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古韵古永宁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古城古韵古永宁

文·图/万中华

古往今来,永宁(今叙永县)境内山川壮美、风景秀丽、商贾云集、经贸繁荣、文风浓郁,孕育出韵味悠长的古城和独具特色的古建筑,其无穷无尽的独特魅力无时无刻不在闪耀着绚丽的光芒,无时无刻不在散发出悠悠古韵。

永宁得名颇有渊源。北宋熙宁末年的公元1078年前后,居住在现今叙永、古蔺、筠连一带地区的乌蛮(彝族先民)头人乞弟起事,攻打江安,兵向泸城,朝野震动。宋兵主帅韩存宝进剿时逗桡不进,兵祸数年,皇帝震怒,斩将易帅,并从陕西、宁夏等调兵增援,这才镇压下去。宋元交替,蒙古军队试图从四川浮流席卷江浙,受阻于南宋沿江构筑的“山城战略防御体系”。蒙哥大汗亲征,在钓鱼城中炮身死。其后,忽必烈“乘革囊以渡金沙江”,攻破云南,从南向北,回师进攻四川。元王朝在元十五年(1278年)平定四川,深知古、叙、筠连战略地位之重要,元世祖忽必烈立即在这里建置西南番安抚司,后升格为西南番总管府,至元二十五年,又把这里正式建置为“路”,主管一方军政,由省直辖,为了企求长治久安,取名为“永宁”。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永宁卫,次年指挥杨广率宣抚奢禄肇筑城,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石城。1982年在南门城墙上,在修建房屋挖地基时,出土建城石碑一块,碑长0.5米、宽0.4米,厚度0.6米,碑上刻诗一首云:“巨石督军拖,功成我罪多,边城千载后,功在罪消磨。”落款为大明永乐17年(1419年),据此推断,明朝永乐十七年西城城垣仍在修筑之中,约至明朝永乐末或者稍后,东西两城才修筑完毕,迄今已六百年。

永宁古城座落于永宁河(江门以上古称界首、定水、蔺水;江门以下称纳江、纳溪、云溪)上游,依山傍水而建,建筑古朴,气势恢弘。永宁河从南向北穿城而过,河上架有蓬莱、永和两座石拱古桥连贯东西两城,也称上、下桥,像两道彩虹横跨于波涛之上,把东、西两城紧紧连接在一起,明代状元杨升庵 “一水跨云虹,洞洞重门司锁钥,两城连地轴,双双环壁拱金汤。”的楹联就是永宁双桥的真实写照。

永宁古城又称双城。东城,俗称土城,周长三里四分五厘,计441丈,高1.8丈,广2丈。两座城楼,一个水关,明代隶属贵州管辖,故称贵城;西城俗称石城,周长三里七分计666丈,高1.8丈,广2丈。有五座城楼,二个水关,明代隶属四川管辖,称为川城,一城两地管辖在国内并不鲜见。

东西两城共七座城门,即“宾阳、洪化、观澜、承恩、聚宝、武成、康乐。”清朝初年,吴三桂所部盘踞永宁时达7年,两城均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至乾隆中叶,同知朱孝纯、知县范肃先后重修西城。城西南依山,东北傍水,周围五里六分,计1056丈,高2.5丈,共七门,即“蓬莱(上桥门)、永和(下桥门)、承恩(大西门)、聚宝(小西门)、观澜(南门)、拱北(上北门)、康乐(下北门)。”东城仅存基址,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议准“归并川城,无庸修建”,同治元年(公元1832年),西城加强防御设备,修筑炮台9座,计观澜门4座,承恩门3座,聚宝门1座,永和门1座,炮台遗址一直保留至民国初年。

永宁古城街道路面多为石板铺就,古城街房和民宅多以木架为主的“穿逗式”结构,东城东外、坪上街现仍保存其明、清建筑风貌,在川、滇、黔边享有盛誉。古时茶马古道直通滇黔,永宁河水上运输发达,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城寺庙、会馆、宗祠、禅院、殿、堂等古建筑遍布城区角落。城内建有东城、西城两个公园,西城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春秋祠,东城有享有盛誉的护国战争遗址松坡楼;城内分别建有城隍庙、五显庙、火神庙、灶神庙、王爷庙、关岳庙、药王庙、文庙、武庙和总庙子等“十庙”;天上宫、地主宫、禹王宫、二圣宫、五龙宫、巧神宫、忠烈宫、文昌宫、南华宫等“九宫”;万寿寺、定水寺、普照寺、报恩寺、清真寺、圣洁寺、槐荫寺、以及近郊的毗庐寺、宝莲寺、南坛寺等“十寺”;精忠亭、福音堂、天主堂等“三堂”;白衣庵、慈悲阁、观音殿等,以满足古城民众信神信教和游玩、休闲、娱乐。

了解叙永历史,品味永宁文化。敬请扫码关注永宁古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