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中的萨满信仰
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很早就流传于我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满族人基于对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原始理解,也很早就接触原始性很强的萨满教,并逐渐形成一种信仰。
在中国东北诸民族萨满的跳神仪式中,尽管不同民族的萨满有不同的程式,但基本程序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请神(向神灵献祭)、降神(用鼓语呼唤神灵的到来)、领神(神灵附体后萨满代神立言)、送神(将神灵送走),这便构成了萨满仪式的基本架构。在清朝皇室里,萨满巫师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这么说,清朝是萨满文化的一个鼎盛时期。
清宫中的萨满首先是为了保持满族的传统习俗,这就是所谓的“遵家法”,不仅常年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并且延续许多入关前的习俗。其次,它还强化了皇族间的血缘亲情,萨满本身就强调血缘关系,直至康熙五十七年以前,皇族内部还共祀一个神位,依次轮请至家祭拜,至月终再送归宫廷。雍正初年,还特赐庄亲王和贤亲王奉请宫内神位至家祭祀,以示优宠。此外,清帝以特别赏赉福胙的方式以示优宠,所谓“礼轻情意重”,将带有民族色彩的“神糕”赐予大臣,成为皇帝笼络臣下的一种方法。
萨满祭祀之后,要共食福胙,宫廷则钦派众王公大臣等与皇帝一起食肉,“大内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于坤宁宫,钦派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上面北坐,诸臣各蟒袍补服入,西向神幄行一叩首礼毕,复向上行一叩首礼,合班席坐,以南为上,盖视御座为尊也。司俎官捧牢入,各实银盘,膳部大臣捧御用俎盘跪进,以髀体为贵。司俎官以臀肩腰胳各盘设诸臣座前,上自用御刀割析,诸臣皆自脔割,遵国俗也。食毕赐茶,各行一叩首礼。上还宫,诸臣以次退出。是晚各赐糕粢酏酱,携归邸。”(昭槤《啸亭续录》卷一)从摘录的文字可知,这是一场气氛轻松的宴会,参加人员有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等重要权臣,其场面是席地而坐,各自执刀割食,食毕,还有糕、肉等馈赠,为君臣之间融洽交流更提供了机会。
清宫生活中,萨满祭祀仪式虽然经过了系统的规范,但在许多细节上都在力图保持传统。如保持着对祭祀时间预诹吉日的习惯,尤其是春秋二季立杆大祭。此外,祭祀供品种类和制作方法也都保持传统习俗,醴酒、清酒要新鲜酿造,打糕、搓条饽饽、椴叶饽饽等糕品皆为满族特有食品。并且,萨满祝祷一直坚持使用满语,萨满擎神刀、舞腰铃等祝祷方式仍然按照传统习惯进行。
应该说,清宫在祭祀仪式上虽力图保持传统,但事实上与萨满教的原始形态已相去甚远。一方面,那些最具萨满教特点的内容,如野神祭和萨满神灵附体等内容都已取消;另一方面,原始的萨满教祭祀提倡人神同乐的精神,而在清宫祭祀,除个别仪式,皇帝、皇后很少亲诣行礼,只有萨满和弹弦太监等重复着枯燥的仪式,有时难免在走过场。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清宫的萨满祭祀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汉化迹象,比如佛、菩萨和关帝被列在坤宁宫朝祭神谱上(并且遵从了佛和菩萨不茹荤的禁忌,在朝祭献牲时将佛和菩萨的神位收起。)。一句话,萨满跳神这样的带有迷狂色彩的仪式,随着实际需要在清宫中也受限制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