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怀念|大师匮乏 锵锵三人行就是当代的清明上河图与红楼梦
秋日北京的午后,幸无雾霾侵扰,简直是人间最美的所在。
徜徉在阳光洒扫过的街面,突然想起,锵锵三人行这档节目竟然已经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一个月。
一个月,是个什么样的时间概念呢?
我和几个联系最密的发小儿聚会的频率大概就是平均每月一次。国庆节前,我和一个发小儿W刚喝过酒,昨天晚上,微信群里,突然有另一个发小儿问他“伤好了没有?”
当时吓了我一跳,因为W是个骑行爱好者,我一向认为摩托车这种肉包铁的工具非常不靠谱,当时心中咯噔一下,下意识地以为是骑行出事故了。
W却不紧不慢地回了一句,能起床了,就是不敢蹲。再一问,原来是健身时练大发了,自己ZUO的。
这一算来,我们也有半个多月没见面了,过几天可能要聚上一次。
说个题外话,但也不算题外话,今天中午,我就坐在阳光扫洒过的街边长椅上,耳听筒里随便放着一期过往的锵锵三人行节目,突然想到,这档节目已经离开我一个月了。
锵锵三人行之于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偷听几个老友聊天,而且是那种特别有趣的几个老友。
这样讲的话,我和老友,已经一个月没有见面了,而且,这个时间可能还不知要多久,甚至是永远也未可知。
我不久前写过一套文章,讲锵锵三人行的主播窦文涛和他的三个老友,主要就是许子东、马家辉、梁文道。
说到最是想念的,除了文涛,可能就算是许老师了。
许老师在锵锵三人行
可我也只是在电视上见过许老师,既没到现场听过他的大课,更没见到过那个据说个子很高的真人,我想和他聊聊天,或是再去听他聊聊天,也实在是没什么可能。
只好……
只好把许老师那一套文集再翻出来看看罢了。
许老师大概在2011年底时出版了一套三卷的《许子东讲稿》,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去购物网站找到,kindle上也有的买。
第一卷讲的是文革,第二卷讲的是文学,第三卷讲的才是真正的自己。
讲很多自己的事
记得这套书刚出时,文涛还专门为许老师开了一期锵锵三人行,人家上来就直接说:这期节目就是假公济私,替许老师打书的。
许老师在这套书中专门讲到自己和锵锵三人行的缘分——
大约2000年底,某日梁文道给我电话,说“三人行”想访问我一次,话题随意,我便答应了。
去到凤凰台,竟没有见到梁文道,而是和主持人窦文涛及女嘉宾郑佩芳一起谈话。说什么完全忘了,反正一期节目除了广告才22分钟,每个人大约也就是讲七八分钟,只记得节目录完后窦文涛说我们在附近茶餐厅吃午饭,问我以后可不可以再来,比方说每周一两次,也不必每周,每次两个小时,就像今天这样闲聊,话题随意,衣服随便,形象也不必担心,想想文道等等。
我说,要先问问学校,应该可以吧。
说起为什么后来一直做锵锵三人行做了十几年,许老师自嘲地说,
生平三大爱好:一好聊天,二好铜钿,三好美女。
想想,在“三人行”里做嘉宾,不就是和美女聊天又能拿钱吗?
这样的活儿,当然愿意接手,乐此不疲。
然而实际上呢,和他在香港教书的收入相比,锵锵三人行给的出场费杯水车薪,
和美女聊天
往往变成和道长聊天……
而每次的嘉宾也并不可能全是竹幼婷或孟广美,时常就会由梁文道或马家辉“替班”,只剩下一个聊天的爱好还在。
许老师说,真正让他能坚持一直做锵锵三人行的,是他很看重这档节目维系着他与内陆的联系。
许老师的这套书出版于2011年底,可当时似乎已经在预言着6年后节目的命运……
这个节目(锵锵三人行)的困难,或者也是观众很难想象的,不是一句“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就能概括或应付。想要玩世不恭,又难免愤世嫉俗;努力风花雪月,却仍在剃刀边缘,如履薄冰。毋庸讳言,“三人行”,和凤凰其他几个知名栏目一样,客观上已处在中国的舆论边缘。
——摘自《许子东讲稿》卷三
眼看着,锵锵三人行竟然真的离开我们一个月了,这个阳光洒扫、悠闲自得、空气新鲜、人身自由的午后,我真的很想念你们,锵锵三人行的诸君。
锵锵三人行这档节目的现实意义,近二十年来一直被传媒界向着娱乐化的方向驱赶,可窦文涛们的坚持,令到这档节目的骨头总还是不缺钙的。
将来,后人研究 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初这一段中国社会剧烈转型期的课题时,锵锵三人行会提供大量素材,
就像今天,
我们研究宋代文化时去看清明上河图,
我们研究明代文化去看金瓶梅,
我们研究清代文化去看红楼梦
一样。
锵锵三人行,在这个大师匮乏的年代,就是一套历时近二十年的鸿篇巨著。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