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岚传递】将分配问题引入成本效益分析
【经岚传递】16L79
环境经济学经典文献课堂阅读系列
将分配问题引入成本效益分析
编译/杨玉瑜
本期【经岚传递】所介绍的是John B. Loomis的"Incorporating Distributional Issues into Benefit Cost Analysis: Why, How, and Two Empirical Examples Using Non-market Valuation"一文。
文章从分配问题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分析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谈起,介绍了五种将分配引入成本效益分析中的操作方法,并用两个实证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
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BCA)的根源在于追求经济效率,却很少考虑到分配与公平。而在过去数十年间,美国的政府机关开始在学前教育、监狱改革等领域的政策上关注不同群体的分配,认为商品和服务的分配不只是经济层面的选择,更是一种社会选择。考虑单一市场的局部均衡是不足够的,产业之间的前后向关联使得局部考虑的政策影响不够全面、容易忽略隐性的利益相关者。经济学中其实有两个层面的最佳:一是生产与消费的高效,二是社会福利使得商品和服务的分配达到社会总福利最大化。
由此作者提出在政策制定时应该将分配与公平引入BCA分析,其具体方法在于根据收入水平、种族差异、地理位置等指标,将考察人群分成不同层次(例如收入五阶层),根据一定的方法给予每个层次以不同的权重。而实践的重点正在于如何得出这个权重,对此作者总结了五种方法:
1)由决策者做隐性加权: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调查问卷等方法得出项目对各群体的收益影响,或者将变量引入数据分析计算显著性,由此在计算社会总收益时对影响较大的群体给出较大权重;
2)净收益的显性加权:根据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分类给出设定的加权数值,例如根据收入层次计算,直观考虑是1美元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的效益有差异,但这样分类下的人群对一个项目的净收益是否跟收入水平有关则存在争议,但现阶段来看收入分类确实是较有效的一项指标;
3)根据已有权重进行计算:由于政府颁布的累进税等政策中有相关的人群分类基准,可以将税收水平转化成权重,这类指标具有一致性和全国范围内的可比性,但由于政策对收入类型的税收率存在差异,使得政策也存在漏洞;
4)相对计算权重的方法:在一项对健康问题对病人的收益影响的研究中,为了消除收入水平对净收益的影响,该经济学家提出将WTP以收入的比重形式采集,例如“愿意将收入的百分之几支付给该项目”,而非定量的美元数值,并且可以根据
的公式将群体i的权重关联到收入水平上,使得权重总和为1,且以比重形式采集可以实现跨项目使用;
5)基于洛伦茨曲线的方法:将基础的洛伦茨曲线的“收入-人口”两个横纵坐标换成“收入-项目收益”,由此衡量一个项目的收益分配在不同收入群体中的差异,曲线越偏离基准线说明分配越不公平,由此还可以衍生出基尼系数进行量化比较。
以上的五种方法都给出了制定权重的途径,但任何一种指标的引入都需要进行引入前后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即敏感性检验;这样的权重计算不仅能够在政策制定后衡量其成效与分配公平性,还可以反过来对政策的修改做出参考。另外,根据项目募集资金的方式不同,对分配公平又会产生不同影响。
作者分别展示了两个例子:
1)使用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简称CVM)测算的某小镇河流流量控制工程在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中的收益影响,发现个人收益与收入没有明显关系,分配不存在不公平;
2)使用享乐价格法(Hedonic Property Method,简称HPM)测算房价与一些因素的关系,包括与森林火灾隐患点的距离、社区中人种比例、收入水平等,发现政府治理火灾对白人家庭的效益高于西班牙裔家庭,同样的也是利于高收入人群,而不进行治理时后者的损失都较少,这对于火灾治理的税收政策给出了一定启示。因此对于分配的分析对政策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备注:经岚坊将定期追踪、介绍和传递国际学术界最新而有趣的环境经济学论文文献,希望推动环境经济学的学习和创新,如有兴趣加入到【经岚传递】的行列,请给本微信号留言,或者致信fdlizhiqing@163.com,我们将尽快给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