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宣德炉的那些事,让这些老东西有趣起来,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
宣德炉的特色:一是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流传历史宣德皇帝在位时,传说宫内的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混成液体。又传说是佛典起火,金银珠宝与铜都烧结在一起,于是宣德皇帝命令将其铸成铜炉。宣德皇帝询问铸工说,铜炼几次才能精纯?铸工回答说用六火炼铜,就会现出珠宝的光彩。于是宣德皇帝命令炼十二火,把铜做成条。再用赤火熔化铜条,置于钢铁制成的筛格上,把先滴下的最精纯的选取出来制成炉,把仍存于筛格上的取出来制成其他的器物。宣德炉在宣德中期模仿宋代的烧斑,掩盖了炉的本质,就用一种外国产的卤液浸润、擦拭、薰洗,把色彩变为蜡茶。到了宣德末期,则更加显示它自然色泽,着色更淡。后人评论说,宣德炉有五等色:栗壳、茄皮、棠梨、褐色,而以佛经纸的色泽为第 一。鎏金的炉腹下铸成祥云涌起的样子,鎏金的炉口下部为祥云翻覆的样子。至于鸡皮色,则是着火气长了才出现的。
在历史上,很多文物在某一时期因为选料上乘、制作精良而被冠以时代成为历史上的代表性文物,这一类文物中的精中之极!如历史上的明成化斗彩、明宣德炉。
不同年龄的人着装自然不同,宣德炉亦是如此。拿到器物,首先看看器型和纹饰的时代风格是否一致,纹饰的作伪大致有如下几种:加花法。即在真器原有的简单纹饰上或光素无纹的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纹。想找正规平台参加拍卖,有缘者可与笔者联络壹捌壹,贰叁捌零,肆零零捌。其它勿扰!一般来说加刻的花纹与原器花纹是一致,但应注意走刀和崩茬的痕迹。掏花法。即在原本无花纹或有破损穿孔的器物镂刻、改刻花纹,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这种伪掏花的作法,如此做法刀痕非常明显,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征。
明代的宣德炉嘉靖之前,黄铜极其名贵,号称鍮石,仅次于白银。嘉靖之后,黄铜身价大跌,制钱都为黄铜所制。清代的铜钱全部都是黄铜,以雍正质量最次,铜四铅六,也就是铜的比例只占到40%,而锌和其他金属占到60%,基本上就是今天用来做灯具的锌合金了。
宣德铜炉经6炼到12炼之后,基本接近纯铜,所以颜色为紫红色的,虽然添加了金银等材料,但数量较少,对制成品的色质改变不大。所以宣德以后的仿品在铸炉中不把金溶入铜料中的原因,而把金材料用洒金﹑鎏金﹑错金﹑割金等工艺装饰在炉表面,达到美观的效果。
明清宣铜炉代表着文人雅士的独特品味和生活情趣,有一种简约之美、内在之美和诗意之美。由古及今,宣铜炉的受众亦十分广泛,用途多样,可赏可玩,这也为宣铜炉的收藏打下了广泛基础。王世襄曾漫话铜炉:“历来藏炉家欣赏的就是其简练造型和幽雅铜色,尤以不着纤尘,润泽如处女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这是经过长年炭墼烧爇,徐徐火养而成的。铜色也会在火养的过程中出现变化,越变越耐看,直到完 美的程度。”把玩摩挲宣铜炉是明清文人生活的一部分,从中得到心灵的享受和满足。当今收藏界,宣铜炉和玉器、竹木牙角、紫砂、铜胎掐丝珐琅等工艺门类一样,已经成为独立的品种。藏家的收藏系统由注重玩味性演变为深入认知人文价值,铜炉文化也随之不断地被发掘、整理和传播。这是市场使然,也是铜炉文化史上几次高潮之后的一个重要时期。
宣德炉文物名气既大,仿冒则多。目前,喜欢玩炉的收藏者虽然尚不多,但它的文化底蕴和影响实在是广。宣德炉,景泰蓝,罕见的以朝代命名的手工艺品名称,可见其影响力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