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二十四,扫房子

2021-02-05 11:28

华人号:一半是冰一半是火焰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小时候常唱一首童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灌酒;三十捏扁(饺子)。

——题记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民俗该扫房子,家家户户都要在这一天打扫庭院,清洗器具,把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

也总有文字说,你的家,就是你的生命状态。

我也这样认知。

不信你可以去看,你的生活怎样,你的家就怎样,认真地想,打扫家也是打扫心灵。

像手机,用的时间久了,就要清理内存,不然就会卡,顿,黑屏;家长时间不打扫,各种各样的东西堆积,空间就越来越小,越促狭了。

人也一样,经历得多了,好的坏的情绪、思维、人、事累积,多了,久了,也会郁闷、迟钝。

所以,一定要学会随时清理和打扫。把一路走来的物事,包括久已不穿的衣服,不用的物件,无法挽回的事,无法再见的人,等等……总之,能断则断,能舍则舍,能离则离,然后让自己新生。

《朱子家训》中也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小时候只理解是单纯地打扫卫生,让人勤劳,让家整洁。成年后慢慢明白,这打扫,不只是打扫垃圾,更多的是打扫自己内心的沉珂和杂念。杂念一除,人就有了安然自若,宠辱不惊,豁达阔朗的气场。

从某种程度来讲,家明亮了,心就明亮,宽敞了。我相信,一个内心干净,澄澈,宽敞的人,生活一定不会太差。

(0)

相关推荐

  • 短诗:房子

    鸟的窝 多般在树上,因为 它生活在那儿 遮风挡雨 人的家 在大地上,遍布大江南北,也因 生活在乡野,自生自给 乡里乡亲,平等融洽,不分彼此 什么时候,人变了 开始走向闹市,成群结队 互依互靠,互帮互助 ...

  • 今天4月15,大好消息传来,家里有房子恭喜了,这下要发财了!

    摘要:对中国人来说,买房是一件大事.家的意义不仅仅是房子,房子绝对是成为家的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说,房子是家的缩影.近年来,随着房价的飞涨,买房逐渐成为年轻人难以企及的梦想. 因此,有很多人想在农村建 ...

  • 三层别墅效果图选辑(二)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家和万事兴,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最大的心愿 少有所得,老有所依 一家人热热闹闹地住在一个大房子里 是件最幸福 ...

  • 二十四 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除旧迎新不可不做哦.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 ...

  • 乡下人用乡下的洁净来迎接新的一年——印象·过大年:二十四 扫房子

    乡下人用乡下的洁净 来迎接新的一年 --印象·过大年:二十四 扫房子 过了腊月二十三,吃了祭灶的糖瓜.饺子,睡一觉起来,就是腊月二十四了. 大人们忙年,孩子们慌年--总盼着大年三十转眼就到:穿新衣,戴 ...

  • 长图丨二十四扫房子,家庭清洁消毒需要注意啥?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2天前播放 来源:天山网

  • ​二十四扫房子,益博社工誌||益见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王玉 2021年2月5日,晴,周五 春节就像一个盛大的仪式,一步一步走到最隆重的阶段,像儿歌说的一样,二十四扫房子.从今天开始一直到除夕,民间叫做"迎春日" ...

  • 乐道·春节习俗|二十四“扫房子”!还真有可能你不知道的?

      扫房子,又叫扫尘或者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传统年俗之一.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二十四扫房子/马双喜

    旧时过年,不像现在缺乏过年在气氛.那时,每当跨入腊月的门槛,过年的味道就浓了.特别是过了农历腊月二十,年味就更浓了:天空不时劈里啪啦响起鞭炮声,此伏彼起.放鞭炮的龙簧味弥漫在空气中,增添了不少过年的氛 ...

  • “二十四扫房日,七扫金,八扫银”扫尘的最佳时间是几点?

    时间过得真快,离春节只剩下几天的时间了.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的岁首.在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之前,咱农村人要在年末进行大扫除,把家里家外.房前屋后都清扫得干干净净,把一切"穷运".&q ...

  • 过年记事之为什么二十四扫房日?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我们家一般就是在二十四二十五,看着那天天气好,就扫扫房子. 小时候的房子是木檩木梁木椽子,土坯土墙苇箔顶,冬天屋里烧火,烟熏火燎的弄得房顶塔灰灯笼吊挂的,长长短短的像孩子的鼻涕,墙 ...

  • 随笔||二十四年生态环境工作路

    二十四年生态环境工作路 王美侠||江苏 1997年我从一所"理工科学院毕业",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满怀踌躇地回到我的家乡丰县生态环境局上班,刚上班发现我的同事几乎都是前辈.老师.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