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统一文字前,七国文字发音各有特色,古人为何能无障碍沟通?

他一听就纳闷了,连忙叫朋友发了个截图过来,结果他一看更纳闷了,原来朋友听成“虎山行”去了……

1、七国文字发音各有特色,十里不同音《笑林广记》中也有一则类似的笑话:明代江苏有一个靠种田卖蔬菜为生的人,某日,他发现自己又被邻居偷去了蔬菜瓜果,便破口大骂道:「入娘贼,春天偷了我婶(笋),夏天又来偷我妹(梅)子,到冬来还要偷我个老婆(萝卜)。」邻居听了怜悯道:“没想到他这么可怜,先是丢了婶,妹子、老婆也被人偷了,结果我还去偷他家的蔬菜,我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俗话说“十里不同音”,这两件事时间跨度相隔好几百年了,在普通话已经普及到全国的今天依旧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这不得不说“方言”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那么在秦始皇还未“书同文”之前,为何《史记》里的读书人动不动就离开祖国到六国旅游、工作,那些古人是如何做到无障碍沟通的呢?

2、先秦时期读书不仅能改变命运,还能让人走遍六国都不怕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在周朝的时候是有学校的,但是有资格、有条件上学的人先得是贵族阶层才行,也就是说当时学习、解读知识的权力主要掌握在贵族手里。按照周朝的制度,全国的学校主要分为乡学和国学两种。乡学主要是地方所办,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老师负责教导当地的学生,国学由诸侯或者周天子所办,也分太学和小学两种,他们教授的对象主要包括诸侯、士卿这些贵族后裔和地方选拔上来的人才。当时凡是年龄达到8岁以上的士族子弟,就要经历从小学到太学,再到成均深造的过程,太学类似于今天的中学、成均就类似于今天的大学,这就相当于我们的小学到大学的修炼历程。《礼记·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 郑玄注:“ 董仲舒 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周天子为了让诸侯们都能领会朝廷的旨意,他规定贵族子弟必须接受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其中书包括象形、会意、指事、转注、假借、谐声六科,这就是周天子针对贵族进行的识字教育。周天子要求贵族子弟除了会讲官方语言“雅言”外,还要会书写官方文字“大篆”,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为何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发音时,各国的使者、读书人之间还能正常沟通的原因。先秦时期诸侯之间能够正常交流,除了要归功于周天子开办的学校外,最应该致谢的人应该就是孔夫子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掀起了开私学的潮流,他把原本被贵族垄断的知识传播给民众,让普通人也有机会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所以孔夫子又得了个响亮的外号——万世师表。

当孔子带火了私人教学之后,文化传播的途径就变得更加丰富起来,以前是只有有一定社会的人有资格进学校,现在是只要想学,那就有机会找到老师教。假设原来官办的学校同时只能教300个人的话,那么有了众多民间的老师后,文化的辐射人群可能就扩大到了几千人、上万人的规模。私学的兴起,在诸侯们之间搭建起了一张自下而上的文化交流网络,各个诸侯国的文人们通过同一种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无形的精神纽带,也为后来秦汉两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提到文化交流,春秋战国时期另一盛况就不得不提了:百家争鸣可以算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文化盛宴了。但既然是“争鸣”,总要互相辩论才能体现出争的气势来,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结论,在当时那个时代里,周天子的影响力虽然已经微乎其微,但是周朝留下的文化财产却在诸侯国之间建立了一条隐秘的连线。这种联系使得诸侯们哪怕在已经发展出自己的区域特色文化后,也无法否定自己和其他诸侯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3、学不会方言不要急,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翻译了现在,如果我们实在想去外地旅游,又担心人生地不熟听不懂对方说什么的话,那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个能听懂我们的话,又懂当地语言的翻译陪同。当年张骞通西域的时候,也不懂当地的话,他便是找了个翻译陪同自己,才解决了与人沟通,语言不通的问题。其实,早在周朝的时候,周天子就专门让人在学校开设了翻译这门课,还要求搞外交工作的官员每隔七年就去进行一下文化培训,《周礼·春官·大行人》记载:“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我们现在所说的翻译一词,其中的“译”字最早就是指的翻译北方方言的翻译官。当时随着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周天子在管理诸侯的时候便发现各个地区都在使用自家方言,朝廷的政令传达相当不方便,于是乎周天子便一边命官吏翻译四方的语言,一边要求贵族们以洛阳一带的话为官方语言,以此来消除各地的沟通隔阂。《礼记·王制》记载,翻译东方方言的翻译官叫“寄”,翻译南方方言的叫“象”,翻译西方语言叫“狄鞮”:“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

专业的事情就让专业的人来,我们自己不会别的地方的方言不要紧啊,去旅行的时候请一个翻译陪同也能达到一样的效果呢。

当然在那个时代要想找到一个好的翻译,其实也需要一点运气,因为当时信息传播、交通物流不便,只有相对大一点的城市,才会有翻译一类的人才需求。所以,站在今天我们的角度来看,最方便省事的解决方式其实就是大家都懂同一种语言,这样无论是走哪儿去、亦或者外出办什么事情,就不会存在太多的困扰。文/脑洞趣味历史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