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换 酒
换 酒
李志明||山东
记事时,是七十年代初期。当时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购买商品有的还需要票证。在收入很低的农村即使不需要票证的商品,购买时钱也不是那么宽裕的,所以就有了用鸡蛋换商品,或是用粮食换一些日用品什么的。地瓜干换酒,就是人们用地瓜干与酒厂兑换交易的一种方式,在当时非常普遍。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家乡的山丘旱田,种植着大片大片的红薯,在我们这叫地瓜,秋后开始收,一般霜降后就可以收完。地瓜刨出后,挑选出冬春吃的,剩余的全切成地瓜干,晒干后大部分当作猪饲料用。地瓜干也可以煮着吃,瓜干面也能蒸窝窝头,颜色看上去黑乎乎的,但甜微微的味道却能征服很多人,特别是小孩子都拿着当糕点吃。最主要的是地瓜干也是酿酒的原料,所以就有了地瓜干换酒的交易。
有一次跟爷爷去换酒,从我们家到城区的酒厂有五六公里的路程,背着地瓜干,还有一个盛四五斤酒的大瓶子和一些小瓶子,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能到。盛酒的那个大瓶子自重也得有五六斤左右,也不知道原来是干什么用的,反正印象中一直是盛酒的。到了酒厂以后,已经有长长的一大队人在那等着了。排队、过秤、开票,是一个非常耽误工夫的过程。排队过程中,人们互相问候,用拉呱、聊天来打发时间。酒厂是国营单位,工作人员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挺沉得住气,排队换酒的队伍只能缓慢地向前挪动。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酒厂下班,还排着我们长长的一大队人等在那,没办法,只能等到下午了。天气虽然有点冷,人们也只能坐在自己的瓜干袋子上静心等待,继续拉呱聊天。有人好像早有准备似的,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在凉风中吃起来,随时喝口用铝制水壶带来的水。干粮一般是以煎饼咸菜为主,有的夹上一块豆腐干就觉着很好了。也有没带干粮的,就坐着随和着聊天,只有极少数的人出去买点吃的。当然,面食得需要粮票,那时农村人想弄点粮票是非常困难的。正好有一个爷爷认识的人,爷爷便让人家照看我一会,出去买了两个火烧回来,见到了火烧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在农村,小孩子一年到头也不一定能吃上个火烧,这可是特高级的食品啊,就连一些大人也会羡慕的。天虽然有点冷,却一点也挡不住吃火烧的劲头,一边吃,还能一边听大人们东南西北的拉一些自己从没听过的八卦事情。
终于等到酒厂上班,排到了自己过秤,工作人员给开了票,我又跟着去排队打酒。盛有好几个大酒缸的屋子,挡不住从缸中溢出来的酒香,顺着门口飘出,使清冷的微风融合了绵绵醇香。
往家走的时候,路过城里的一家酱菜店,爷爷顺便买了点咸菜,那咸菜上也不知是撒上了什么调料,味道堪比现在的牛肉干。走到半路累了休息时,爷爷拿出小瓶子的酒,慢慢地喝上一小口,放到嘴里一丁点咸菜,啊!那味道,酒香、咸菜也香。用纯粮酿造的散酒,就着没有包装的咸菜,香味醇厚、回味悠长,那个满足感,是现在坐在酒店面对满桌海鲜或是大餐的人来说,是永远感觉不到的。
爷爷喜欢酒,但不是酒鬼,也从没见爷爷喝醉过。他用的高脚玻璃酒杯,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很多人都没见过,爷爷非常细心,总是把酒杯洗得干干净净。每当喝酒时,就着自己腌制的咸菜,有时是豆腐干或是咸鸡蛋,慢慢地、细心地品尝,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酒文化。
随着对经济的改革开放,地瓜种植慢慢减少,酒厂也逐渐以生产啤酒为主了。地瓜干换酒,也逐渐地成为了记忆中的往事。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李志明,60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自幼喜欢阅读,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