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有一种幸福向苦而生
有一种幸福向苦而生
吴德君||湖北
英雄苦不苦?她的母亲,现年97岁的施杏花说,她也苦。
——题记
7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数度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从疫情暴发初期到疫情清零,整整58天的时间,始终坚守在疫情漩涡中心武汉,与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患难。她用瘦弱的身体、顽强的意志,和众多的医务工作者一起同新冠病毒死磕,同时间赛跑,拯救民族于危难、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成为口口相传的时代英雄。
李兰娟,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夏履镇夏履桥村。相传大禹治水路过会稽时,曾遗履于该地而得名。据《吴越春秋》载:禹伤父功不成……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
李兰娟从小在苦中长大。她的父亲患眼疾,母亲卖山货。家境贫寒的李兰娟,读书很用功,她立志要当一名医生,这与她的父亲患眼疾有很大关系。
因为家里穷,初中才读两年,她的母亲告诉她供不起她读书了,母亲的苦苦哀求,李兰娟泪如雨下。懂事的李兰娟知道,母亲每天徒步30多公里卖山货养家不易。苦难的人有贵人相助。在李兰娟决定放弃学业时,班主任伸出了援手,留下了她的行李,保留了她的学籍。她边帮母亲干活边自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杭州市第一中学”。
李兰娟高兴坏了,带着5元钱到省城读书,可是根本不够学费。那时,李兰娟遇到了人生第二位贵人,学校老师知道她的困难后不仅减免了学费,还发助学金帮她度过难关。“人越努力越幸运”,高中毕业后的她,实现了人生理想,成为乡里400多户人家的“赤脚医生”。
山村的“赤脚医生”并不好当。医疗设施简陋,根本满足不了治病的需求,李兰娟自学“针灸”,没有药就带领村民上山找草药,村民的大病小病都找她医治。李兰娟苦在脸上甜在心里。
1970年,李兰娟认识了生命中的另一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于是,中国的一个传染病学专家、一个器官移植权威,在生活中相敬如宾、在事业上分庭抗礼,书写着创奇人生。
李兰娟和郑树森结婚时,突然接到电话,郑树森父亲的身体状况不好,夫妻俩连夜往老家龙游赶,因为没有直达火车,在金华,“我们把铺盖往地上一铺,就这样在火车站度过了新婚第一夜。”回想起来,李兰娟至今记忆犹新,“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我觉得很幸福” 。
这对伉俪,在攀登医学高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为世人称赞的奇迹。
李兰娟攻克了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80%的世界性难题,她成为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郑树森则是中国第二次肝移植浪潮的推动者和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
没有一门科学前进的道路不是艰辛曲折的。但凡2003年的“非典”,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就因为对杭州密切接触病例的1000多人进行了就地隔离,她的做法一时间引来热议,人们一度认为那是“小题大做”。但李兰娟的坚持,浙江省委支持,SARS病毒止步于前,是不争的事实。
2019年岁末,一场忽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侵袭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经过实地调查,于2020年1月19日晚,在专家组闭门会上第一个发言,六个判断,力重千钧:人传人隔离病人,武汉马上要封城,收治病人腾医院,四抗二平衡阻挡,病毒溯源弄清楚,向社会公布疫情。
人生七十古来稀,白衣执甲战场兮。“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武汉)的重要原因。”年逾70岁之际,李兰娟毅然决然选择奔赴前线战场。
接下来,她亲临武汉重灾区,每天只睡2~3个小时,餐餐顿顿吃盒饭,与千千万万个“逆行者”并肩作战,不辞辛苦,忘我奉献……
央视记者董倩采访她时,问她这场疫情什么时候结束?李兰娟的回答是,重大社会问题重大决策,这容不得丝毫犹豫,用最强硬的管控举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到新发病人明显减少,没有新生病例时,这场疫情攻坚战才算真正取得胜利。
总有阳光,穿云而过;不为别的,好好活着。有一种幸福,向苦而生,这就是时代英雄——李兰娟。
插图/网络
作 者 简 介
吴德君,笔名子涵,警察,从事宣传教育工作20年,现就职于鄂州车站派出所,新闻作品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公安报及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国家和省部级媒体多有刊播, 曾获 “ 中国地市州新闻奖 一等奖”、 “ 湖北新闻奖 三等奖”、“ 湖北公安新闻奖”等,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个人嘉奖6次。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主编:孔秋莉 梁会娟 孙 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