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姜汤​

作者:顔文强

作者简介

颜文强,1983年10月出生,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人,现为大理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学理工科、后学文科、再学中医科,注重文理交叉。先后师承闽南师范大学邓文金教授、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一级教授、院士待遇)詹石窗教授、新安医学“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目前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荣获2017年度云南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3项。目前主要从事道医哲学、古中医药学、古天文历法等研究。

桂姜汤[1]:“桂二两,切,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八合,去滓,顿服。无桂者,着干姜亦佳。”[2]

本方出自《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卷一》。根据《道藏》本该书前《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序》《华阳隐居补阙肘后百一方序》《附广肘后方序》诸序文可知,《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原名《肘后救卒方》,为东晋著名道医葛洪所撰,原收药方86首;南梁陶弘景将其合并为79首,并补充22首至101首,更名为《肘后百一方》;金代杨用道摘录宋《证类本草》附方附录于后,名为《附广肘后方》。今《道藏》本仅存药方70张[3]共八卷,可见脱轶较多。文中言上方是“治心腹俱胀痛,短气欲死,或已绝方。”[4]足见本方的急救之效。

该方实际上也是两个单方组成:桂心和干姜。方中“桂”即桂心、肉桂。前文已分析,肉桂性大热,味甘、辛,入肾气相火,旁及脾心之气回阳散寒,而有通畅血脉、活血止痛之效。值得注意是,尽管该书只有以“附方”字样标出金代杨用道增补的药方部分,而没有对葛洪和陶弘景各自的部分区别开来,但根据前文对中国历代医药度量衡的考察,东晋和南朝时期所采用的依然是汉代的计量制。另外,即使是金代杨用道附广的部分,只要文中没有明确标明大制,则依然是小制,故肉桂量用“二两”»今天31.25克。文中讲到将肉桂切片,由于肉桂质地坚硬,不好切片,只要大致敲碎即可或直接用粉碎机粉碎亦可。“水一升二合”» 1.2´200毫升=今天240毫升。根据常理经验,240毫升量稍微少了一点,可稍增至300毫升。八合 » 160毫升(实际操作时大致熬至200毫升左右即可)。由于“心腹俱胀痛,短气欲死,或已绝”主要是寒气侵入、束缚经脉或湿浊堵塞所致,故而一旦发作剧痛异常、冷汗直冒,以肉桂的大辛大热之力扫荡阴霾,可收日照当空、复苏生机之效。

方中“干姜”是草本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别名黄姜、白干姜、川姜、均姜等,今天以干姜为正名。李时珍阐释其药名曰:“干姜,以母姜造之。今江西、襄、均皆造,以白净结实者为良,故人呼为白姜,又曰均姜。凡入药并宜炮用。”[5]可见,干姜是母姜、老姜炮制而成,辣性足,比家里做菜常用的鲜生姜子姜药性强。故《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本草古籍均将干姜和生姜分开介绍。我国姜的种类多、分布广泛,中部、东南、西南等地均有种植,其中以四川和贵州所产辣性更足、品质上乘,特别是四川的犍为、沐川所产的干姜质量最佳,是为道地药材,故称为川干姜。近年来云南所产的小黄姜品质也不错。李时珍引陶弘景言称赞四川所产姜质量好可制成干姜,并介绍了干姜的炮制方法:“弘景曰:蜀汉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不能作干者。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晒干,置瓷缸中酿三日,乃成。”[6]可见,干姜不是生姜直接晒干而成,因为生姜如果直接晒干容易干瘪、丧失药气。干姜药用功效的明确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干姜,味辛,温。主胸满,欬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7]指出干姜可以温中回阳通神明。《名医别录》也云:“干姜,大热,无毒。主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8]干姜原植物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适宜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如此生长环境决定了干姜味道较重辛辣异常以有较强去湿寒之力也,故其升散之力较强而性热;此外其色黄白,且药用部位为块茎之气以升为主,因此干姜主要入脾气,旁及肺气、心气,《本草乘雅半偈》阐释曰:“辛温夏长,色相微红,具火大之力,通心王之令。”[9]《本草崇原》云:“太阴为阴中之至阴,足太阴主湿土,手太阴主清金。干姜气味辛温,其色黄白,乃手足太阴之温品也。”[10]李时珍引张元素之言道:“[发明]元素曰:干姜气薄味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又曰:大辛大热,阳中之阳。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水煎服之,名姜附汤。”[11]可见干姜能走能守、升降皆宜,使得其温中散寒、通脉回阳、去瘀除浊的功效非常。当然干姜也可进一步用文火炮制成炮姜。炮姜后则热力收敛而集中,力道持久。《本草纲目》记载云:“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汤用之者,以其回阳也。李杲曰:干姜生辛炮苦,阳也。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12]此处干姜生用今天当指鲜品生姜(生母姜),炮后用当指炮姜。从生姜到干姜再到炮姜,随着炮制工序的增加,姜的辛散之气逐渐收敛集中,药力作用点也逐渐从向外转向里、从四周转向集中,持久力也逐渐拉长。今天我们常把三者药性的区别概括为: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干姜介于中间,可谓难得。因此,干姜攻守皆宜的辛热之力能大刀阔斧散寒温中、通脉回阳,从而转危为安,急救“心腹俱胀痛,短气欲死”于顷刻。上方的具体操作过程和药气运行图如下:

肉桂31.25克,切片(大致敲碎即可),用水240毫升(或稍增至300毫升),煮到剩汤液约160毫升(目测200毫升左右即可),去渣滓,一次喝完。若没有肉桂,也可以用干姜代替,药量和煮法同肉桂。


[1]《葛仙翁肘后备急方》,《道藏》第33册,第15页。

[2]《葛仙翁肘后备急方》,《道藏》第33册,第15页。

[3] 参见任继愈主编、钟肇鹏副主编:《道藏提要》(第三次修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629—630页。

[4]《葛仙翁肘后备急方》,《道藏》第33册,第15页。

[5](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936页。

[6](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936页。

[7](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39页。

[8](南梁)陶弘景撰,尚志均辑校,尚元胜、尚元藕、黄自冲整理:《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第130页。

[9](明)卢之颐著,张永鹏校注:《本草乘雅半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年,第110页。

[10](清)张志聪撰,高世栻编订,张淼、伍悦点校:《本草崇原》,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第139页。

[11](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936页。

[12](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936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