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真的发疯了吗?


1935年2月,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1887-1939)身体极度虚弱、屡现病状,数度进入医院接受治疗。由于当时诊断报告并未向外界公布,导致各种猜测与谣传,坊间竟一度风传其精神分裂,已患“疯病”。

1935年2月24日,北平《世界日报》刊出一则简讯,题为“钱玄同患神经衰弱症”,以正视听,颇有辟谣的意思。报道称:“师大国文系主任钱玄同,平日身体甚弱,近患神经衰弱症颇剧,昨日曾乘汽车赴博爱医院诊治,外传其发疯说不确云。”当时,北平第一大报出面澄清事实,对维护钱玄同名誉及平息谣言,起到了一定作用。

就以北平《世界日报》为例,可见该报最早的一则关涉“神经衰弱”的新闻报道,刊发于1926年12月20日,是转载自日本东京的一条新闻,称一位日本机械工因神经衰弱症自杀。进入1930年代之后,中国人患神经衰弱症的报道开始出现,首先有1931年5月23日转载自南京的一则“戴传贤神经衰弱症复作”简讯;离“钱玄同患神经衰弱症”这则新闻最近的,则是北大会计课长查士鉴因神经衰弱症自杀的报道。国人对“神经衰弱”这一病症渐闻其名,渐知其症,但其发病机理、如何诊治,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程度等等,都并不十分清楚。

如今,我们知道神经衰弱(neurasthenia)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这些症状不能归于脑、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症状时轻时重,波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程多迁延。这类病症多出现在“重脑力”劳动者及社会高压力人群中。

那么,不妨以《钱玄同日记》为线索,来看看当年钱玄同“神经衰弱”的情状究竟如何。事实上,1930年以来,《钱玄同日记》中“甚倦”“甚疲”“甚昏”“精神不振”“精神甚坏”“精神大坏”的字眼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可知他的身心状况实在不佳。1934年1月26日,他更在日记中给自己取了个绰号“无能子”,为之感慨称:“比来深感到我之无能,一事不成,一学无成,精神身体皆毫无能力,因自本年始,自号曰'无能子’。”

再以1935年2月日记观之,可见“倦甚,即睡”,“惫,躺”,“眼睛迟钝,身躯不灵,精神涣散”,“甚惫矣,即睡”,“觉颇倦”等记录已见于月初数日。2月11日时,病情更加重,当日记录:“上午至师大上课,以为总没有什么问题。岂知十半——十一半上文字学课,一上堂又觉不行,觉摇摇不支,欲呕吐,勉强上了半个多钟头便下来了,尚有两堂只好不上了。唉!!!如何是好。”在这段“神经衰弱”症状加剧的日子里,钱玄同服药与注射治疗过好几次,但收效甚微。医嘱其“静养勿劳”,也无法真正办到;因为学术研究、教学任务以及必要的社会活动,他总是无法完全摆脱掉的。后来,他的“神经衰弱”病情渐渐加重,由于数度出现“摇摇不自主”的眩晕情况,神情举止都有怪异情状,外界遂开始传言其患“疯病”。

【载于《中国家庭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