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512

历节疼痛
大枣汤
【处方】 大枣15枚 黄耆12克 附子6克 生姜6克 麻黄6克 甘草3克
【制法】 上六味嚼咀。
【功能主治】 主历节疼痛。
【用法用量】 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大枣散
【处方】 芫花(微炒)1分,甘遂(炙)半两,大戟(煨,去皮)1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遍体浮肿,腹胀上气,不得卧,大小便涩。太阳中风,下利,呕逆,短气,不恶寒,热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兼及水肿,腹胁胀,酒食积,肠垢积滞,痃癖肾积,蓄热极痛,上气久不已。并风热燥甚,结于下焦,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以大枣10枚,水1盏半,煮枣20沸,去枣调药,空心顿服。当利勿止。如此3服后,可服海蛤丸。
【注意】 愈后3年,不得食肉、入房。不尔,病必重发。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
大枣七味汤
【处方】 大干枣30枚(擘),桂心4两,杏仁100枚(去皮尖双仁,研),细辛5两,吴茱萸3两,当归3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冷嗽,遇诸冷便发者。
【用法用量】 此汤原欠一味。
【注意】 忌生葱、生菜。
【摘录】 《外台》卷九引《许仁则方》
大枣木香汤
【处方】 大枣20枚 木香6克
【制法】 大枣去核文火先煮1小时,后入木香再煮片刻,去渣温服。
【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燥湿止泻。
【用法用量】 每日2次,温服。
【摘录】 《经验方》
大枣煎
【别名】 大枣膏
【处方】 大枣7枚(去皮核),黄连2两(碎,绵裹),淡竹叶(切)5合。
【功能主治】 目热眦赤,生赤脉侵晴,息肉急痛,闭不开,如芥在眼碜痛。
【用法用量】 大枣膏(《圣济总录》卷一○九)。
【注意】 忌猪肉。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心、脾、阳硚之热,非黄连、竹叶无以折之。用大枣者,以和黄连苦燥之性,此与栀子仁煎用蜜之意不殊。
【摘录】 《千金》卷六
小儿蛲虫,蚀下部中痒
大枣膏
【处方】 蒸大枣2枚(取肉),水银半分。
【制法】 上药研令水银星尽,捻为挺子,长1寸。
【功能主治】 小儿蛲虫,蚀下部中痒。
【用法用量】 以绵裹,宿纳下部中。明旦虫出为效。
【摘录】 《圣惠》卷九十一
急慢惊风
大枣膏
【处方】 大枣1个(蒸熟用),巴豆3个(去皮,烧存性用)。
【制法】 上研成膏,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急慢惊风。
【用法用量】 1岁1丸,食后浓煎荆芥汤送下。吐利之后,其疾便愈。
【摘录】 《鸡峰》卷二十四
大枣陈皮竹叶汤
【处方】 大枣5枚 陈皮5克 竹叶5克
【制法】 将大枣陈皮竹叶水煎服。
【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止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用法用量】 每日1剂,分2次饮服,连服3~5剂。
【摘录】 《民间方》
大枣饼
【处方】 大枣2个(去皮核),斑蝥2个(焙干)。
【制法】 上为末,以熟猪油调,捏成饼,指头大。
【功能主治】 疟疾。
【用法用量】 贴在印堂。1宿即愈。
【摘录】 《仙拈集》卷一
大脏丹
【处方】 大蒜(湿纸煨)1两,厚朴(去皮,姜制,研)1两,硫黄半两(别研),以上3味,用猪大肠7寸,去膜,入药在内,两头缚定,以好酒煮烂,同研成膏,茴香(淘去沙,炒)半两,肉豆蔻(面裹煨)半两,诃子(煨,去核)半两,白茯苓(去皮)半两,神曲(炒)半两,草果仁(煨)半两,白矾(枯)半两,白艾叶半两,麦糵(炒)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入前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脾元虚弱,久泻不止,肠胃不固,致成五泄。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米饮送下。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七
大远志丸
【别名】 远志丸
【处方】 远志3两,甘草3两,茯苓3两,麦门冬3两,人参3两,当归3两,白术3两,泽泻3两,独活3两,菖蒲3两,薯蓣2两,阿胶2两,干姜4两,干地黄5两,桂心3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 内补伤损,益气,安定心神。主产后心虚不足,心下虚悸,志意不安,恍恍惚惚,腹中拘急痛,夜卧不安,胸中吸吸少气。
【用法用量】 远志丸(《圣济总录》卷一六○)。
若太虚,身体冷,少津液,加钟乳3两为善。
【摘录】 《千金》卷三
大元门顶
【别名】 紫金丹
【处方】 番木鳖6两(用甘草水煮胀,去皮毛,用真麻油8两,放入锅内同煎至黄色,勿令焦枯),虎骨5钱(麻油炙),茅山7钱,苍术7钱,川芎7钱,川断7钱,羌活7钱,桂枝7钱,白芷7钱,当归7钱,川乌7钱,草乌(姜汁炒)7钱,木瓜7钱,甲片7钱,川膝7钱,川蜈蚣7钱,闹羊花7钱,全蝎(酒浸,焙)7钱,僵蚕7钱,雄黄7钱,乳香7钱,没药7钱,南星7钱,地龙7钱,蟾酥2钱2分,麻黄(冬4两,夏2两,春、秋各3两)。
【制法】 上药煎浓汁,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朱砂1两为衣。
【功能主治】 诸毒疯气。
【用法用量】 每服4至8分,酒送下。汗出如若冒风,以姜汤解之,或地浆水同姜汤解之。
【注意】 避风。
【摘录】 《串雅补》卷一
白虎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炙甘草3克,粳米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症见壮热面赤,烦渴饮引,大汗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方解】:本方为治疗阳明气分热盛证的代表方剂。气分离卫气最近,故方中用辛甘大寒的石膏为主药,专清肺胃之邪热,既可解肌透热,又可生津止渴解烦。辅以知母,其苦寒质润,性寒以助石膏清气分实热,质润可滋养热邪所伤之阴津。用甘草、粳米既可益胃护津,又可防止石膏、知母大寒伤中,均为佐使药。药仅四味,而清热生津之功效颇为显著,用以治疗阳明气分热盛症,可谓药专效宏。
使用本方应以大汗、大热、大烦渴、脉洪大“四大症”为主要依据。但临床不一定四大证俱全,凡无形热炽,均可使用。
【按语】:本方以解烦渴、大热、大汗、脉洪大有力为辩证要点。现代经常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肺炎、败血症、中暑、糖尿病、钩端螺旋体病,经闭、血崩、眼病、皮肤病、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症状等。如乙脑、流脑属气分实热者,加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呕吐,加竹茹、生姜;热盛动风,加羚羊角、钩藤、地龙。肺炎咳嗽,痰多粘稠,加贝母、冬瓜仁、薏苡仁、芦根;消渴多食善饥,烦渴饮引,加天花粉、石斛、生地、麦冬;风湿热痹,加银花藤、威灵仙,桂枝、桑枝、胃热头痛,加白芷、菊花、川芎、藻本;鼻衄,齿出血,加茅根、丹皮、生地。
凡未解表证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或沉者,血虚发热而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症,均不能适用此方。
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能提高血清溶菌酶的含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
【附方】
1、白虎加苍术汤(《类症活人书》)本方加苍术构成。功能祛湿清热。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或湿痹化热以及夏秋季高热,见头重如裹,胸闷,口渴不欲饮,关节肿痛,舌苔白腻者。
2、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本方加桂枝构成。功能清热,通络,和营卫。主治温疟,但热不寒,骨节疼烦,时呕;风湿热痹,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夏季高热,烦渴欲饮,汗出恶风。
白虎化斑汤(《张氏医通》)即本方去粳米,加蝉蜕、大黄、麻黄、黄芩、连翘、玄参、竹叶组成。功能疏风清热,凉血化斑。主治痘为火郁,不得透发者。
2、羚犀白虎汤(《温热经纬》)即本方加羚羊角、犀角组成。功能清热凉营熄风。主治温热病,气血两燔,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
3、镇逆白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由生石膏、清半夏、知母、竹茹组成。功能清热泻火,和胃降逆。主治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症俱,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
4、清咽白虎汤(《疫喉浅论》)即本方加羚羊角,犀角,玄参、生地、麦冬、马勃、竹叶组成。功能清热利咽,凉血解毒。主治疫喉毒壅阳明,咽喉腐烂,壮热痧艳,口渴面赤,舌绛少津,神烦自汗,脉洪者。
5、白虎承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本方加生大黄、玄明粉组成。功能清热泻火通便。主治胃火炽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狂躁,或昏不识人,舌赤老黄起刺,脉弦数有力。
6、新加白虎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本方去甘草,加薄荷、荷叶、益元散、鲜竹叶、桑枝、芦笋、灯心草组成。功能清热泻火,清心除烦。主治不恶寒但发热,自汗不解,心烦口渴,脉滑数有力,尿短红赤,甚则烦热昏狂,皮肤斑疹隐现。

1、柴胡白虎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本方加柴胡、天花粉、黄芩、鲜荷叶组成。功能清泻阳明,和解少阳。主治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数有力。
2、白虎加地黄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本方加生地黄组成。功能清热凉血养阴。主治白虎汤证兼有血分热,以及斑疹,吐衄者。
大元胡散
【处方】 乌药、灵脂、当归、熟地、白芍、川芎、三棱、香附、甘草、元胡、陈皮、官桂、厚朴、防风。
【功能主治】 儿枕痛。
【各家论述】 产时其血块与儿俱下,则产后无患。若产妇脏腑风冷,使血瘀小腹不下,结聚疼痛,名曰儿枕痛。七日后血块仍不下,此积寒夙冷结血而成块,难以速消。痛久则血愈虚,产妇愈惫也,故用熟地、白芍、川芎、当归以补血,用三棱以削坚祛积,防风以祛风冷,厚朴以温中。总以辛温去血块为第一。
【摘录】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大愈风丹
【处方】 薄荷叶3两,牛胆3两,天南星3两,防风3两,甘草(炙或生用)1两,干姜1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1两作15丸。
【功能主治】 上焦风热,头疼脑痛无时。
【用法用量】 食后茶清嚼下。
【摘录】 《鸡峰》卷十八
大玉柱丸
【处方】 白术1两,人参1两,厚朴1两,藿香1两,当归1两,茯苓1两,芎1两,青橘皮1两,甘草1两,陈橘皮1两,神曲半两,麦糵半两,肉豆蔻1分,丁香1分。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
【功能主治】 小儿脾胃虚弱,胸腹胀满,饮食减退,脏腑不调,呕吐恶心,肢体倦怠。
【用法用量】 每服1丸至2丸,食前生姜汤化下。大人亦可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九三
凤尾合剂
【方源】:(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组成】:凤尾草50克,海蚌含珠50克,石菖蒲16克,尼泊金0.075克,白糖适量。
【用法】:共制成合剂150毫升。每服50毫升,日服3次。
【功效】: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治】:急、慢性肠炎,痢疾。
【方解】:本方以凤尾草为主药,其为凤尾蕨科植物,味微苦,性凉。利于清热解毒,止泻止血。临床常用于治疗痢疾湿热,黄疸,乳痈,腹泻,崩漏,外伤出血,烧烫伤等病症。
犀角大青汤
【方源】:《医学心语》
【组成】:犀角屑4.5克,大青叶10克,玄参10克,甘草6克,升麻10克,黄莲5克,黄苓10克,黄柏10克,山栀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主治】:斑出已盛,心烦大热,口渴,错语呻吟,不得眠,或咽痛不利,脉洪数。
【方解】:方中犀角屑、大青叶、玄参、升麻清热解毒,凉血化斑;黄莲、黄苓、黄柏、山栀清热泻火解毒;甘草既能解毒,又可缓和苓、莲之苦寒,以防伤胃。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化斑之功。
【同名方】:《伤寒活人书括》犀角大青汤,由犀角、栀子、大青叶、淡豆豉组成。功能凉血化斑、清热解毒。主治温病热人血分,壮热神昏,烦躁,发斑疹,其色紫暗,或兼咽喉肿痛等。
【附方】:犀角玄参汤(《伤害全生集》)本方去大青叶,加香附,人参、石膏、桔梗、薄荷组成。功能清热凉血,解毒化斑。主治伤寒,毒盛发斑,心烦狂乱,吐血。
银翘马勃散
【方源】:《温病条辩》
【组成】:金银花、连翘、马勃、射干、牛蒡子各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喉。
【主治】:湿温,咽喉疼痛。
【方解】: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又具有芳香辟秽的作用,马勃、射干、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利咽等。临床常用本方治疗扁桃体炎、猩红热有高热、咽部红肿疼痛者。化脓性口腔炎,口舌糜烂,可与导赤散合用。
止痢汤
【方源】:《验方选编》
【组成】:马齿苋60克,地绵草、凤尾草各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止痢解毒。
【主治】:痢疾。症见发热,腹痛,腹泻,便脓血,里急后重等。
【方解】:马齿苋性寒凉,有清热解毒之效。地绵草、凤尾草合用清热解毒止泻。本方可用于治疗肠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研究资料表明,本方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控制症状及粪便转阴率都有显著效果。此外,又可用于治疗痈、疖、湿、疹、水田皮炎。对毒虫咬伤,除内服外,亦可用其煎局部湿敷,有止痒、消炎、消肿作用。如用鲜品捣烂外敷,则消肿、止痒效果更显著。注意本方均用鲜品,若用干品则用量减半。但鲜品优于干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