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深圳》丛书:关于深圳的一切,原来都在这里

2015年,终于有机会实现一个蓄谋已久的愿望:为深圳出版一套书。

2013年吧,我提出深圳可以启动编辑《深圳文库》。有关方面专门开会研讨,结论是条件不成熟。

当时我就想:其实做这类事情,唯一需要的条件是自己成为出版社的社长。

但真做了社长,发现编纂《深圳文库》的条件确实不成熟。

主要是没有钱。

做不成“文库”大业,不妨做一套分专题记录深圳城市历史、人文风物的大型非虚构丛书,名字不妨就叫《我们深圳》。慢慢做,假以时日,终有所成。我鼓励同事说:“等做到一百种的时候,大功就告成了。”有时我又会把“一百种”说成“两百种”。

我自己列了一百多个题目,然后开始约稿。首先成功约到涂俏写袁庚,约到杨争光写自己,约到张建强写“东纵特工”。

争光大哥的书稿顺利完成,作为001号出版,《我们深圳》丛书终于横空出世。

当然,也有不顺的时候:写“东纵特工”的书没有获得“出生证”;写袁庚的《袁庚传奇》2020年1 月才姗姗来迟。

如今,《我们深圳》丛书已经出了二十多种了,距离“一百种”“两百种”的目标尚远。岂止是“远”,简直有些“遥不可及”。

但是不怕,只要坚持出下去,总有“功德圆满”的一天吧。

现在不妨表露野心:早晚有一天,关于深圳的一切,都在这套书中。

有朋友不同意丛书叫《我们深圳》,说太张扬了,太信心爆棚了。

其实这个名字意不在“张扬”,而是重申“我们”和“深圳”的关系。

第一种编好后,责编岳鸿雁建议我给这套丛书写个“总序”。我写了下面一段——

《我们深圳》总序 

是的。我们,而且深圳。

所谓“我们”,就是深圳人:长居深圳的人,暂居深圳的人,曾经在深圳生活的人,准备来深圳闯荡的人;是所有关注、关心、关爱深圳的人。所谓“深圳”,就是我们脚下、眼前、心中的城市:是深圳市,也是深圳特区;是撤关以前的关内外,也是撤关以后的大特区;是 1980 年以来的改革热土,也是特区成立之前的南国边陲;是现实的深圳,也是过去的深圳、未来的深圳。

《我们深圳》丛书,因“我们”而起,为“深圳”而生。

这是一套“故园家底”丛书,它会告诉我们:深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路边有何独特风景,地下有何文化遗存。我们曾经唱过什么歌,跳过什么舞,点过什么灯,吃过什么饭,住过什么房,做过什么梦......

这是一套“城市英雄”丛书,它将一一呈现:在深圳,为深圳,谁曾经披荆斩棘,谁曾经独立潮头,谁曾经大刀阔斧,谁曾经侠胆柔情,谁曾经出生入死,谁曾经隐姓埋名......

这是一套“蓝天绿地”丛书,它将带领我们遨游深圳天空,观测南来北往的鸟,领略聚散不定的云,呼叫千姿百态的花与树,触碰神出鬼没的兽与虫。当然,还要去海底寻珊瑚,去古村采异草,去离岛逗灵猴,去深巷听传奇......

这是一套“都市精灵”丛书,它会把美好引来,把未来引来。科技的,设计的,建筑的,文化的,创意的,艺术的......这座城市,已经并且正在创造如此之多的奇迹与快乐,我们将召唤它们,吟颂它们,编织它们,期待它们次第登场,一一重现。

这套书,是都市的,是时代的。

是注重图文的,是讲究品质的。

是故事的,是好读的,是可爱的,是美妙的。

是用来激活记忆的,来拿来珍藏岁月的。

《我们深圳》,是你的!

真佩服自己,写得这么有激情。哈哈。

今天之所以想起在公号里写《我们深圳》,是因为《新闻出版报》的记者刚刚来电话,说要采访这套书出版的来龙去脉。而他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庆祝中国特区建立40周年大会后天(10月14日)就要在深圳召开。

还有很多书,来不及一一上封面了。

2020年,深圳一直在聚光灯下。《我们深圳》丛书,愿意坐在她旁边,静静陪伴她。如果她想听自己的故事,好吧,我们就开讲。

感谢深圳报业集团的同事们鼎力支持这套书,尤其责编岳鸿雁、林洁楠、谭祎波等等,前线拼杀,劳苦功高。

感谢各位作者。

好像在写获奖感言哈。其实这套书从没获过什么奖。我先把感言写好,省得到时手忙脚乱。哈哈。

祝福深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