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唐诗解读——李白之《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谯郡:即亳州。天宝元年改为谯郡,属河南道。
参军:唐制,各州郡置录事参军事,简称参军。
心莫逆:莫逆于心,无所违忤。
李白一生流落不偶,漂泊人间,朋友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寄托。这首诗就是他写给好朋友元演的,也有一说是元波。此时元演在谯郡做参军,诗人在诗中叙述了自己与元演四次聚散的经过,这对我们理解李白生平及思想演变不失为一个视角。
接下来的“不忍别,还相随”是个过渡句,自然引出了全诗的第二部分,也引出了诗人与元演的第二次聚散。
从“相随迢迢访仙城”至“君亦归家渡渭桥”,诗人追忆自己陪同元演一同游汉东郡,并与汉东太守及道士胡紫阳游乐情事。仿佛是昔日生活情景的再现,诗人与友人在汉东太守的酒筵上,又作意气相倾之浪饮狂歌。其中“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岁月静好的田园风光。如此良辰美景,诗人不免“我醉横眠枕其股”,太守对此也不见怪,还脱下自己的锦袍给他盖上。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时间还不到清晨,诗人与友人又再次面临分离,从此楚关各自分飞,相隔山水迢迢——“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这三句实则还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紧接着诗人继续描写两人第三次相见的场景——从“君家严君作貔虎”至“歌曲自绕行云飞”是全诗第三部分,诗人回忆在并州受到元演及其父亲热情款待的情况,在这段里诗人描绘了晋祠迷人的风光。“黄金白璧买歌笑”已成为生动鲜明的图景。
第四段从“此时行乐难再遇”至全诗结束,诗人写长安失意与元演又一度相逢,此时二人已经没有年少轻狂的意气,有的只是欲说还休的无奈与悲凉——“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诗人总是不能忘掉用世之心,复又西入长安,献赋求官,而终不遇,此时又于渭桥南头遇君,相随之酂台之北,又分散而去。如今回想昔日美好的时光,真得感叹时光飞逝,只能寄给远方老友就只有千里的思念和远去的美好回忆。
李白的长篇诗,句之长短,气之张弛,无不自然合节,无一毫堆砌之感。其精神之自由奔放,激情炽热,无处不见真善之意,“历数纪游,纯用序事之法。以离合为经纬,以转折为节奏。结构极严而神气自畅。”然写法及句式颇多变化,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