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天花的防与治
“清朝早期,天花流行的时候,确实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困扰。因为没有预防措施,人们都很惧怕染上天花,可以说达到谈虎色变的程度。”(李寅《清十二帝疑案》)因为满人常年生活于东北山林之间,汉人罕至,而且满人居住分散,也不利于天花病毒的传播。所以刚入关的满人几乎没遇到过天花,自然别提有什么抵抗力了。
满清入关后,天花病毒的侵扰一度让清廷非常紧张。清初在户籍管理上,清廷曾将居民分为“熟身”与“生身”。“熟身”就是指出过天花的人,而“生身”则是指没有出过天花或被怀疑有可能携带病源的人。清廷规定:一旦发生疫情,“生身”皆不准留在城中。而有人患天花就要被隔离到几十里外,还不准泼水点灯炒豆,谓之避痘。
即便如此,“清朝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中,有两位直接死于天花,另外还有两位虽然侥幸从天花的魔爪下捡回性命,脸上却永久地留下了天花瘟神的特殊烙印——痘痕。”(冯伯群屈春海《清宫档案秘闻》)上述引文中,提到直接死于天花的是顺治、同治(还有争议)两位皇帝,康熙、咸丰虽然侥幸捡回了性命,却留了一脸麻子。据《圣祖廷训格言》中记载,康熙在晚年曾说道:“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之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康熙虽然得天花侥幸未死,但天花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的周围。
清初对天花由被动躲避转为主动防治始于康熙皇帝。“康熙是个做事认真、讲求效率的皇帝。从他开始,清廷对天花的防治由单纯的躲避隔离变为积极防治结合。在康熙的倡导推动下,清朝天花防治更加系统化。他在太医院下专门设痘诊科,广征名医。北京城内设有专门的'查痘章京’,负责防痘事宜。”(胡忠良《康熙与天花》)
当时,清廷倡导的种痘疫苗法取自民间(最早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又称吹鼻种痘法。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旱苗法,就是取天花患者的痘痂碾磨成细末,然后加上樟脑冰片等吹入种痘者的鼻中;还有一种是水苗法,就是把患者的痘痂加入人乳或水,然后用棉签蘸上,在塞入种痘者的鼻子中。两种方法的原理其实差不多,就是先让种痘者患上轻度天花,出过疹子后再精心护理,等到病症消失,就相当于已经得过天花,从而具有了免疫力。由于康熙皇帝对种痘的推行,北方以及中原一带的天花病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当时外国来华的传教士对中国的痘术颇感惊异,也很有兴趣研究,康熙时期,俄罗斯曾派人专门到中国学习种痘法。后来这种方法经土耳其传入欧洲。
有清一代,统治者们一直在与天花进行着斗争,但始终都没有百分百的消灭天花。天花的根绝是在20世纪中后期,准确来说是在1979年10月25日,整整两年时间,全世界再没有发现一个新的天花病人,天花终于被人类彻底战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