;屋檐平面为正六边形。


各层封檐板彩绘风情图案,顶层檐下均置如意斗拱,斗拱下装漏窗。翼角起翘,彩塑鸟兽等,各级封檐板彩绘侗族风情画。鼓楼二层和顶层分别置有牛皮木质鼓。地面石板铺墁,有火塘四个,其中大火塘直径1.5米。设护栏、坐凳,以供对歌、休憩。正北设一出入门,门额上泥塑双龙抢宝,门边置混凝土塑狮子各一头。鼓楼现主体结构保存较好。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高阡鼓楼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66.宰俄鼓楼


宰俄侗寨从属于下江镇高阡村,坐落在一个长形的高山坝子上,一条小溪从寨边穿过,寨子四周青山环抱,传统民居望山傍水。寨子四周有著名的万亩原始森林,誉称“高仟大山”,村寨山林、水体、田园风光融于一体,山中有寨,寨中有水,自然景观十分秀美。

宰俄鼓楼位于从江县下江镇宰俄村,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建于清雍正年间。1986年3月修复,2004年再次维修。鼓楼平面为正八边形,为典型的“中心柱型”密檐楼阁式木结构侗族鼓楼。立面为十三层密檐,双楼冠。设落地柱16根,其中主承柱8根,檐柱8根。青石板铺地面,内置直径1.4米火塘及四根长凳,底层东、西各设一门出入,其余各面用1.2米短板封装,楼内西边放木质油榨和一木架。


宰俄鼓楼是从江地区鼓楼群修建时间较早,建筑价值较高的侗族鼓楼。其造型优美,比例均衡,是侗族鼓楼建筑中的精品,也是研究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乡土建筑和侗族鼓楼营造技艺和建筑美学的难得实物。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宰俄鼓楼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67.金勾风雨桥


金勾风雨桥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往洞镇增盈村金勾寨脚,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桥面阔十间,长33.6米,宽4.75米,桥面高3.5米,通高13.85米,桥屋中部抬升为五层密檐楼冠,北端从第二间起、南端从第一间起抬升为歇山式五层密檐屋顶,其余部分屋顶为单檐。长廊外侧半装木板,两端桥墩用片石和鹅卵石垒砌,中部桥墩为毛石混凝土结构。采用密布式悬臂托架简支梁体系。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金勾风雨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68.鲁屯牌坊群


鲁屯位于贵州兴义市区东北40公里,是座历史悠久,秀美宁静的小镇。斜阳照射下的石牌坊群,是小镇的特有景观,也是这个小镇吸引着四方游人的理由。


鲁屯牌坊原有四座,现存其三,均为四柱三间五楼式结构。位于鲁屯街中岔路口的黄氏坊最为精致绝妙。此坊建于清道光年间,高、宽均为7米,铆榫结构,牢而坚固。坊底为束腰须弥座,四柱立于须弥座上。8根八棱方柱,均用完整的石料加工而成。


四柱各面均阴刻有楹联,文字对仗工整,书体楷隶兼有,刻艺细致洗练,尤以明间中柱楷书题联,堪称对联中的佳作,上联为:"白马山高尉为竹箭松心节错根盘光日月";下联为:"青塘水净濯出冰肌玉骨怀芳履洁被恩蒙"。落款为:"原任广西永安知州诰授奉直上大夫愚表叔王秉心拜题"。


两座李氏坊,一前一后,紧紧相邻,挺立在鲁屯街口半月池侧。规模、造型、格调与黄氏坊略同,唯题刻内容有异,前一座正顶透雕"万"字形图案,后一座正顶和黄氏坊雕饰相仿;二楼檐下的花窗,一是透雕"二龙舞云",一是透雕"丹风朝阳"。另花板纹样及局部装饰也稍有差异。

四柱护耳均系伏狮抱鼓式,耳高1.42米,鼓厚0.22米,鼓面径0.65米,分别浮雕荷花、钟鹿、松虎、鹿鹤等图案18幅,构图新颖,想象丰富,造型生动栩栩如生。狮子系伏卧状,昂首翘尾。护耳,蹬石,浮雕四季花草,如见草动,如闻花香。正楼中间牌匾长2.5米,上楷书阴刻:"志同冰质"字,每字30公分见方。刻艺精湛,锋劲秀雅。次楼牌匾左刻"金鸾芳美",右刻"彤管流芳",阴刻楷书,工整建秀,刻艺娴熟。明间横梁上透雕二龙戏珠,两龙似在翻卷的彩云中腾跃穿梭。正楼平板坊上立有两根高拱柱,当中竖匾刻"圣旨"2字,牌带为半透雕双龙抱柱,牌首为半透雕"兽面人首"图,形似蝙蝠伏卧,双手撑莲。

构思之巧,使人拍案叫绝。次楼平板坊上亦立有高拱柱,此柱与中柱间,嵌有透雕"金蟾吐丝"形花窗。坊顶翼角起翘、鸱吻含宝,形似立尾鳌鱼含珠,使整座牌坊和谐统一,雄浑敦厚。正脊中宝瓶上雕有寿字型花饰,说明此坊系百岁坊一类。整座牌坊的造型、结构、工艺、图案之巧,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才能,实为一件精美的古建艺术珍品。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鲁屯牌坊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69.复兴江西会馆


复兴江西会馆,位于赤水市复兴镇。又名万寿宫。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光绪八年(1882年)被火焚毁,宣统二年(1910年)重建。坐南向北,中轴对称,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由山门、戏楼、两厢、正殿、后殿等建筑组成。正殿面阔五间、通面阔24米,进深3间、通进深10.5米,抬梁穿斗混合式硬山封火山墙青瓦顶。前后檐柱、廊柱用直径0.57米,高11米石柱24根。撑拱、雀替、挂落、驼峰等构件雕刻精湛。后殿除体量稍小外,制式与正殿一致。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复兴江西会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70.三门塘古建筑群


三门塘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天柱县坌处镇,距县城40公里,南临清水江。明朝末年,靠水上运输富裕起来的三门塘人便捐资创建义学,普及汉文化,教化乡民,兴修庵院宗祠,民居亭榭,修路架桥,开创渡口,并开场期赶集,设木行、肉摊布店、米铺百货、饭馆旅店。三门塘最盛时期形成了由五条主街巷和众多民居、商号、店铺、庙宇、桥梁、码头等组成的建筑群,包括了民间典型的水运商贸集镇的大部分类型。


王氏宗祠

三门塘古建筑群包括宗祠两座,碑刻300余通,古树68株,印子屋28栋,水井20眼,鱼塘17口,石拱桥6座,石板桥10座,石板路12条,卵石路30多条。这些建筑风格独特,空间布局灵活多变,立体感极强,工艺十分讲究,风格粗犷而不失精致。民居建筑为穿斗式悬山顶小青瓦结构,横向三开间或五开间,正中一间设庭堂,庭前设天井,天井两旁设厢房,其门窗雕刻精美,屋柱留有过去木商商号的烙印。宗祠外为封火墙,内为木构建筑,穿斗式硬山顶小青瓦结构。印子屋的外墙高过屋脊,墙头平翘,瓦盖庑殿式,多级卷云马头墙,墙头下粉刷边带,描绘山水花草虫鱼。村巷街道、桥梁码头青石铺砌,阡陌相通。古井、石刻星罗棋布,点缀乡间。现各处建筑基本保持原貌,古风古韵犹存。


劉氏宗祠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三门塘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