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一线教师存在“职称焦虑症”,别让职称侵蚀你的职业成就感

在教育系统,职称评审是最让人关注的事情之一,所有人都绕不开它,所有都不得不面对它。
通常情况下,学校教师的职称评聘都是由教育管理部门实施,不过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提出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尚不具备独立评审能力的高校,可以采取联合评审、委托评审的方式开展教师职称评审,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这表示高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主实施职称评审工作。
但中小学肯定没有这个权限,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审实施方仍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相比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更需要不断提升职称等级,因为高校教师收入多元化是合法合规的,而中小学教师的收入基本都依靠工资。在现行工资体制下,决定中小学教师工资高低的最关键因素就是职称等级。
职称一般分为三个等级: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中小学阶段的职称,有更细致的划分,三级教师和二级教师为初级职称;一级教师为中级职称;高级教师(副高级)和正高级教师(正高级)为高级职称。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职称等级一般从二级教师起步,一直往上,可以成长为正高级教师。
以中学教师为例,具备大学本科学历,见习期满1年并考核合格,会被聘任为二级教师;在二级教师岗位上任教满4年,符合条件,就有资格参加一级教师职称评审;在一级教师岗位上任教满5年,符合条件,就有资格参加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在高级教师岗位上任教满5年,符合条件,就有资格参加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
非常顺利的话,一个本科毕业生,从正式到校任教的那一天算起,5年时间可以拿到一级教师职称;10年时间可以拿到高级教师职称;15年时间可以拿到高级教师职称。当然,这样顺利的一线教师少之又少。大多数一线教师,花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才获得高级教师职称。至于正高级教师,只是极少数表现特别突出的一线教师才有可能被评上。
职称等级不仅事关收入、事关生活质量,也事关荣誉,事关社会认可度。所以很多一线教师积极工作的最大源头就是职称等级的不断晋升,倘若职称长期得不到晋升,他们就会烦躁不安。不得不承认,部分一线教师存在“职称焦虑症”,因为他们把高级职称当成了事业的终极追求。
可是在中小学阶段,高级职称数量很少,特别是小学阶段,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差不多是百中有一,大多数小学教师,临退休也只是中级职称。
岗位少意味着稀缺,而稀缺又意味着竞争会非常激烈,靠教学成绩、写论文、搞课题研究,已无法实现竞争要素的全部积累,许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优秀,论文和课题研究材料厚实的一线教师,职称长期得不到晋升。
于是,部分一线教师焦虑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他们用尽自己的全力也无法达成目标。因为焦虑,他们情绪不稳、工作效率下降,有些一线教师还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产生了质疑,工作自信心大受打击。尤其是当看到一些资历比自己浅、教学能力没自己强、科研资料没自己多的教师顺利晋升到比自己高的职称,心态就更加失衡了。
如果不及时做出心理调整,“职称焦虑症”就会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彻底丧失工作热情。我们不能让职称侵蚀自己的职业成就感,否则我们会对教育事业充满失望。
成就感能推着一个人向前进,帮助个体摆脱前进道路上出现的焦虑情绪,它是愿望与现实达成平衡的一种心理感受。任何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有成就感,如果没有成就感,人们就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有意义。教师职业更是如此,它需要成就感来完成个体精神上的一次次“升华”。
可能有人会说,让教师失去成就感的是“不公平的职称评审制度”,有背景有资源的人,在职称竞聘中更有可能胜出,那些没有资源的一线教师自然会对教育工作失去信心。话说得没错,如果一个教学单位空出了一个高级职称名额,符合条件的一线教师有三五个,此时拼的就不仅是实力,还有运气和人脉。这是社会现实,任何时代都不曾改变过。
既然改变不了现实,我们又何苦纠结?倒不如改变一下思路,想想身边的学生,那些可爱、纯真、有趣的灵魂,与他们在一起,我们变得年轻、阳光、有活力,也充满希望。
我们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我们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我们把一个个含苞待放的花蕾培育成灿烂的花朵;我们做的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情。这才是一线教师职业成就感的来源,与它们相比,职称等级又算得了什么。
放下一些,拾起一些,静静思考,当初为什么选择三尺讲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