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再惠 

法国学者帕斯卡尔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那么,书究竟应该怎么读呢?

书籍作者:

莫提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然而活在信息量爆炸的时代的我们,太多咨询和太少的咨询都会造成我们理解能力的障碍。

我们现在平日里碎片的接收知识都是经过媒体加工设计,让大家获得“自己”的思绪变得容易很多。

其实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在做一个知识接收者,不知道我们认为是真理的话或者思想的由来,甚至不会去推敲。不用过多思考就可以表现得宜。

那么,其实我们作为一个阅读者的很多能力并没有开发,我们只是单纯的阅读,然后将所有东西都接受。而就阅读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书的概述】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那就是:越主动、技巧越熟练的阅读,效率就越高。这本书可以分为四部分:

1、阅读的目的与层次;

2、基础阅读与检视阅读;

3、分析阅读;

4、主题阅读。

第一部分:基础的层次

本书第一个概念:越主动的,阅读效率就越高。

这里的“主动”,不是指表面上的主动拿起一本书来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像没有什么阅读是“被动”的)而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努力理解作者的思路,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沟通。

在书中形容,读者和作者就像是投球手和接球手的关系,读者负责接住作者投过来的每一个球,而对于作者来说,写书就是一次预先设计好的单向输出,不是一次对话而更像是一次纯粹的呈现。

我们只能从比我们“更高杆”的人身上学习。阅读的过程就是把我们与作者的差距控制到一个可以交流的范围内,从而更方便地接受作者的思想。

1、阅读的层次

(1)基础阅读:认字与基本的阅读技巧。

(2)检视阅读: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一本书的大致轮廓。

检视阅读也可以用来判定自己是否喜欢这本书,读书和交朋友很像,气场是否相符,是否可以互相理解很重要,哪怕你面对的是一本大家都称赞的好书,也不要害怕去说你不喜欢他。

检视阅读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去拒绝一本书。我们可以看看目录随便翻阅一两页,来确定自己对书的感受,再来考虑是否要和作者交个朋友。

(3)分析阅读:当你决定可以和作者交朋友,那我们就可以深层交流,做分析阅读。

这是更复杂、更优质的阅读,反复咀嚼反复理解一本书,直到这本书成为他自己的为止。

(4)主题阅读:最高层次的阅读,在一个主题下分析阅读好几本书,比较它们的异同。

这个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有一定积累的情况下,这就更像是一场博弈,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观点,也可以找理论去驳回。从而获得阅读的乐趣。

这四种层次,不只是递进的关系,还有包含的关系。

比如在检视阅读的时候也可以用到分析阅读的技巧,而分析阅读也分为两个阶段。

面对一本难解的书,不需要死板的第一遍非要做检视阅读,第二遍再做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第三遍完成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各种方法互相渗透互相支撑。

第二部分:分析阅读

在了解阅读的几个层次后,我认为本书还有另一个对我们平时阅读很有帮助的地方,就是将书籍分类、概括。

梳理出书籍构架并且了解作者意图。这已经跳出粗浅的阅读和读完后脑中只有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的程度。而是将书籍提炼梳理,并吸收成自己的东西。

1、分类书籍:越早知道在读的到底是哪一类的书,越好。

比如我们读的是工具书、还是理论,有了这样的分类,我们就可以有一个提前的如何读这本书的预设。

2、概括书籍: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这是一个检验自己有没有弄懂这本书整体架构的最有效的方法,一定不能满足于“我大体知道这本书的意思,但是我说不出来”。有时作者会在书前就对这本书的内容有概括,可以参考作者自己的概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删改。

3、架构书籍:这就要求我们给书籍做骨架,把书中重要的篇章列举出来,看看它们是怎样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架构的。

这里要讲到为一本书拟定大纲的技巧,就是对整本书一点一点的不断细化下去:先把书分为几个部分,然后每个部分又能分成哪些不同的部分,或者每个部分有哪些重点。

这样不断细化下去,理论上来说,这份大纲甚至可以比原书还要长,但我们平时阅读不需要做到完美的大纲。

甚至不需要写出来,熟练之后在脑中分析一下就好,整理到纸面上就是一张思维导图。不需要完全根据书上的章节来划分,可以有自己的方式。

4、作者意图:作者的意图是什么,有些时候作者并不会明确的表达,那么我们需要的,就是寻找到作者想问什么问题。

有的问题作者会给出答案,有的问题他自己也无法解答。

我们也可以根据原书给到的提问方法来进行提问练习:

某件事存在吗?是什么样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存在?为什么会有这件事的存在?这件事目的是什么?影响是什么?特征是什么?其他类似的事件跟它有什么关联?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以上是概念性的问题。

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应该采取什么手段来达到这些结果?要达到目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用什么顺序?在这些条件下,什么是对的,或者怎样才能更好?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更好?以上是实用性的问题。

但做分析阅读,也并不是所有书都值得这样去推敲,也不是所有的朋友都是好朋友的道理。

但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在读书时,我们交流的可能是我们平时无法认识的智者,那么当我们有这样的机会与这样的智者交流,并且不断剖析他的思维方式和逻辑,那么我们每一次的阅读都会给自己带来提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