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缪老师街拍,出大连路地铁站,一路往西行摄,近午时逛到1933老场坊。1933老场坊原来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1933年,由工部局出资兴建,著名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中国当时的知名建筑营造商余洪记营造厂建造。
据史料记载,建造这个宰牲场光建筑和设备就花费白银330多万元,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可见这栋建筑当时工艺设计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牛道是1933老场坊的建筑特色之一,当时生产流程和工艺已经跟国际接轨,实行人畜分离的制度。牛道经过特别的防滑设计,道面粗糙不平。
如今的牛道成了“人道”,游客拾步而上,依稀间仍可感受近90年前的风貌。
镂空水泥花格窗是考虑到宰牲工艺气味浓重的因素,便于空气流通;窗户正面朝西也与上海常年风向一致。同时朝西的窗户面向西方极乐世界,有让动物死后更好的轮回和超度的意思。
超过300根宽大伞形柱均匀分布在建筑方形的外围体量中,独立支撑起雄伟的建筑。
这是远东地区最大的宰牲场,据说当时每天可以宰杀300头牛、500头羊、100头牛犊和300头猪。现在仍然觉得气氛很是阴森,确实很像那种生灵升天的地方。廊桥空间是该建筑最具有特质的特征之一,其独具的魅力来自于建筑光影所形成的神秘而富于变化的空间,是沪上摄影师疯狂追逐的创作基地。
外方内圆的建筑结构、纵横交错的廊桥,与螺旋梯、伞形花柱一起,营造出迷宫一般的效果,令人惊喜连连。
布局宛若迷宫, 而迷宫般曲折的通道又互相连接,错综复杂的通道架构,给人有一种“迷路”的感觉。
谁能想到一座宰牲场,脱胎换骨为一座别具特色的创意园区,不少特色小店、餐馆、工作室入驻其中,还经常会举办一些话剧表演、时装秀、企业会展等,成为一片艺术聚集地。
位于中心圆2层到3层之间的法式旋梯一人宽左右,优美的弧形旋转出大的角度。如此大的角度其实是为了工人逃生而设计的。
你是否觉得整个建筑内的氛围太压抑略恐怖?但在这个阳光灿烂的上午,这个空间光影特别美!
正是这当时具有租界官方、国际、国内背景的三方,联手打造了惊世之作——上海工部局宰牲场。国内当地的营造者以高超的专业水准,将设计蓝图营造成宏伟而雄浑的建筑实体。
在当时,全世界这样格局规模的宰牲场也只有3座,而1933老场坊是唯一现存完好的建筑,其他的也都无从可寻了。
1933老场坊临街相对的沙泾路29号,建成于1935年,整个建筑为3层(局部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烟囱底座和整幢处理车间具有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有烟囱就有锅炉,当年应该是为对面的宰牲场供应热水蒸汽的。
灰色的石头厚重而冷冰,形体简洁,立面装饰几何化,虚与实的对比,光和影的交织,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光影和空间的变幻。今日在此追光逐影,感受清水混凝土和空间的极致玩家——1933老场坊,这里真不愧为网络流行的“性冷淡工业风”、网红打卡地。
(2021年5月摄,少部分照片摘自网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