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德军伙食品种丰富 但是光从一样黄油上 就能看出和美军的差距来

不管是东线还是西线,欧洲还是非洲,以闪电战著称于二战战场的德军,时不时总有作战部队前进的太过迅速后勤补给跟不上的现象。而一旦到了这种时候,即便是德军引以为傲的多功能野战车,也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真正为士兵补充能量填充肚皮的还是易携带好保存的各种野战口粮。

在战事紧张的情况下,德军的炊事兵往往都会事先制做专门为士兵们准备的“行军口粮”,一般情况下,炊事兵会按照部队人数做好一份份的套餐,行军途中或者作战间隙,按照实际需要的时间来领取,这种“行军口粮”主要包括,黑面包或者硬饼干750克、牛肉罐头、香肠或者奶酪200克,人造奶油60克、糖10克。

粗略看上去,感觉德军的野战口粮也是很丰富的嘛,和历来以暴发户一般的财大气粗闻名的美军也有一拼之力。然而,单单从人造奶油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就比如说这所谓的人造黄油。

人造黄油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866年的时候,当时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发起了为军队提供可以替代黄油的廉价物品的招标项目,虽然很多人参与了竞标,但是真正能够登堂入室的还要说法国化学家伊波莱特·梅热穆耶,这位化学家采用牛油、脱脂牛奶和碳酸氢钠为原料制造出来最初的人造黄油,命名为“奥利奥麦淇淋”(Oleomargarine),并在法国和英国分别获得了专利。

1870年左右,靠着人造黄油的配方,梅热穆耶在法国普瓦希开办了一家小型工厂,打算趁着战争大赚一笔,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这家工厂还没有正式开工生产,梅热穆耶就迎来了法国战败的噩耗。没有了军队作为主顾,廉价的人造黄油当然不被讲究细致生活的法国人看好。

眼见投入都打了水漂,无奈之下的梅热穆耶,在1871年,以6万法郎的价格将人造黄油的配方卖给荷兰的于尔根公司。也就是在同一年,德国制药商贝内迪克特·克莱因在法兰克福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家真正可以大批量生产的人造黄油工厂。

这种比真正黄油便宜一半甚至更多的人造黄油,主要消费群体是生活拮据的社会中下层阶级,所以还被绅士们鄙夷的称之为“穷人的黄油”。然而,这种本来不被看好的黄油,销售量却一路走高,1874年的时候还在100吨左右,到了1904年直接变成了23.8万吨,2400倍的巨大销售量宣告了这种廉价黄油在餐饮界的位置。

时间又到了1903年,德国化学家威廉·诺曼推出了植物油制造人造黄油的工艺,这种工序只需要将植物油加氢硬化,再掺上一点牛奶和牛油、鲸油或者是其他的什么油,就能制造出成本更为低廉产量也更大的人造黄油。于是乎,大量的葵花籽油、菜籽油、棕榈油以及大豆油,从世界各地运往德国,最终变成了大量的人造黄油,到了二战期间的1940年,人造黄油产量和消耗量的大头变成了卐字旗飘笼罩下的德国,当然了,这种人造物出现在部队菜单中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