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兰州 兰州

兰州  兰州

赵建平||河北

黄河万载,甘肃千年。不知君知否,华夏文明之发轫。千年之前,刀耕火种,穿越岁月苍茫。千年之后,沧海桑田,盛世繁华,文化昌荣。黄土地上,滔滔黄河水滋养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便是我魂牵梦萦的兰州。——题记

兰州,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古城。汉代始置金城县,取“固若金汤”之意,也有传说筑城之时挖出金子,故名金城。

金城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既是甘肃最大的城市也是闻名遐迩的陇上胜地。历史上的兰州,黄河文化、西域文化、丝路文化在此交汇,是贯穿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更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

倚岩百丈侍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霍去病北击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马可·波罗探险旅行,左宗棠收复新疆,王震兵团挥师天山南北,无不从这里走过。

唐边塞诗人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诗,记其形胜云:“古戌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金代词人亦有名作赞此金城关之险要:“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

两千多年过去,当年的掠掠雄师、啸啸铁骑、悠悠驼铃,已绝尘远去,金城关垣、浮船古渡、茶马互市,也早已淹没在如今盛世和平的一派繁华之中了。

到兰州,站在具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中山桥上,欣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累了,买本《读者》杂志,在黄河风情线的树下随便翻几页;饿了,进入伊斯兰餐馆,来上一份地道的兰州牛肉拉面。

我魂牵梦萦的兰州,就是一条河、一本书、一碗面,仅此而已。

母亲黄河给我精神的力量

这是一座因河而生的城市,也是因为有了渡口应运而生的城市,更是黄河在它将近六千公里慢长行程中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因为这条伟大的河流和它的渡口,一座城市就此踏上了它穿越时光的慢慢行程。

我仰慕兰州,主要是因为这条母亲河。

黄河,从高空俯瞰,就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约像是中华民族的龙图腾。黄河、黄帝、黄土地、黄皮肤,这一切黄色的象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曰:“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

“黄河浩荡贯长虹,浪泻涛奔气势雄;石障山屏难阻挡,千回百转总流东”。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黄河,一路汹涌奔腾,锐不可挡,历经九曲最后在东营注入渤海。

黄河流经兰州城内,水域并不像其下游那样开阔。虽无“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势,却犹如一幅现代的“清明上河图”。近些年,兰州人打造的四十公里黄河风情线,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就连一些南方的游客也盛赞其美丽,面对美景,让人赞叹不已。

“黄河母亲”雕塑,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

雕塑由甘肃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由“母亲”和“男婴”组成。构图简洁,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黄河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

兰州黄河之上,还有一座著名铁桥。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或者“黄河铁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万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是黄河浮桥。当时有这样一首民谣:黄河害,黄河险;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可见当时要渡过黄河是多么的艰难。南北两岸的人要过黄河,夏秋凭小船和羊皮筏子横渡,冬天河面结冰,只能在冰上行走。

“黄启炎传,铁汉秦章光陇坂;河清海晏,桥虹耀彩卫金城。”如今这座古老的桥梁依然横跨黄河之上,与白塔山相呼应。“举头迎白塔,缓步过黄河。对岸两山峙,中流意兴多。”赵朴初的诗句颇能勾出人的游兴。和诸多桥梁相比,中山桥的观赏和纪念价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义。

我曾在内蒙古、郑州和壶口领略过黄河的雄姿。在兰州再次目睹黄河,心潮更觉澎湃。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和中国人不屈的精神。

从第一颗稻谷掉进了黄河水中起,我们的先祖离开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发展起了领先世界的文化。第一部农书在黄河水中浸泡;第一部兵书在黄河水中洗濯;第一部医书在黄河水中完善;第一部史书在黄河水中打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新中国的两代领袖人物,无一不是受到了黄河水的哺育,从而开创了世界文明的先河!

黄河孕育了兰州,兰州精神与“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的兰州精神,准确而又凝练地勾勒出兰州丰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城市特色,是兰州人共同守望的精神坐标和外地人了解兰州的缩影。

兰州依傍黄河,母亲河的宽厚气质与博大胸怀,深深地熔铸在城市的性格之中。当年,边塞诗吟、西凉雅乐、羯鼓羌笛、驼铃飞镝,各种文化尽展风流,也锻造了兰州开阔健朗、包容纳新、凝智聚慧的地域文化品性,丝绸之路和黄河所蕴含的吸纳百川的精神一直贯通至今。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对黄河最鲜明的写照,也是对黄河儿女性格的生动提示。这种性格的核心是坚韧不拔的执著与追求,是锲而不舍的恒心与信念。这种性格的形成,既是兰州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也是自古以来民风习俗使然。西部人的憨直与倔强自古著名,在兰州表现得尤为突出。

黄河从兰州平静地流过,这平静是力量的蓄积,也是兰州人内敛性格的写照。今天,新时代的兰州人,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之城、山水之城、文化之城、科技之城,精心打造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黄河和兰州,都将在新时代里,迸发蓬勃力量,焕发勃勃生机。

隽永读者给我心灵的滋养

兰州有一本杂志,与我同龄、伴我前行。是我儿时的启蒙、青春的初恋、现在的陪伴,在中学的课上课下、在大学的宿舍和图书馆、在出差的动车上、在连队阅览室、在现在的办公桌、在床头枕边,我们一直不离不弃,共同走过了近三十年。

从当初几个同学凑钱买一本,到自己从售报亭零星购阅,再到单位全年订阅,从最初的三元一本到现在的九元一本,我基本上没有漏过,至今我已留存珍藏500多期。

她“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遵循“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的文化”的理念,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追求高品位、高质量,,赢得了亿万读者的喜爱与拥护。

《读者》,这颗“大漠瑰宝”,当之无愧地成为“多彩甘肃、精品陇原”的重要标志和兰州城的亮丽名片,不愧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和“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我爱《读者》的封面。封面白底加框,图片位置突出,映衬刊物醒目,设计清新自然,看来美观大方,让人过目不忘,能够在花花绿绿的刊物中一眼就能认出她。从第一期开始,一幅幅美轮美奂的自然或者人物图片,或严肃或快乐,或童趣调皮、或沉寂虚幻、或静谧流动,绝不以妖冶媚人,从不去迎合世俗,一直保留原始的纯洁,恪守着自己的童贞,保持这份初心,实属难能可贵。

我爱《读者》的标志“绿蜜蜂”。蜜蜂采花酿蜜,引来百花盛开。这只“小蜜蜂”,底色是苹果绿,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张力,准确地表达了《读者》的形象与社会功能。这只学名叫做中华蜂的小蜜蜂,也在鞭策着编辑者要做辛勤的蜜蜂,从文艺百花园中采集智慧的花粉,酿成香甜的蜜,奉献给读者。对我们读者来说,不也是一种提醒和激励吗?

《读者》包罗万象,既有大家、专家之雅,也有小民、百姓之俗;既有科学经典,也有小品随笔,分享的是知识、是情感、是希望、是力量。她打破了雅俗界限,赢得了精英与草根。

喜欢《读者》,没有太多的理由,就是喜欢。喜欢她的小温情、小脉脉、小情调、小感动、小哲理、小回味、小资料、小婉约、小隽永、小深沉、小风花、小雪月,透过这些小来洞窥大千世界,在美的享受中,汲取向上向善的营养。

看《读者》,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每次睡前随手翻阅,总会有无数个灵光一现的瞬间。对于亲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在那一个个瞬间,都会有种种新的理解。她像慈祥的师者长者,指引着我走好人生的旅途;她像敦厚的智者学者,在侃侃而谈中给我以启迪,让我从中得到些许人生感悟。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她像一股清泉,净化着我的心灵,引发我对大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让我懂得去关注亲情、珍惜友情。那一篇篇睿智的文章,给我鼓励,看那一些漫画或幽默故事,让我开心,启迪心灵,给我以爱心、正义、睿智、纯真的引导和熏陶,使我们充满了一颗感恩的心。

每次读完《读者》,都会发现平平淡淡才是真,所谓平淡,就是一种真实,简单的生活。《读者》我一辈子的心灵慰藉,我要一辈子守护她,她也会陪伴我一辈子。

《读者》,在我心中永远是最好的。

美食拉面给我舌尖的畅想

我是北方人,最喜欢吃面食。我吃过藁城宫面、安徽板面、张北莜面、河南烩面、延吉冷面,吃过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武汉热干面、四川担担面、镇江锅盖面、昆山奥灶面,吃过重庆和蓬莱的小面,还有臊子面、油泼面。最有味道的是母亲做的手擀面,其次就是兰州拉面。兰州牛肉拉面,我爱人和孩子也都喜欢吃。

兰州牛肉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赢得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面”。今天,清汤牛肉面因为味美可口,经济实惠,不仅在兰州比比皆是,而且在全国各省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了兰州牛肉面馆。

兰州拉面,像绵延万里的古丝绸之路一样,也有悠久的历史,传说起源于唐代,但已因历史久远已无法考证。目前有史料记载的是,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甘肃人马六七从国子监同窗怀庆府清化镇苏寨人陈维精处学得传入兰州,后经陈维精后人陈和声、马保子等人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就是回族人马保子于1915年始创的。

兰州牛肉面的特点,简言之为“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六褐”。

清,一锅清汤。用西北黄土高原上黄牛的筒骨及骨髓慢火熬制而成。骨髓的香,是一种绵延不绝、真正入骨沁髓、一嗅难忘的奇香。好的牛肉汤,是一种介于疏密、淡浓、清醇、薄厚之间的存在。所谓清汤,不止清亮、清爽、清醇、清香之清,更成就了天朗气清,洁净真清之清。这是汤之清,何尝又不是德之清、道之清?

白,萝卜之色。西北特有的绿头萝卜,皮厚、肉细、质密、味甘,被称之为“水果萝卜”。牛肉微腥,羊肉微膻,萝卜去腥膻,因此成为牛羊肉的绝配。萝卜先用清水煮熟,其特有的辣味始除,再放入一夜慢火熬制的浓汤,晶莹剔透,玉细脂润,仿佛翡翠与和田玉的相融。骨质中的钙,髓体中的胶原蛋白,萝卜的解调,花椒的点引,成就了一锅浓香扑鼻、营养滋补的大好琼浆。

红,为油泼辣子。兰州往东三百余里,黄河最大支流渭河之滨的甘谷,盛产一种称之为羊角辣椒的红色线椒。其颜色鲜正,皮薄肉厚,油性十足。先晾晒干透,再烘焙焦脆,油光焕发,一股香味已隐然四溢。细工慢活,将颜值诱人、体形妖娆的辣椒,慢慢研磨成朱粉玉末。红黄相杂显得淡然,便拥有了一种粉黛毕落、铅华尽洗的鲜活本真。辣椒末与胡麻油的激情相遇,仿佛将生命的两次鲜活,叠加在一起绽放。于是,在一碗牛肉面中,浇上一勺细腻饱满厚重的油泼辣子,立即幻化为一粒粒欢快跃动的珊瑚珍珠,仿佛在碧绿荷叶间浮荡游走的精灵。

绿,大蒜的蒜苗。蒜苗的独特,介于葱韭之间,其气味,不似韭之猛然,不似葱之纠结,亦不似大蒜之辛辣尖刻,然又兼三者之属性禀赋。正是这绿,不仅起到了提鲜降腥的功用,也为整碗面赋予了生动鲜活的生命底色,从而使食客不仅面对一碗面,更是面对一条活色生香的生命体。一念及此,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的饮食行为,升华为了一场神圣庄严的生活与艺术的审美仪式。

黄,指的是面的颜色。天然的小麦面粉,并非洁白如雪,而是微微泛黄。加上蓬灰的和合,韧性十足。蓬草为生长在隔壁盐碱干旱之地的一种植物,生前随风流浪,死后的灰烬却焕发出了魔力。蓬灰泡水,经过滤后掺入面粉中,加拌揉抚,然后再慢慢行醒。行,是对既往生命的扶持与续延。醒,是对生命自身内在潜能的二次发掘与激发。经过行醒,面粉的生命进程得以延续,生命潜能得以激发,涣散的粉末,凝聚为富有弹性的拉面玉肌。

褐,是牛肉的颜色。牛肉是兰州拉面的点题之作,指尖大小的四五粒牛肉,在整碗面中居中分布,犹如坐帐的将军。有了它,使这碗面更加名实相符,使此前醇清的一池汤浆、玉白的大片萝卜、肥红的一汪椒油、翠绿的朵朵蒜苗、暖黄的根根面条等色香味形各异的隐者,因一位号召力超强的统帅而走到一起,并释放出了超强的能量。至此,一碗牛肉面便六合一统、天下归心。

有了以上这些馨香颜值妙体,兰州牛肉面还未及入口,已经入眼、入心,至于味道口感,将成为另一个话题。将这样一碗面条尽纳腹中,顿时身心愉悦异常,通体舒泰无比,然后从容开始一天的工作生活。有这样的福分,前世需要怎样一种修行?有这样的阅历,人生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放不下的事?

在此,兰州牛肉面不止是一碗面食,更是生命的一种状态,信仰的一种形态。因生命而鲜活灵动,因信仰而厚实绵长。

喝完最后一口汤,一抹嘴的回味中,涌出一句:我的兰州哦——

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赵建平   笔名:莒子,别号:公子剑,网名:闲云野鹤。齐鲁出生成长,荆楚求学深造,燕赵从军闯荡。携笔从戎十四载,转业河北审计厅。热爱文学,笔耕不辍,常有文章见诸报刊杂志和网络。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辑:冬   歌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执行主编:吴秀明

(0)

相关推荐

  • 一碗面、一条河、一座桥、一本书,您知道说的是哪座城市么

    在我国的西北,有这样一座城,它可以概括为"一碗面.一条河.一座桥.一本书",这座城市就是甘肃的省会兰州. "一碗面"指的是兰州牛肉面. 我们经常在外面看到的是兰 ...

  • 有多少事情,是第一次到西北才知道的

    西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遥远的,特别是青海新疆.和江南不同,西北一直以来都是给人塞外苦寒之地,就连班固也曾说过:"臣不愿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过了玉门关,就 ...

  • 兰州牛肉拉面配方分析技术

    牛肉面甘肃省兰州市的一道常见面食和传统美食, 此菜具有"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的特点,其色.香.味闻名全国.全国各地都会有"兰州正宗牛肉拉面"的标志,但 ...

  • 【诵读·心安之处散文】兰州舅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兰州舅 文|心安之处   诵读|李跃峰 妈妈有两个哥哥,大舅由于成份不好,打成历史反革命,长期沉闷寡言,对待兄弟姐妹有些严厉苛刻,大家怕他,像严父一样.二 ...

  • 当代散文‖【兰州水车,还有那几棵柳树】◆赵鸿翼

    作者简介 赵鸿翼,男,汉族,1967年9月生,籍贯:甘肃省庄浪县,甘肃政法学院毕业,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现就职于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 兰州水车,还有那几棵柳树 在兰州水车博览园,俊 ...

  • 听“兰州兰州”随笔

    脚步的远方,是每一寸未曾到达:心灵的远方,则是每一瞬牵引你幻想的渴望:岁月的远方,又是每一个你不在意的瞬间被时间驱赶而往的将来······ 哪里落下便在哪里遗忘.哪里遗忘哪里便是花的远方. 本公众号所 ...

  • 【三江散文诗刊】文/老茄子 诵/苏苏 ‖《饮于兰州》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三江文学散文诗刊 三江文学 散文诗刊第104期 陪伴您每一天 「 饮于兰州 组诗 」 文/老茄子   诵/苏苏   编/紫衣云梦 1 柳缝外的点点滴滴 将一丝丝缠绵 贴进西固城最深的南 ...

  • 散文 ‖兰州 我的摇篮

    兰州,我梦中的摇篮,离我是这么近,让我伸手可以触摸到她,抚摸到她的肌肤,闻到她的气息,感觉到黄河跳动的脉搏. 我决定去新疆的途中在那里停留几天. 航班降落在满目昏黄的中川机场,走出航站楼,大西北熟悉的 ...

  • 【大荔文学·散文·马莉】我眼中的兰州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352 我眼中的兰州 文/马莉 学校给女儿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与家长来一次"亲子阅读".一大早,女儿扯着我问:"妈,你想跟我 ...

  • 散文||兰州棋社的那些故事

    兰州棋社的那些故事 卫本兴||甘肃 来兰州上学前,既没有听过围棋,更没有见过围棋.初听围棋,还得从兰州大学知名教授钱伯初说起. 钱老先生曾是教授我们量子力学的老师,改革开放后,以他为班主任的首届兰州大 ...

  • 【甘肃兰州】散文|鸽 子|党小娟

    鸽   子 文/党小娟 久居高楼大厦,在这种空间待久了,不免突觉大脑浑噩,目光呆滞,神经疲乏,所以不免有往窗外远眺的想法.你可在夏日凉风习习.或者冬日暖阳高照之时,伫立窗前,极目远眺,看到的景象多了去 ...

  • 【甘肃兰州】散文|童年的饭桌|党小娟

    童年的饭桌 文/荞麦青青 到了冬日,天气每每飘起雪花来,临近越来越冷的冬日,想家想母亲的感觉就越发的强烈了. 记得小时候,在寒冷的冬日,一般地里的农活就都歇下了,因此,比起往日的忙碌.母亲父亲也就相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