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无奈回乡务农

无奈回乡务农

有人说人生无奈,但也有人认为人定胜天,人可以改变一切。的确,唯有充实的人生,才能弥补一些遗憾不足,让自己快乐多一点,烦恼少一些。当然,时间是积极的,它可以原谅不可原谅的人,忘记了曾经过不去的事。

我也遇到很多无奈,但让我刻骨铭心的,是那年的回乡务农。1972年我初中毕业,以我在初中期间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的表现,本可以相对比较容易继续上高中,但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踏进高中的大门。那个年代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我上了七年学就结束了学业。

那年我只有15周岁,按劳动法规定应属“童工”吧!可农民是不受约束的,因为我是农村的一份子,回乡务农天经地义,理所应当。虽然我的愿望是想继续求学,为未来跳出农门打下基础,可事与愿违,现实给我告诉了结果,必须回乡务农,为此,老师、同学、父母都非常惋惜。

不能继续上学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实际困难所迫,当时属大集体制度,靠劳动工分分配口粮和分红。我家兄弟姊妹多,劳动力少,家中我是长子,必须为父母分忧担责。所以在继续上学与回乡务农之间,毫不犹豫选择了回乡务农。

务农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也不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在读书时,常常利用寒暑假期间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干些力所能及的活。现在,既然选择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那就踏踏实实的在农田地里精耕细作,亦如刻苦学习一样,也意味着不能像以前那样干打杂捞毛的活,必须肩负起一份责任,一份重担。第一天出工,生产队长就把我分配到了农建队里,参加平田整地。这活是个力气活,洋镐、铁锹、架子车是主要劳动工具,上半天还能和那些壮劳力拼住干活,不分上下,下半天就疲乏不堪,浑身疼痛,一点力气都使不出来,全身好像散了架一样。

收工回家后晚饭都没力气吃,就和衣睡下,第二天到出工时间了,还不想起床。当然不去是不行的,不出工必须要请假,而且请假必须得有充足的理由,不能说我吃不消了要请假,所以必须拖着疲惫的身子,继续参加劳动。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种田不易、农民不易,真正理解了古人“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就这样日复一日,早出晚归,坚持了一个星期。一位好心的副队长看我身体和体力不支,便找我“谈心”,而且开门见山的说:虽然参加平田整地挣的工分高,但看你岁数小,干重体力活还不适应,需要慢慢锻炼,给你调个其它活。因为我经过一个星期的“磨炼”确实感觉干不下来,不得不认输,也没问去干啥活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副队长听到我同意,又接着说:给一位单身老人当下手放牲口,当然你一个年轻人去放牲口,让人看不起、感觉地位低,而且工分也不高。我听到后后悔答应换活,但也没拒绝,答应回去跟家里商量后再答复。那天晚上我彻夜未眠,前思后想了一夜,在父母亲的劝说下,才答应换活,我又一次在无奈的情况下接受了放牧的活。

当时我们生产队人口多,耕地多,饲养的大牲畜也多。大牲畜分为三个圈,能耕地套车的骡马圈、母马幼年骡马圈及牛圈。我被安排在饲养母马幼年骡马圈工作,主要任务是搭哨子(当帮手的意思),师傅是一个年过半百的单身汉,终身未娶,长期饲养大牲畜,对饲养大牲畜有丰富的经验,对不同季节,如何饲养都能及时管护到位。

母马幼年骡马是不参加劳役的大牲畜,为了节省饲料,除冬季圈养外其它时间都采取野外放养。从此我就从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背毡扇、头顶草帽,风餐露宿的野外工作。我的师傅因为是单身汉,他的野炊技术是一流的,我们的中晚两餐基本上都是在野外就餐,那时物资缺乏,我们的食材主要以小麦面粉为主,主食以面片为主,到有水源的地方,三石一顶锅,牛粪、干柴就地取材当燃料。刚开始对“净肚子面片子”(当地人对不调任何作料饭的叫法)吃不惯,但饥不择食,以填饱肚子为原则,而且我也没有权利挑剔饭的好坏,因为我不能“主厨”,只能干些拾柴、生火打下手的活。后来才慢慢学习做饭,直到能独立下“厨”了。经过一段时间,逐步习惯了这种生活,每天面对着蓝天白云,大山绿草,吸着新鲜空气,唱唱山歌,感到悠哉、乐哉。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时间,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身体强壮了不少,体重也增加了,我的心也不安分了。不能老跟大山、草地,和无言的“伙伴”打交道。既然当农民就得学习干农活的手艺,找队长再次请求调换工作,队里同意了我的请求,把我也加入壮劳力之列,从此我就干起来犁地、播种、打碾等农活。通过一段时间实践锻炼,基本成了一名合格的农民。

虽然我只在农村劳动了两年多时间,却真正体会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处,才下决心不甘蹉跎岁月,一定寻找机会跳出农门,最终皇天不负苦心人,换了一种身份。但至今对过去的那段日子,难以忘怀,它将作为我一生中的一笔财富,细细品味,慢慢回忆,成为我生活中努力向前不竭动力的源泉。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张志荣,1957年出生,1976年12月服役青海某部,1991年7月转业回原籍,长期从事政工、党务工作。退休赋闲,喜爱笔耕,以码字为快乐,偏爱散文,近百篇散文见与《中国工商报》《青海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副刊)》《工商时讯(甘肃)》及《冬歌文苑》《世界经典文学荟萃》《青藏线老兵之家》等网络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孙   丝

(0)

相关推荐

  • 西北作家 || 单振国:赶 牲 灵

        题字:周明,<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编审. [散文]赶  牲  灵 单振国 出山的太阳像少女羞涩的绯红,看一眼就让人心跳. 摆柳 ...

  • 四月插秧忙(散文)

       四月插秧忙(散文) 飞翔 端着一碗白米饭,无不让人想起昔日插秧的情景. 每年的四月中旬,就是抢插早稻秧的时节.读书阶段,下午不上学,我往往参加队里劳动.小孩子插秧腰不疼,动作快,大人们鼓励我们劳 ...

  • 金江:望闻问切——中兽医 | 就读这篇

    望闻问切--中兽医 金江 最近同学聚会,久别重逢,不但备感亲切,而且想起了同学.同吃.同住的那美好时刻,也想起了刚参加工作时"望闻问切"给牲畜当大夫的那令人难忘的一幕幕-- 上世纪 ...

  • 老家的麦子熟了

    "芒种三天见麦茬儿",说的是一过芒种,就到了每年的麦收季节.虽说已经离开老家多年,但还是会经常想起小时候麦收的场景. 01 割麦 自己第一次割麦子,还是在生产队的时候.那时村里还没 ...

  • 【山东】李新民丨散文/感受生命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李新民:教师,现任教于金乡县中心小学,系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金乡县作家协会理事,作品在多家报刊及网络公证号平台发表,诗作入选<星星诗人档案> ...

  • 穷的岁月(散文)

    穷的岁月(散文) 美文墨夜 50年前的岁月,只有55岁以上的人才记忆犹新.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很低.那是文革前的日子,"四不清"运动刚结束.我们小队有163口人,耕 ...

  • 当代散文‖【评工分】◆林殿正

    作者简介 林殿正,男,山东省栖霞市人(现长住北京).长期从事企业文秘工作,退休后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先后有数十篇(首)小文散见于多家纸刊或平台.系栖霞市作家协会会员和散文学会会员,乃一介痴心不改的文学梦 ...

  • 散文|挣长期工分的人们

    全文共 2082字         阅读全文需6分钟 几十年前的生产队时,人们挣工分分两种情形,一是出一天工记一天工分,另是一年到头干一样活计,挣长期工分的. 挣长期工分的人分两层,一层在大队,一层在 ...

  • 过去农民养孩子(散文)

    过去农民养孩子(散文) 飞翔 富裕的今天,夫妻劳动,抚养不起两个孩子.为何大集体时期,夫妻务农能养活六七个孩子呢? 听听我的妻子讲她的成长故事.妻子与我是一年出生的,不同的是我是男孩子,她是一个女孩子 ...

  • 乡情散文:牛年话牛

    乡情散文:牛年话牛 文:杨晓光 牛年到了.牛年话牛,自然会想起"耕牛遍地走"的农村,想起小时候在昌黎县晒甲坨老家的往事,思绪纵横在遥远的过去,驰骋在辽阔的田野.脑海中浮现出生产队牲 ...

  • 【左邻右舍一百家】王延忠|​​​讨回那失掉的尊严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白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左邻右舍一百家>自序 这是一些遥远而又亲近的故事,它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故事就长在我的心里. 在那贫困而又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