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乒乓球的11个要命的细节,你一定忽略了!-国球汇
乒乓国球汇 2015-08-27
重心不能为了压低而压低,不能为了上升而上升。如果腰臂发力往上多,那重心就上提的多, 腰臂发力往前的多,那重心就往前的多。拍子想往哪边走,身体就往哪边发力(往上、往前、往左的三维分配),决定了腿应该怎么蹬。
甩鞭发力的力量传递叫发力集中,而腿腰手(腕)在击球瞬间“调配”到同时同向发力就叫协调发力。根据身体和球的到位程度、来球长短高低旋转变化的,来决定如何处理来球,=意识上就会控制拍子来达到您所要的挥拍路径(往上多还是往前多),而身体的协调发力自然就会配合这样的挥拍路径来发力。
如果不是刻意的,拉球有明显侧拐,会造成上旋力道分散而减弱, 起因主要还是拉球姿势不正确所引起。起拍位置太靠身体,由屁股后往右出拍,击球时再往左摩擦,就会附带侧旋。另外一种就是勾腕拉球, 击球瞬间有个翻腕动作,还有一种是在身前侧摩,击球点在身体正前方, 往左胸收臂摩擦球。简单来说,就是球的前进方向与球拍跟球的摩擦方向不一致。
<1>触球时,吃球的微调——不需要发力,只是调整角度。
<2>触球时, 同小臂收缩方向内收。
一般说的手腕相对固定,指的是引拍到触球这段期间,不要主动发力(除非上肢发力不充分 主动用腕补救加力),不要晃、甩、勾,不要在小臂收缩之前随意动腕,只要做到松而不垮即可。一般用腕错误的 大都是没做到这个要求。
当然,所谓的不必强调用腕,不代表腕都完全不动,因为腿腰臂的发力如果结合的很好,腕相对固定放松,松而不垮, 击球前先有个外展, 在击球瞬间自然就会被腿腰臂的力量带动内收, 腕根本不需要用力的。小臂与腕,就像大臂与小臂的相对关系是一样的——小臂在击球前先打开,迎前阶段也是相对固定,保持放松,触球时自然内收就好,小臂也是不需要发力的。而腕跟小臂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都是靠着前进的惯性内收。
要领:引拍时,腕先外展,小臂由后方往前往下荡,以臂带腕去甩拍头——腕的甩动不是靠腕力,而是小臂带动之后运用拍子的“重力加速度”牵引着腕来甩,特别注意一个细节---- 触球之前腕是外展的,触球时才甩腕内收,不可以过早收腕。
<1>蹬转迎前发力后,把身体力量传导至手臂,顺着这个力量再加上主动收臂之力。腰在发力传递后有个“煞车”现象,收臂时即停止扭腰发力(后续转腰只是惯性),扭腰与甩臂的动作较小,挥拍与还原速度较快。小臂主动发力较多, 看起来收臂方式紧而用力、有如甩鞭。
<2> 蹬转迎前发力后,把身体力量传导至手臂,但小臂不主动收缩,迎前甩臂的成分居多,收臂的同时腰仍继续发力。看起来收臂较为轻松舒坦。
第一种就是收多甩少,第二种就是甩多收少。第一种的肘与小臂的杠杆作用比较明显,第二种腰带大臂迎前的动作较大。近台拉冲可以采第一种,退台拉冲上旋球,最好还是用第二种.如发力正确,两种都不应该会有肩关节酸痛受伤的问题。两种都有一个极端: 第一种是收臂太早,撞击过多,容易变成快抽。第二种是收臂太晚或者没有收臂,动作过大。
整个拉球动作的质量高低与前臂的加速运动有直接的关系。强烈的上旋旋转是于挥拍的加速运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这样的加速运动,就不可能产生区别快攻动作的弧圈技术。
前臂的加速运动从哪里来,除了由以肩关节为轴的上肢“甩”的发力方式外,还与引拍时处理好大、小臂的关系有关。拉球的引拍与快攻的引拍在大、小臂的关系上有明显的不同,快攻引拍时,大小臂之间都有一个角度上的要求,也就是说,要保持击球动作的小而快,并抢在上升期或高点期击球将球击出,必须要控制动作的幅度不能过大。而拉弧圈的引拍,小臂伸得较直,这样就使击球动作的半径加大,在上肢“甩”的过程中,再利用肘关节的骨杠杆作用,形成以肘关节为止点(近固定)的运动形式,即我们通常说的二次加速。看上去是前臂的动作,但从肌肉的起止和工作条件分析,主要涉及到上臂.
平时练弧圈仍要以磨擦为主,先把旋转拉出来,动作做舒畅,讲求协调,不计较弧线与球速. 当基本动作熟练之后,接着尝试发力摩擦出速度来。达到一个水平之后, 就可以慢慢增加往前的发力——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蹬转迎前”。
要提醒球迷们,不要用提前收臂的方式去增加撞击的力量,或者用手腕的力量去“弹”,因为那样的拉球方式不稳定且不容易摩擦充分。所有的来球处理,都是吃住球去摩擦,加转往上多些、前冲就往前多。真正的拉球是静摩擦原理,必须“吃住球”让拍子“带”球一起加速直到脱板。
防守的时候一样要讲求身体步法的到位,用身体去找球点,尽量不要用手去够球、或者追身了脚都还不动。要习惯用身体追球,去主动找球,很快你的防守的水平也会提高。
关键在于蹬腿送髋(挺髋)到扭腰发力之间,腿跟右腰腹之间有个右腰髋骨“顶”腹、让右腰腹收紧的感觉,由下往上由后往前由右往左的挤压过程,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却大大的影响到下肢力量往上传递的结果。 即使是攻球,一样可以有这个“顶腹”的过程,把下肢力量存贮于紧缩的腰腹之间,然后以髋骨为支撑点,由右腰腹肌肉由紧到松的扭腰过程,把力量爆发开来。
再说细些——引拍时向右后转腰动作完全停止之前,蹬腿送髋的动作就如果先行启动,此时腰跟髋是反向运动更能增加顶腹效果。如果引拍早了或者是蹬腿晚了,这种感觉就不明显。
击球点的最佳位置是在身体的右前方(以右手为例),要保持最佳的击球位置就必须学好步法,保持好身体的重心,重心的高低要根据来球来决定。马琳经常使用的侧身倒地暴冲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方搓过来的球又低又长,拉完以后不可能再还原,只有搏杀。马琳在拉这种球的时候重心低,但是击球点是球的最高点或下降前期。正手位大角度的球击球点要根据自己步法移动的情况来决定击球点的高低。一般情况下是在球的下降中期和后期击球.
很简单, 就是在蹬转迎前的启动阶段, 肩肘要同步运动, 肘带动“放松”的小臂迎前触球(注意放松两个字),在触球瞬间以肘为支点进行杠杆运动,作半圆形的收臂动作。要注意的是,肘在接收腿腰力量之后就不必再锁, 顺着惯性迎前即可,收臂阶段,肘要保持在肩膀的右方稍前(敬礼动作)。只要这个动作做的好,再加上正确的收臂动作,你的正手弧圈就非常像样了,因为肘锁住了, 不转腰都不行。
*本文源自网络,经国球汇编辑,转载请注明国球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