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情商,不仅是处理他人的情绪,更是懂得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摩登家庭》
以下为朗读小姐姐全文音频
作者 |酷炫脑主创
审校 |酷炫脑主创
朗读|鸽仔
美工|老雕虫
编辑 |小注
一个高情商的人,非常善于分辨自己不同的情绪和情绪的来源。
情商,是识别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那么情商和智商是什么关系呢?智商高的人情商就低吗?还是情商高了可以弥补智商的不足?
2013 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神经科学教授 Aron Barbey 的一个对越战退伍军人脑外伤的研究,第一次揭示了大脑负责情商的具体区域。结果发现,原来智商和情商负责的脑区重合度非常高。
这个研究调查了 152 个越战退伍军人,发现我们一般定义上的智商和情商,在大脑区域上有着很大的重合。并且智商得分越高的人,情商的表现也更好。而很多脑区,对于智商和情商两者都非常的重要。具体来说,大脑的额叶和顶叶区域,对于一般的智商和情绪的智商都十分重要。大脑的额叶是负责调控我们的行为的,也负责加工奖赏、负责注意力决策计划和记忆。而大脑的顶叶,则帮助整合感觉信息, 加工语言和协调身体动作。
黄色是额叶,绿色是顶叶
以前我们一直觉得智商和情商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传统智商测试包括语言推理、记忆能力,或者操控信息的能力等等。智力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取决于基本的认知能力,比如说注意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等等。但是智力也同样源于人和人之间的互相交流。我们是社会动物, 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不光包括基本的认知能力,也包括把这些认识能力高效地应用到社交场景中,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环境中指导自己的行为,以及相互理解。
情商方面有一个极端例子:艾斯伯格症患者由于大脑发育方式和大部分人不同, 所以不太擅长分辨社交信息和语言的整体性。比如他们不擅长分辨别人的面部表情,说话语调中包含的讽刺等情绪。有的患者甚至不太能理解或表达一句话的完整信息、节奏和语调。
艾斯伯格症患者在和别人面对面交流时,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或者如何讲一个有中心思想的故事,也不会观察对方在交谈中有什么反应。这种交谈方式使得对方很快失去兴趣或者感到受了冒犯,最终导致交流失败。要改善艾斯伯格症的社交障碍,可以和了解状况的亲人好友多练习,得到反馈,从中总结出一些属于自己的社交技巧。
图源网络
那么,情商和年龄有没有什么关系呢?答案是,年纪大的人似乎情商更高。
比如说,老年人在看一些让人心碎或者恶心的电影镜头的时候,似乎更加擅长于看到压力的处境好的一面,也更擅长于同情可怜的人。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了 144 个健康的成年人,年龄分别为 20 岁、40 岁和 60 岁。结果发现,情商可能在 60 岁左右才达到峰值。
在这个研究中,科学家先给不同年龄组的人看一些中性的或者悲伤的电影镜头。然后让他们用一些不同的情绪技巧来处理电影镜头引发的情绪。第一个技巧叫做分离评价, 第二个技巧叫做积极再评价,第三个技巧叫做行为压抑。结果发现, 20 岁年龄组的人和 40 岁年龄组的人更加擅长用分离评价来应对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和电影主角无关地角度来评价电影。因为分离评价需要靠我们大脑的前额叶的执行功能来把自己的注意力从电影引发的情绪转移开,而老年人瘾随着年龄的增长,额叶也是最早开始退化的,所以他们这方面的表现会比年轻人差。
但是另外一方面,老年人在积极再评价的技巧中做得更好,也就是说,他们更加擅长于用积极的方式来解释负面的情绪。最后,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行为压抑(也就是可以压抑自己的情绪)的表现都差不多,而用行为压抑这种方法来处理负面情绪,是不太健康的。
情商片面地高有未必是件好事
我们的情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认知情商,一个是情绪情商。前者是正确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后者是感他人所感的能力。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大部分时候在一个人中是一致的,不过在少数时候也会出现分离的状况,
图源网络
通常在社交中,能及时了解别人的伤心、愤怒等情绪反应,是和人相处的一个重要能力。但是情绪情商却不是越高越好。在去年九月的一个研究中,让一群学生看不同情绪的人脸,结果发现,那些对他人情绪识别能力越高的人,在另外一个“找工作”的场景中,面对严肃的面试官,焦虑程度也越高,并且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其他研究也发现,情绪感知能力比较高的人,似乎也更容易感到抑郁和无望。并且,高感受力的情商也容易被人操纵,来达成一些人的阴暗目的。
而如果一个人的认知情商很高,但是情绪情商很低,就会出现操纵他人情绪的状况。比如一些反社会人格的人,可能很擅长识别他人情绪反应,但是对他人的痛苦情绪却感受不到,可以做到无动于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用自己高认知情商来操纵别人甚至犯罪。
情商和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决策密切相关
对情绪来源的理解能力,会改变情绪对你的决策的影响,也会影响你冒险的意愿。
你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工作中做决策的时候,常常会受到和这个事情本身没有关系的情绪的影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科学家共同研究了这个现象。比如说你开车去上班,上班的路上很堵,这种沮丧的情绪会影响到他们工作的时候的决策。或者你在投资、花钱的时候, 其实也常常会基于和投资对象或者对象没有关系的情绪来做决定。但是科学家们发现,如果一个人的情商比较高,就不太容易受到这些无关情绪的左右。
《性爱自修室》
在第一个实验中,科学家发现,那些对于自己情绪理解能力比较低的人,会让焦虑的情绪影响他们正在做的决策,而这个决策其实本身是和情绪的来源毫无关系的。而相反,那些情商比较高的人, 就不会受到这些无关情绪的影响。
在另外一个实验中,科学家让参与实验的人决定要不要打流感疫苗。在他们做决定之前,现诱发了一些无关的倾向性。之后,那些情商比较低的人,他们对于风险的评估和决策果然受到了之前那些无关的情绪的影响。但是当科学家告诉这些人他们的情绪真正的来源,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焦虑和现在的这个打疫苗决策其实是毫无关系的,这时即使是情商低的人,也变得可以更好地屏蔽无关的情绪,更客观地做出决策。
图源网络
这个发现也说明,做客观决策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当你因为一些无关的事情感到焦虑的时候, 不要马上做决定,而是等情绪过去之后再做决定。
另外,做决策的时候,并不是把所有的情绪全部去除才是好的。为什么呢?
自古以来,理性和情感就被看作是相反的东西。很多人可能觉得,成功的决策完全依赖于理性的前额叶来控制大脑动物性情绪本能(大脑的边缘系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没有情感带来的动机和意义感,其实一个人是不可能作出有效决策的。事实上,感觉提供了人类推理的基础。在临床上,一些脑损伤的病人,因为失去了情感能力,会变得对最简单的决策也很纠结。
实际上,和决策有关的情绪,可以帮助人做出更好的决策。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关注那些和当下决策有关的情绪,而排除和当下决策无关的情绪。一个高情商的人,非常善于分辨自己不同的情绪和情绪的来源。当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并不会把所有的情绪都给忽略,而只是忽略那些和当下决定无关的情绪。
以上内容节选自书籍《大脑修复术》,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的大脑的机制原理吗?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
打开你关于脑科学认知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点击滑动查看)
Shiota, Michelle N.; Levenson, Robert W.Effects of aging on experimentally instructed detached reappraisal, positive reappraisal, and emotional behavior suppression.Psychology and Aging, Vol 24(4), Dec 2009, 890-900. http://dx.doi.org/10.1037/a0017896
J. A. Yip, S. Cote. The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Decision Maker: Emotion-Understanding Ability Reduces the Effect of Incidental Anxiety on Risk Tak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24 (1): 48 DOI: 10.1177/0956797612450031
AK. Barbey, R. Colom, J. Grafman. Distributed neural system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revealed by lesion mapping.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12; DOI: 10.1093/scan/nss124
Oatley, K. Fiction: Simulation of Social World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16 DOI: 10.1016/j.tics.2016.06.002
Salovey, P., Mayer, J. D., Goldman, S. L., Turvey, C., and Palfai, Tibor, P. P. (1995). Emotional attention, clarity and repair: Explo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using the trait meta-mood scale. In Pennebaker, James W. Emotion, Disclosure and Health, 125-154.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chutte, N. S., Malouff, J. M., Hall, L. E., Haggerty, D. J., Cooper, J. T., Golden, C. J., & Dornheim, L. (199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5, 167–177.
Adam Hampshire, Roger R. Highfield, Beth L. Parkin, Adrian M. Owen. Fractionating Human Intelligence. Neuron, 2012; 76 (6): 1225 DOI: 10.1016/j.neuron.2012.06.022
Stephen Chen, Qing Zhou and Morgan Kennedy. Parents' Expression and Discussion of Emotion in the Multilingual Family: Does Language Matter?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Yuki Nozaki , Masuo Koyas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action with Ostracized Others' Retaliation. Plos One. October 23, 2013
Christine Ma-Kellams, Jennifer Lerner. Trust Your Gut or Think Carefully? Examining Whether an Intuitive, Versus a Systematic, Mode of Thought Produces Greater Empathic Accurac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6, Vol. 111, No. 5, 674–685.
酷炫脑长期征集脑科学、心理学类文章,欢迎投稿
点这里,让朋友知道你热爱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