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陈之昂之《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若:杜若的简称,即杜蘅,香草。
芊蔚:花叶茂密的样子。
蕤:花下垂的样子。
解读:
陈子昂的主要作品就是这三十八首《感遇诗》。这些诗的主要形式是五言古体。他的三十八首诗,非一时一地之作,这些诗继续了汉魏以来的风骨,一扫齐梁诗风,为后来唐代五言诗的发展建立了规范。
陈子昂少有大志,自进入仕途以来,因直言敢谏,多遭同僚排挤打压,壮志难酬。698年,他辞官还家,然因而惨遭诬陷,身死狱中,时年四十一岁。这首《感遇诗》(其二)中“兰若生春夏”竟成谶语,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芳华易失、时不我待的忧伤。
起句诗人托意“兰若”,将自身遭遇与兰若融为一体,表达得含蓄委婉,意味无穷,这完全继承了屈原的《离骚》风格,将兰若作为忠贞的象征,同时诗人标举汉魏风格,强调兴寄,推崇“建安风骨”和“正始之音”,因此从这两句看来,陈子昂自觉地吸收了从屈原以来及至曹植、阮籍等人的风格,使得全诗风格与沈、宋二人完全不同。
诗的前四句,诗人极尽正面描绘和对比反衬等手法,着力赞美了兰若的秀美与幽独。这与其是夸赞兰若花的卓然风姿,倒不如说成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空抱远大的志向、高尚情操和绝世的才华,却只能像兰若花那样盛开深山幽谷之中,唯有孤芳自赏罢了。
诗的后四句感兰若花的凋零。“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转眼夏天就过去了,“迟迟”二字道出了白天渐短的过程,秋风乍起,兰若花随风而逝,诗人即景生情,感慨万千,一句“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可谓语带双关,借兰若花之命运,感叹自己年华将逝,理想因受到现实摧残而致破灭。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比兴草木而叹身世,言近旨远,语言素朴,在初唐诗坛上可谓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四川射洪人。少时家庭殷实,任侠使气。十六岁后始发愤攻读。684年进士及第,后授麟台正字,转升右拾遗,世称“陈拾遗”。武后当政时,因言语切直而遭陷入狱。686年,随左补阙乔知之来西北居延海、张掖河。698年,父亲去世,在居丧期间,遭到射洪县令段简罗的迫害,含冤死于狱中。新旧《唐书》有传。《全唐诗》存诗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