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涿州 涿州
涿州 涿州
赵建平||河北
“涿州沙上望桑乾,鞍马春风特地寒。万里如今持汉节,却寻此路使呼韩。”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写涿州的诗。
涿州,以涿水为名。《水经注·圣水》:“涿之为名,当受涿水通称矣,故郡县氏之。”
涿州的人文历史名胜,可以概括为一桥双塔三义四杰。
涿州一桥
涿州一桥,是指永济桥,位于涿州城北,横跨于拒马河之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年,原名“拒马河桥”。
永济桥历史上为十八省通衢之必经,古御道之冲要,也是京南形胜之所在。其桥因拱跨度大,造型优美,远望恰似一条彩虹横跨两岸。被誉为“涿州八景”之一,名为“拒马长虹”。
后因河道南移,桥亦塌毁,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在旧桥南建九孔新桥。桥南砌筑石堤并下设涵洞,原有旧桥也按涵洞形制改砌,使其成为“堤形引桥”以泄夏秋洪涝。
清帝乾隆为其赐名为“永济”,并作《御制重修涿州石桥记》、《御制永济桥诗并序》。
文献记载,永济桥并南北堤形引桥长二百余丈。经对该桥引桥探查和试掘,永济桥主桥并南北引桥总长约六百二十七米。我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题词“中国第一长石拱桥”
此外,乾隆帝南巡时,亲笔为桥题联“十八省通衢冠盖如云斗大一州供亿苦;两千年旧郡河梁落日停车片刻感怀多”,以示其重要地位。
永济桥北端路西侧,原有碑亭一座,内立石碑一幢,上刻乾隆帝御书满汉碑文。南引桥端石碑为李鸿章书“永济桥”之亲笔。北引桥有八柱大亭一座,俗称“九间厅”。桥南端有牌楼一座,桥两端牌楼匾额、对联皆为乾隆皇帝亲笔。
文物专家认为,该桥规模宏大,建造科学,结构特殊,风格独特。桥下分水尖安装破冰凌用的铸铁,具有显著的北方特点,主桥、南北引桥和两端原有建筑及清乾隆帝御制碑,则显出该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历史作用。
涿州双塔
涿州双塔,是涿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涿州市老城内东北隅。
两塔均为舍利塔,南北对峙,南塔称“智度寺塔”,北塔称“云居寺塔”。
双塔皆因寺而得名,但寺院不知毁于何时,各仅存佛塔一座,合称“涿州双塔”。
双塔均为八角形砖仿木构楼阁式舍利塔,彼此相距三百米。南塔五级,始建于辽太平年间。北塔六级,始建于辽大安年间。双塔时代特征明显,颇具辽代建筑风格,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在辽代,涿州是辽国的南部边陲,隔白沟河与北宋对峙。契丹族崇尚佛教,辽代是一个大兴建塔的时期。
涿州所属的幽云地区,是辽国境内的汉族聚居区,这一地区与北宋文化生活交流频繁,佛塔的形制自然也和辽国传统地区不同。
建造双塔的时期,也是定州建造开元寺塔的时期,可以说当时宋国的北部重镇是定州,而契丹国的南部重镇就是涿州。
定州建了一座十一层舍利塔,涿州建了两座加起来也是十一层的舍利塔,两相对峙。定州的开元寺塔因能登塔瞭望又称为“料敌塔”,而涿州的双塔也能登塔瞭望,有料敌功能。
据史料记载,双塔在辽、金、明、清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民国晋奉大战时,南塔遭炮击造成东侧墙体部分残缺。唐山大地震时,塔顶坍塌,塔体开裂,又经多年雨水冲刷破损加剧;北塔也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
军阀混战发生涿州之战,晋军傅作义与占据涿州的奉军王之佑部激战两天一夜,夺取涿州城。
随后,奉军首领张学良亲帅大军将涿州城团团围住,炮击古城。当奉军侦查到傅作义在南塔指挥作战时,即用加农炮轰击南塔。一发炮弹击毁南塔塔顶东南角,一发炮弹击中南塔后未响,还有一发在加农炮膛内爆炸。奉军以为双塔有佛祖护佑,便停止了炮击。
傅作义顽守涿州城三个月,终因弹尽粮绝,不得不降。当时涿州城内繁华街市化为瓦砾和焦土,死伤军民一千六百多人。
傅作义以不满万人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牵制奉军五万余人长达三个月之久,对晋军染指京津,加速“安国军政府”垮台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奉军以重兵围困涿州,动用当时最现代化的重炮、飞机、坦克,空中、地面、地下立体配合,甚至悍然使用毒气,使“涿州之战”成为民初军阀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也是近代战争史上城市攻防战役中突出的一例。涿州之战使得傅作义“一战成名而天下知”。
据说,晴朗的天日,在双塔顶部总能看到几缕青烟,是为“双塔晴烟”,乃“涿州八景”之一。
有诗为证“丰碑犹自纪金辽,双塔凌增逼九宵,佛火不明铃语寂,晴烟几缕逐风飘。”
“双塔晴烟”的另一说法是,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远望双塔正象几缕青烟在蔚蓝的天幕上袅袅升起。
关于双塔的修造,涿州民间流传着美丽的传说:大辽萧天佐和萧天佑为两条恶龙转世,死在涿州城东北,两座坟变成了俩海眼,黑水淹没了七村八寨。
天上的神女--姑嫂二仙要修两座宝塔把海眼镇住。小姑修北塔,嫂子修南塔。天才四更,修了五层,这时嫂子的小孩哭了,嫂子只好给孩子喂奶,鸡叫时小姑修完了六层,末了把针锥安在塔尖上。而嫂子呢,一听鸡叫慌了神,抄起盖锅的锅盖扣在了塔尖上。
因此,北塔高一层,塔尖是个针锥,南塔少一层,塔顶是圆的。双塔因此也被称作“姑嫂塔”。
还有一则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到涿州,老远就瞧见了双塔,而城外是一片金黄的油菜地。
乾隆给刘墉出对子:“郊外黄花似金钉钉地”,刘墉则对下联:“城内双塔如玉锥锥天”。
双塔地处进京的咽喉要道,宏伟壮丽,造型优美,风姿绰约,历来引发文人雅士的才思诗情。
宋朝范成大出使辽国途经涿州有句:“枕上惊回丹阙梦,屋头白塔满铃风。”
明代魏允中《九日陪王郡判登涿州智度寺塔》有句:“悲风涿鹿散吹笳,宝刹凌空贮法华。杖履天人穿百磴,楼台畿甸俯千家。”
清人杨衔《云居寺双塔诗》赞:“金鸦开翅维摩宫,书出白塔檀云中。七盘银嬴倚碧宇,天外绰约双芙蓉。”
云居寺塔一反佛塔用奇数惯例而采用偶数,使得国内佛学界、文物界、建筑学专家一直未解其中玄机,更体现了双塔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双塔是涿州标志性的历史建筑,涿州的名胜,是北京以南的著名古迹,也是华夏的存珍,它深得涿州人的眷恋,也受到世人的瞩目。
双塔积淀了涿州近千年的文明,展示了自身悠久的文化传承和绚丽多姿的人文风貌。
涿州三义
三国演义里的张飞是涿州人,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就发生在涿州。涿州有三义宫,电视剧《三国演义》也是在涿州影视城拍摄的。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
这便是《三国演义》开篇的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在文中结尾描述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这段故事不是演义的,陈寿的《三国志》也有记载。《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
《关羽传》有“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张飞传》记载:“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关羽传》中还用了“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这样的句子,《诗经·常棣》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陈寿用“御其务”行文,借此暗示刘关张三人像亲兄弟一样团结对外。按陈寿本良史,所撰《三国志》有“信史”之誉,记载史实大抵可信。
《关羽传》载关羽栖身曹营时,曹操让张辽去试探关羽到底有无心意留在曹营,关羽十分感叹地告诉张辽“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史料种种零散记载成为了桃园结义的源头,一切关于刘关张兄弟结义的故事,即由此而衍生开来倒是确凿无疑的。
涿州既然是结义之地,“忠义诚信”便成为涿州精神的首义。
后人为纪念刘备、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而修建三义宫。三义宫始建于隋代,唐辽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三义宫其建筑形式采用了中国古代建筑对称式的特点,整座庙宇由三进院落组成,以主体建筑为中轴线,由外向里依次为山门、马神殿、关羽殿、张飞殿、正殿、少三义殿、退宫殿、五侯殿等八部分组成。整座庙宇金碧辉煌,气势雄伟,金代被列为涿州八景之一,名曰“楼桑春社”。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汉昭烈帝刘备诞辰之日,届时各方百姓云集于此,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有诗赞曰:“父老相携载酒游,果然春社胜于秋,汉家宫殿皆禾黍,赢得荒村尚姓刘。”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千百年来,后人拜谒者络绎不绝,其“义”文化源远流长,堪称三国文化之始地。
涿州四杰
涿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底蕴深厚。古往今来,这里名流辈出,灿若繁星。
北魏时地理学家郦道元是范阳涿州人。
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郦道元前半生,北魏正是鼎盛时期。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
在孝文帝死后,北魏国内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后六镇叛乱,四方叛乱揭竿而起。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长空孤雁鸣,秦山鸟悲歌,在流星闪过之时,一代英豪就此陨落。
郦道元作为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就是《水经注》四十卷。毛主席曾赞叹《水经注》作者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我写系列地域散文,或多或少也是受郦道元影响,在此,向他老人家致敬缅怀。
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诗人卢照邻也是涿州人。
他出身范阳卢氏,博学能文。起家邓王(李元裕)府典签,迁益州新都县尉,因病辞官。爱好诗歌文学,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为“初唐四杰”。
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
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
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因此不得不退职。
孙思邈曾悉心为卢照邻调治风疾。但终因疾病的痛苦,卢决定投颍水自杀。由于卢照邻投江自尽的同一年,他的师父孙思邈逝世,于是也有人认为,卢照邻是为了追随他的师傅而去的。
唐代诗人大贾岛业是涿州人,字阆仙,自号碣石山人,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
据说在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贾岛是个半俗半僧半仙的诗人,他文场失意后,便去当和尚,法号无本。无本者,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谓也。他要一辈子念佛了。但后来与韩愈相识,执弟子之礼。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中了进士。
贾岛因带着一肚皮牢骚出家,所以虽身在释门,却未能忘却尘世的烦恼。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发狂吟如哭,愁来坐似禅。”俗味很浓,僧味也不淡。无论是为僧,还是还俗,都富有挑战性。他正是在这双重性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贾岛一生,为诗艺洒尽心血。“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锤炼出许多精品。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的确高明。
韩愈赠诗云:“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故生贾岛著人间。”
贾岛与孟郊齐名,影响深远。但他的一生,贫困潦倒,官微职小,禄不养身。死之日,家无一钱,只有一头病驴和一张古琴,教人为之一叹!他是否感到此生值得,含笑而去,或是后悔还俗,不如诵经?这就不得而知了。
东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家、将领卢植,也是涿州人。按照历史时间应该放在最前,放在最后应该更有意义。
卢植性格刚毅,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他的学生白马将军公孙瓒和蜀汉昭烈帝刘备,也都是一时豪杰。
他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
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后被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又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上谷军都山,后被袁绍请为军师。
涿州城东拒马河畔,有一处建筑群,红墙蓝瓦,绿树掩映,肃穆幽雅。座北向阳的大门上,黄底墨字“范阳卢氏宗祠”匾额鲜明夺目。
这里不仅是卢氏家族祭祖之地,而且有广泛而久远的社会影响。韩国前总统卢泰愚所说“范阳卢氏”使“涿州名扬天下”、涿州是“世界卢氏祖先的基地”,具体所指就是这个地方。
卢氏宗祠之北有卢氏先祖卢植的墓地。不必说各地卢氏族人,自然按节令来此祭祀祖先;即使并非卢姓的人氏,也时常前来,凭吊长眠于此的这位东汉名臣。
作为范阳卢氏始祖的卢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和教育家,在历史上有极高的声誉。
“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是东汉朝廷对这位“涿郡涿人”的评价。
宋朝太宗皇帝所谓“积代簪缨自范阳,尚书光耀千年史”的诗句,是对他由衷的赞颂。
卢植以正直的品格、超群的才学和卓著的业绩,开创了卢氏家族“代代出名士”的基业,赢得了生前的名望和死后的不朽,配享于孔庙,名列中华民族古圣贤之中。
范阳卢氏是一个人才辈出、声名远播的宗族。仅从三国到唐代,正史记载的卢姓族人就达到八百余位。其中有宰相、尚书、刺史、太守、郡守等百余人。海外卢氏宗亲中,有韩国的两位总统卢泰愚、卢武铉。
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老外”,人们来到范阳卢氏宗祠,来到卢植墓前,常常陷入沉思,常常流连忘返。
或许是因为,对这里蕴涵的东方文化精神、对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的民族基质,需要细细品味。
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赵建平 笔名:莒子,别号:公子剑,网名:闲云野鹤。齐鲁出生成长,荆楚求学深造,燕赵从军闯荡。携笔从戎十四载,转业河北审计厅。热爱文学,笔耕不辍,常有文章见诸报刊杂志和网络。著有散文集《我和我的祖国》。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主编:孔秋莉 梁会娟 孙 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