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四卷 坚守这阵地 1
顾桂英经常说:“土地是好东西,能生出香甜苦辣,长出辣椒,黄豆,也出西瓜、甜瓜、苦瓜。”泥土是神奇的,土能生五谷蔬果与香椿,也能产生罂粟。土里诞生了女娲造人的传说,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
土地生养了父辈肖明岭、肖明山他们,又生养了肖承钧、肖承建年青一代。同样是这片土地,有人大仁大义,有人着眼于物利,汲汲于釜甑,有人则挺然超越自我,立志成为国家之丈夫。 大医素行的金贵石,仍然在继续打拼抗争,捍卫着中医传统。而肖承建则在用现代观念和科学意识带着大家去努力挣脱贫困,奔向小康生活。
金贵石一改往常的邋遢,现在他已经习惯身着唐装,正襟危坐地在儿子门诊部坐堂,还蓄起了长胡子留着长指甲,他习惯用长指甲手指捋着自己的长胡子。门诊部的东面墙和北面墙上,紧挨着那些解剖图和穴位图,悬挂着病人赠送的锦旗,遣词造句,五花八门,主要还是表彰他的神奇与正义。而今肖承建却越来越土,越来越不修边幅,越来越像昨天的金贵石先生,他在稻田里挽着的裤腿,走回家还是原来的样子,第二天早晨还是照样穿上,有时就这样挽着,直接参加乡镇的紧急会议,或者登上乡政府礼堂的舞台,给各村技术员上培训课,现在他的水稻技术已经推广到整个乡镇,乡镇现在就以水稻为主要产物。
肖承建还真是深受金先生影响,他爷俩声气相投,他从内心里佩服金贵石爷爷,金贵石爷爷的一些说法给了他不少的启发。他不断研究学习,走南闯北开阔了他的视野,他熟知全国水稻如数家珍,他知道中国海南是三季稻子,江南是双季稻,作为鲁北的圆铃乡则是单季稻。单季稻又分为春稻麦茶稻,春季稻一年只一次收成,而麦茬稻则是割了麦子种水稻,收了水稻能种麦子。他还知道,现在百姓求温饱,他就重点研究如何让水稻高产,同时他也看到未来肯定是要“吃好”,求质量求口感讲绿色讲营养。他于是在自己的责任田和租用的杂交稻的稻田,总有一小块原稻种。
若有记者采访,面对麦克风、录像机镜头,肖承建说:“种庄稼没有故事”。但是他的生活与事业本就是出色的故事,他精心保留的原稻种就很有故事,据说是康熙在蕙原黄河边上发现的,这种稻米做饭奇香无比,一家做饭,十家闻香。这个北方汉子最喜欢用行动说话,他的故事就是一系列的行动,长年累月的行动,日积月累的行动,夜以继日的行动。他的日子充满着忙碌充满着事务,甚至多维度交织在同一个时间点上。
肖承均偶尔到肖承建家里,虽然是新房子新院子,可满院子满屋子乱七八糟的东西,走进角门,从院子到屋里,他要像麻雀一样跳来跳去,才能找到下脚的地方。当他走到屋里,屋里依然是这样,需要左拐右拐。他终于停泊在靠近沙发的地方。肖承建要给他倒茶喝,他忙摆手,说:“坐不住,我来看看你。”承建让承均哥坐在沙发上,翟庄丽赶忙把沙发上的几件衣服拿走,然后又瞅见地上还有东西,她很不好意思说:“忙地顾不上了,将就着坐吧,哥哥。”她把两只童凉鞋和一只大人的拖鞋拿到别处藏了起来。
“承建,你的书房在哪里?书橱在哪里?”“在那里。”承建冲着里面的大木床下努努嘴。果然,那床下塞满了书,是些水稻种植方面的农科书。“本想,在另一间放上书橱当书房了,唉!没办法,我领你去看看吧。”翟庄丽说:“别提了,那两间,连插拔扫帚都不让放,你看那些农具家什的,都在院子里风刮雨淋的。你弟弟越学越傻了,他愣是把自家的地当试验田。你说,实验总有风险吧?弄不好颗粒不收,可是谁能说动他啊,犟牛一个。”承建只是嘿嘿地笑,不言不语。
当承均跟着承建来到东边的两间屋子,承均一下傻了眼,稻种实验的瓶瓶罐罐满地是,都安放到了这两间腾出的屋子。种子都单独放在一个个的小瓶子里,标上名称和号码。自从他开始试种水稻,他就迷上了这个苦差事,他在试验田里每天和几十个水稻品种打交道,详细记录它们的生长态势,细心选出最好的品种,再拿到乡政府汇报,然后集中耕种,三年后乡政府把它推广开来,而且通过不懈的努力,水稻产量和米质在逐年提高。他多年的心血与智慧,让亩产单产小麦不足200斤的万亩盐碱地变成了平均亩产单产1300斤的水稻米粮仓。
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峰 徐树爱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