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九旬老人的诗意人生(上)

九旬老人的诗意人生

——记抗战老兵、“中国好人”周仁甫

棉花糖||江苏

引  子

他,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80岁登上海拔1810米的黄山天都峰;93岁踏过千阶云梯栈道,登上海拔1308米的云台山茱萸峰;94岁楞是将自行车踩踏得脚下生风,自由自在地穿行在县城大街小巷和远近乡村。

他,一位读书不倦的智者。少年时,骑在牛背上也常手不释卷,《西游记》《水浒》就是一边放牛一边读完的;耄耋之年,奉读书同饮食并列,日不可缺,主读医书、政史、杂记。

他,一位笔耕不辍的写者。53年前,用钢板刻写第一本诗集《晨星》,有则记下是他一生的习惯。写下作品二百余万字,自费编印文集13本,印刷上万册赠阅他人。

他,一位令人敬仰的德者。“脱下军装还是兵”的风范从未改变。清苦的是自己,奉献的是赤诚。从教育岗位退休后,将自己无私奉献给“第二课堂”,自费进学校宣讲革命故事近百场;先后为4个单位看门管护绿花十余年;省吃俭用捐款45次金额26万多元。

他,就是年过九旬的抗战老兵,深深植根在响水这片土地上的“中国好人”周仁甫。2015年9月,中央文明办在盐城发布中国好人榜,周仁甫光荣当选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2017年,盐城市政府于盐渎公园建起12尊中国好人塑像,周仁甫老人身为其中一位。

上篇  晚霞红遍

如果一年四季是个诺言,我只能在春天把田垄上的一束小花给你,全部的心情只呈现朴素的美丽。

——摘自周庆荣散文诗《给你》

再思亭

在小城响水一条名为“交通巷”的小巷内,有一方不大的院落。它与其他邻里家不一样的地方,绿树环抱,鸟儿欢唱,平房顶上还建有一座凉亭,名为“再思亭”。这里,就是周仁甫老人生活的地方。

2018年“六一”儿童节这天,我带着任务第一次去周仁甫家中拜访。

靠近小院,只见院外墙边麦秆花大朵大朵的绽放,普通又喜气。外门两侧,红底黄字的竖幅门对子格外醒目,写着“绿树门第健常在,读书人家福气多”。

我不急不缓地叩响镂空的院门。很快,浓眉大眼的老人从屋里健步走出,大声地问“哪个啊?”我笑着应答,连忙自报家门。周老爹一边开门,一边连声说道“贵客贵客!你勾个(今天)怎么有空的?快嘎(家)来!”。

走进庭院,一阵风儿吹来,竹叶沙沙树儿送爽,顿觉心旷神怡。抬头细瞧,青中透黄的杏子,撮撮或坠或窝在树上,煞是可爱诱人。我正要感叹院子不大绿植不少,老人已兴致勃勃地介绍开了。“你不要小看呢,这院子落头(地方)不大,树的种类不少。”边指边说,“你看那是桃树,这棵高的是柿树,还有杏树、枣树、乌桕树、柳树、无花果……”,老人不由分说领我到院子东墙边,告诉我“这棵最高的树,年岁也最长,叫乌桕树。这会儿,枝叶繁茂,全是绿的。等到秋天,叶子就全红了,又是另一种样子呢。你们要想赏红叶,不用去南京栖霞山,就到我这里来吧!”“最主要满树的乌桕果,小鸟在树上吱吱喳喳的吃果子,就搞(好像)小鬏(小孩)一样子,真淘!讨人喜。”

老人的一番话,让我有些走神。一位长者于树下或坐或卧,陶醉在鸟儿的歌声中,或摇着芭蕉扇子纳凉,或读书写文,或与友论道。悠哉,悠哉!好生让人羡慕。

脑子一恍,我脱口念叨着,乌桕树,“桕”字怎么写的?怎么想不起来了呢?老人听见我念叨,没有犹豫,瞬间就把“桕”字描述了给我。

眼前的老人,思维还一如既往的敏捷。

我环视打量着这不大的院落,眼睛不自觉地望向平房顶上的凉亭。于是,老人即提议带我上去看看“再思亭”。走在窄窄的梯子上,老人脚步“咚咚”有力,还不时提醒我脚下小心,说自己走习惯了,摔不着。

老人说,这座四角凉亭是2015年建的,这年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在自家平房顶上建起“再思亭”,用来怀念在革命中牺牲的烈士,时刻提醒自个(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

坐在“再思亭”里,抬头望向亭子内顶,正面贴着一幅毛泽东画像,与之对面贴着老祖宗教训“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另还有老友贺词。我与老人拉呱,“在你侬捐赠提议下,是不是已建好7座亭子?”

老人边想边说:“是呢。这些亭子建在县二实小、周集实验学校、张集实验学校、张集华余村、韩家荡天荷源。”

“我想,光一个人再思也不行。希望能通过建亭,达到更多人来再思”。

我知道,“以绿为尊、常听鸟歌”是老人的养生之道与和谐理念;“建亭再思”则是老人对“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独特理解与纪念。

“再思亭”前说初心

“七一”前夕,我特地去了一趟周集实验学校。在校园“再思亭”前,我与该校副校长吴华章、老员工刘正权进行交流互动。周仁甫是1981年从这所学校校长岗位上退休的。退休后,老人多次回到这里,给同学们讲故事谈理想。

70多岁的刘正权大叔,一直在这所学校做后勤工作。说到昔日老校长,感慨地说:“要论艰苦朴素,论好人好事,没有人能与周老校长相比!他刚调来工作那会正是建校不久,办学条件十分简陋,这里还是白花花的一片盐碱地。为尽快改善职工生活,周校长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说绝不能坐着等靠要。周校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带领学校师生挖沟爽碱、种菜种树种麦,苦累在前,身体力行。冬去春来,学校由当初的一片白渐渐变成了遍地绿,创业创校经验也成为全县教育系统宣传学习的样板,不少学校前来参观取经。”“老校长自个生活过得十分节俭,却经常从工资里拿出钱,帮助困难的老师与学生,做人行事还是当年八路军风范”。

吴华章副校长与我年龄相仿,快人快语地向我们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一些事情。他说:八十年代初,周仁甫校长就在周集中学设立了“仁甫奖学金”,当时校长自己拿出1万元钱存在银行,然后通过累积生息的方法,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老校长形象地说,这1万元钱,好比一只老母鸡,只取蛋不杀鸡啊!曾经从家乡学校走出去的全国监察系统模范工作者、援藏好干部王益民、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投公司纪委书记吴炳余等优秀学子,都获过“仁甫奖学金”,得其激励受益匪浅。经周仁甫老人证实,此外,于八十年代初始,他分别给响水县运河中学、六套中学两所学校,也分别送去了1万元的“老母鸡”,作为学生奖学金之用呢!

这里,也是我的母校。八十年代初期,身在其中度过三年初中时光,浓浓的人文情怀,深有体会,至今想起仍记忆犹新。伫立再思亭前,再次感受着周仁甫老校长建亭初衷,咀嚼“不忘初心”题中之义。

吴华章兴致勃勃的介绍,打断了我一时沉浸的思绪。“那是2015年春天,老人骑着一辆旧自行车,风尘仆仆地来到学校。一放下车子,就提一个旧蛇皮(装化肥的那种)口袋,直奔校长室。打开口袋,从里面掏出一摞现金,对程加松校长说,这是一万块钱,把给学校建再思亭,要是不够,告上(诉)我,差多少,我再送来。”“看着十分俭朴的老人,我们在场人被他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一时弄得都有些怔住了”。

“程校长迅速召集我们几个副手,就如何建好再思亭进行会办商量。按照老人的想法,学校又拨出两万多元钱,亭子很快得以建成。眼前这所再思亭成了校园内一道风景,不少学生常坐在亭中看书写作业,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之一呢。”

周仁甫老人晚年行事朴实低调。问起他奉献助人之事,他会说,你们看好像是大事,可与我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们一比,算什么事呢!何况,“世界上完全为别人的人是没有的,完全为自己的也太低级。”自个做这些,也是在统筹安排得到儿女理解支持后,把余钱奉献出来的。我是老革命老党员,现在日子好了,心里不能只想着自个啊!

何谓初心不忘?老人一直在用行动,告诉世人。

从周集实验学校返回,随后去了周仁甫的老家张集华余村与韩荡村。这既是尊周仁甫老人所托,也是我定好的行程。

华余村是老人出生地,也是他参加革命前生活的地方,更是他革命萌芽之地。现今这块土地上,长眠着他的革命引路人——父亲和叔叔,长眠着他的亲密战友郑华余烈士。在郑华余烈士墓前,我好像再次看到了他们并肩杀敌的身影。

韩荡村与华余村紧挨着,是当代著名诗人周庆荣的老家。韩荡村的浅水藕种植,是响水生态农业的有效探索。七月的韩家荡,千亩荷田万朵荷花尽情绽放。在天荷源内西南方向,一座人工小岛上“好人亭”已悄然建起。我们一行抵达时,工人正在给亭子进行后期刷漆。天荷源吴副经理介绍说,这座亭子就是周仁甫老人年初提议要建的“荷花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老人捐赠提议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调整,董事长单体球策划增加资金,并起名“好人亭”。我很赞赏单总的做法,这确是不错的决策,在这儿“好人亭”比起“荷花亭”,意义更显不同。

天荷源大门东侧,座落着“老风书屋”,这座带有古色古香的青砖黛瓦建筑,是以诗人周庆荣儿时老屋原型仿制和他的笔名命名。

如果,要问周仁甫与周庆荣有什么渊源?我想,他俩除了同姓周,同生长在张集这片土地,还有一个最大的相同处:这一老一少都是心怀诗意和远方的人,有着浓浓家国情怀的人。韩家荡的天荷源内,老风书屋与好人亭安置于亭亭玉立的荷园,相守相望,芳香远溢,令人回味。

老人的宝贝

老人的家里什么最多呢?

屋外满眼葱茏,树木、花卉、还有自种的蔬菜瓜果。一个天然的小氧吧。屋内又是一番什么样的光景呢?

我环视室内,本就不算宽敞的老式平房里,放置着硬板床铺与简单的桌椅。余下的,最多的就是琳琅满目的书籍。东头屋,放满老人千余册的藏书。外屋,书籍摊开,供四邻友人来访阅览。

这个家的俭朴,还是超出我的预期,但家中书籍带来的富足感又着实让我惊叹。我在东头屋逗留,老式书橱沿东墙一字排开。橱里,既有木刻版的《唐诗三百首注疏》《千家诗》《百家姓》,也有《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中国皇帝全传》《百年春秋》《资本论》《列宁全集》《世界历史名人画传》《百年恩来》……说真话,这些书中我读过的还真不多。老人一边介绍他的藏书,我一边和他有一搭没一搭地唠着。他告诉我,最佩服的还是伟人毛泽东与周恩来。毛泽东的文章,他一直奉为经典宝书。

认识周仁甫老人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与老人断断续续有过一些接触。第一次见到这位老人,应该是2006年春天。那天早上上班,我正急着往县政府院内走,看见门卫正挡拦着一位也往院内走的老人,询问他是什么人?进去找谁?只听老人大声说,“我是周仁甫,宣传部领导找我有事的”。

可能值守门卫是新来的,不认识老人。也可能门卫看老人一身  装束,弄不清他身份,八成当作了“上访”群众,就是不想让他进院子。我停下脚步,靠近他们迅速打量一下,“只见一位身材魁梧的老汉,头戴一顶旧草帽,标准国字脸上棱角分明,长着一对大耳朵一双大眼睛,手推一辆老掉牙的横杠自行车,车龙头上挂着一个很旧的黑提包。”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那位老人,最经典的装扮。于是,我对站岗的门卫说,“让老人进来吧!我就是宣传部的,我认识他。”就这样,我俩一道上了楼。这次,也是我与老人家首次有点戏剧性的接触。

近两年,周老爹几次将文章送至我的办公室,说是“投稿”。每次都拎着或跨着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旧包,刚爬过三层楼梯的老者,神闲气定用着洪亮的声音,说着他过来的“目的”,递上手写的文稿或照片啥的。事情交待完毕,就离开,有时连凳子都不坐,说“你们工作忙,不能打扰”。

他就是这样一位快人快语、干净利落的长者。有两次,我要给他倒杯水,他直摆手说,“不渴,不要倒水”。还有一次,我给他倒了水,他喝了几口,告辞时说,“这杯水,我端着,路上喝。不然,浪费了。水,一样不能浪费哎。”

每当我将老人送至楼梯处,目送他下楼远去的背影,鼻子都不禁酸酸的。在这位长者面前,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的思绪回到了眼前。院内,正屋门外朝南的水泥墙上,写着“多读书学做人”。还有一幅水粉画,一位八路军小战士,手拿铜号向着远方吹响……号声嘹亮,时远时近。画上英俊的少年战士,或许,就是面前这位老人的青春再现。

小院内门两侧张贴“学以精微通广大,家缘清俭足平安”的竖联。这一切,就叫言为心声吧。这里,不仅是老人自己学习生活的地方,这几年也是对居民邻里免费开放的图书阅览室。在老人的影响下,退休干部姚开佐在老家张集何沟、个体老板于东亮在黄圩也先后办起免费图书室。

我们一边交谈,一边欣赏翻阅老人的这些精神宝贝。

读书不倦,笔耕不辍

厚厚的剪贴本,一本又一本。

据我对老人的了解,堆放在手边的这些资料,仅仅算是老人几十年来学习不倦的一个佐证而已。我们这代人或我们的前辈,学习中都会有剪贴资料的经历,喜读书爱学习之人拥有几本剪贴簿子不算一件稀奇的事情。而身边的这位长者令我刮目相看,他不仅一直有着剪贴的良好习惯,还不断地将学习成果进行再度转化。

周仁甫老人不管到哪里,随身的提包里都会放着纸和笔,随时记下所见所闻。94岁高龄的老人家,至今仍保持着“有则记下”的写日记习惯。几十年来,他的篇篇文字由手写本变成刻印、墨印、铅印册书,是一本本与他人分享的可贵“文化成品”。

《晨星》集编于1965年,署笔名“复波”。53年前,周仁甫将所写诗歌与部分友人唱和的诗,通过钢板刻字墨印成册。今阅读之,仍一样感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题中之义。这是老人第一本文集,保存完好,格外具有纪念意义。

《萱草》诗集,编印于1988年中和节。据作者自序中言,“是给过去部分战斗中遇难烈士以志永念,是便于与诗歌爱好者互相间交流……”。此集给我印象深刻,周仁甫用诗歌深情缅怀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用诗歌生动再现了一名老兵在抗战岁月里行军、生产、战斗等真实场景。细细读之,令人动容。

1996年2月,署笔名弼民编印《灯下杂录》集。其友在序中道,“周仁甫先生敏而好学、读书不倦、尤爱诗、多有著述。欣读《灯下杂录》,从中足见先生读书之多阅历之广、格物之细、研理之深。”翻开这本时隔二十多年的油墨印书,不免感慨。《青萍》《行云》《临篁轩随笔》《华余村诗选》《窗前琐记》《窗前续记》《老兵游记》等文集,不再一一赘述。

在战友梅万程牺牲70周年的日子,老人深情写就《且看寒梅未落花》,该文先后刊登在《响水日报》《云梯关》,入选《最美响水散文》集。它似一股流淌的温泉,悄然滋润着世人的心田,唤醒一份浓烈的情感。

随意随兴的交谈中,周仁甫指着一摞书稿说,“临篁轩广记”是书稿的名字,把它印出来,算送给自个95岁的纪念。欣喜的是,就在前几天,我已收到老人送来印好的册书10本,且让我代赠给好友。

读书不倦,笔耕不辍。光说说,是容易的。九十余载,老人真正做到了不倦与不辍。

周仁甫老人在日记中写道,“读书写字属于脑力劳动,可以抗衰老,不易中风。我国大文人周有光、杨绛常年读书写字,年过百岁。我亦步亦趋在学,这些年来自编自印十多版本小书近万册送人和自我收藏。学习就是要用,不用等于没学。而我经过亲身实践体会后,很受用的知识就想将它分享给大家。”

这,就是这位智慧老人的真知灼见。

老人娓娓道来,此刻,夕阳西斜,火红的霞光漫于天际,葱茏的树木仿佛镀上了一层玫瑰色,大地豁然开朗。我的耳畔响起了杨洪基深情浑厚的歌唱“最美莫过夕阳红……”

阅读之星

记得那一天,是第22个世界读书日。风和日丽,春光甚好。我与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陈海蓝,信步来到全民阅读宣传日活动现场。在县图书馆楼前,周仁甫老人身上斜挎着印有“中国好人”字样的彩带,现场签名赠阅《老兵游记》一书。老人对着县报记者采访的镜头,不无风趣地说:你看我这个老头子,都当了露天读书大使、义务宣传员呢,希望能有更多人跟我一样,多读书、读好书,做好事、当好人。

阅读滋养心灵,知识改变命运。周仁甫一生都扛起这面旗帜,一边身体力行,一边如痴如醉地“摇旗呐喊”。

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用在周仁甫老人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退休前的周仁甫,坚持每月买一本书,供茶余饭后随时捧读。晚年的周仁甫,更加只争朝夕,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每次外出旅行必背回中意之书。自创的买书歌,道出了他的心声:抽烟饮酒两俱空,买书买画是真功。自己看罢儿孙看,代代相传无始终。以书馈友为上品,案头翻阅趣更浓。事业身心皆有益,书城坐拥把关攻。一朝探得其中妙,涣然冰释乐无穷。好事坏事书中载,法善戒恶记在胸。多读好书做好事,于身于国均增荣。

周仁甫老人家中藏书逾千册,分祖传、友赠、自购。老人说,跟着共产党勤恳工作四十多年,做人做事能在正确轨道上行驶,皆得益于“书中红绿灯指引啊”!尤其是退休后,时间充裕,老人把读书规划为第一位,与饮食平列,日不能缺。老人一生爱书,读书不倦在小城是出了名的。早在2003年,盐城市湖海艺文社举办的诗词创作成果评选中,《青萍》《萱草》《行云》文集皆参加“盐城市诗词创作成果展”。

这么大年纪仍然每天坚持读书,让不少人费解。有一天,周老爹坐在院中树下看书,来客访问坦然曰:您这么大年纪,行将朽木之人,还苦苦学习其目的是啥?老人答曰:我读医书保健康,读政史保方向,读杂记提兴趣。我还读过《人活150岁不是梦》,前面路长着呢!来访者听后只说“老痴子一派胡言”,便扬长而去。很显然,他们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

对读书这事的理解,周仁甫老人最形象的一句“书是我的恩人”。老人的感悟:书不但是我的故乡,也将是我最后归宿。当夜半深更时,风雨弥门日扪心反思,我能活到九十多岁,并健康地活着,仍能骑自行车在城乡远近冲(跑),外出旅游爬山一级一级到顶峰。还能荣获“中国好人”称号,除了感谢党的领导与群众支持,很大程度上是书本知识帮的大忙。书本告诉我“学好避坏,应行则行,应止则止”之道理。

据熟悉他的乡邻老伙伴葛自明、姚开左两位老干部介绍,周仁甫少读诗书,爱书成瘾。除了在私塾学习外,连放牛割草时也常常书不离身。家里的书读完,就设法向邻人借。在小尖林舍(今张集华余村)一带,只要问起周仁甫年少的事情,那些邻家的后辈人,仍会感叹长辈嘴里说道的那个骑在老牛背上、捧着书看得入神的周家男孩,啧啧称奇,人那,真是从小看八十呢,一辈子都欢书。

说起年少放牛读书往事,我问老人怎么不怕从牛背上摔下来?周仁甫老人哈哈笑,“你是个女娃,昧(没)放过牛吧!那牛背那么宽,我看书,牛吃草,互不影响,两不耽搁。通常过一两个钟头,它吃饱了,我就骑着它回家了。”《水浒》《西游记》两书,真是在牛背上读完的呢。

说话档口,老人已从柜子里捧出一堆红本本,放到我的面前。一本本地翻开,说着证书的由来。《八五老者欢庆祖国六十华诞》在全市老干部“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比赛中获优秀奖;《运动随想曲》在第二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盐渎风”盐城市第三届全民读书月活动中,被评为“阅读之星”;“夕阳生金辉、厚德耀盐城、增添正能量”主题活动中,被评为“正能量之星”……

于周仁甫老人,这些荣誉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徐莲华,笔名棉花糖,小小烛、年华,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盐城市作协会员,响水县文联副主席、县作协副主席。业余时间喜欢读书,偶有灵感也码码字。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主       编:冬   歌

执行主编:蔡泗明

责任编辑:吴秀明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5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0)

相关推荐

  • 张明宇丨三次拜访吕先生

    算起来,和吕先生迄今只见过三次,但每次都记忆犹新. 吕先生是我所任职学校的老校长.只是我来了,他却退休了,空留下或深或浅的传说. 某日,我在博客上浏览文章,读到一篇有关学校往事的,很感人.这是何人,怎 ...

  • 「作家工坊·小说」胡洪宾|初心

    作家新 干线 初心 凤凰一中的门卫马师傅这天刚分发完报纸,便看见大门外一人推着个车子,带着一捆书走了进来.马师傅忙问:"你找谁?" "找胡校长啊!" 来人大约六 ...

  • 读书笔记:常问初心,勿忘坚守——读《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点滴感悟

    又到了每年的七月,又到了一年一度招教报名考试的时节.每至此时,我便总想起七年前那个在炎炎烈日下排队等待报名和资格审查的日子.每当走到位于桐柏路的教体局,看到那些排着长队在等待,怀揣着梦想,紧握着报名证 ...

  • 感染的力量

    感染的力量 --第5周给校长的回信 尊敬的周校长: 展信佳! 今天,我看到您给我们的信<当喜讯传来>,看到这么多的好消息,不知道为什么满满的都是感动.因为周校长默默的为我们付出,不断的鼓励 ...

  • 换了十三个老师,清朝进士比高考难多了!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其实不全对.名师教的学生,水平也有高有低,良莠不齐.当然,如果都好学生都集到一起,让名师去教,肯定都会有好成绩,不过,这就涉嫌欺骗了. 不如另一句话说得够意思,师傅领进门,修行 ...

  • “时间银行”储温暖

    "婆婆,是我,开门!"进门后,余灵给独居的汪婆婆倒了一杯热水,然后开始叠被子. 随后,余灵和汪婆婆拉起了家常,两人聊得很投缘,笑声不断.到了中午,余灵开始做饭,一会儿工夫,一盘肉丝 ...

  • 昨日记||极端的乐(bei)观主义者

    笔记时间:2019年5月24日 笔记地点:通城县城 作者微信:Yxdniaoer 欢迎点击阅读作者往年今日 1.前年今日:昨日记||你今夜要我来给你送火机吗 2.去年今日:好鸟乱鸣||里港检查记:酒别 ...

  • 二中(一)

    二中是我的母校,全称为户县第二高级中学(现名鄠邑区第二高级中学,由于情感因素,文中全用"户县二中").我在那里度过了苦乐参半的三年高中生活. 人生,青春时代留下的痕迹,在记忆里是最 ...

  • 『善行博野』不忘初心 捐书助学

    不忘初心  捐书助学 2018年5月10日,博野退休教师王树淼为北两合学校捐赠图书300余册. 王树淼是程委镇王庄村人,今年79岁高龄.由于腿脚行动不便,王树淼老师托付大女儿王素娟用电动三轮车将捐赠图 ...

  • 宁可三月无校长,不可一日无周岗

    在红旗中学新城分校创建伊始,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让校长都吃惊的事情:三百多名学生自发地聚集到学校门口,迎候一位老校工的归来-- 一则被"热捧"的帖子 2008年9月的一天,在红旗中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