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屏幕改变命运”有缺陷,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昨天,中青报发表了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讲述了我国贫困地区248所高中全天候跟随“名校”成都七中平行直播,学生们通过直播屏幕一起上课、作业、考试,结果有88人考上了清华北大,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

而在网课学习的过程中,那些贫困地区的学子和他们学校、老师、家庭,又涌现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许多网友在读罢文章大为震动,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

许多人觉得,如果过去我们说“高考改变命运”,那么当下,网课直播让“互联网改变命运”成为可能。以至于网易CEO丁磊在朋友圈分享了这篇文章后,依然决定拿出1亿元人民币,支持更多学校落地这个模式,“让知识无阶层流动,让中国处处都是学区房”。

随着新闻传播效应的进一步发酵,越来愈多的媒体和读者,乃至于当事的师生参与讨论,进一步补齐了中青报报道未能触及的那些面向。比如,报道给人的印象,仿佛只要接通了先进地区先进中学的上课实况,原本条件落后、基础较差的学校学生就能奋起直追。而事实是,直播班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政策倾斜,地方学校在政绩考核压力下改善教学条件,特事特办,经费超常投入,师资培训上,当地教师轮训、跟岗学习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远非上上网络视频同步课,就可以达到的。

举例而言,中青报这篇贫困地区学生通过网课学习考上清华北大的稿子,通篇不提国家面向农村学生推出的“专项招生计划”。以北大的“筑梦计划”为例,每年该校有10%的新生来自这个计划,生源中县级及以下的中学名额占比近一半,享受“入选考生在高考录取时最高可获降至一本线录取的优惠政策”。

可见,贫困地区有学校考生实现清华北大“零突破”,并不能完全归功于网课直播的作用,国家政策的倾斜也是寒门子弟创造高考“奇迹”的重要背景。如果忽略了这个背景,就有可能高估了技术作用,反而让致力于教育公平化的体制探索及人事、资金等方面的改革失去动力。

不仅在进步的归因上过于单一,中青报的报道也被认为对网课可能带来的弊端揭示不足。两个多月前《看天下》杂志也推出过一篇讲述网课直播的报道,记者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现状及未来前景远谈不上乐观。

报道寻访的广西平果中学,直播班的35名学生是全校选出的成绩最好的学生,在其他班级都用吱吱悠悠的吊扇时,直播班已经用上了中央空调。小班教学配备全校最有资历的老师,享有宽敞的独立食堂,偶尔还有人看守,“以免在其他食堂挤着排队的学生偷跑进来”。网课模式在打破地域间不平衡的时候,又在学校和学生内部加大了分化。

更不必说,中青报报道中,县级中学靠着网课直播取得好成绩,从而争取回一部分流失到中心城市“超级中学”的生源,可谓是“扬眉吐气”。

可是在中国目前这种不断向下汲取的生源分配机制作用下,这一部分县级中学的“翻身”“复苏”,可能令更偏远、更弱势的学校在生源和师资方面学上加霜。

换言之,所谓的在线教育,确实只能打开部分人的窗户而无法达成结构性的改变,而且这种打开,很可能是以关闭更多人的窗户为代价的。

当然,我们讨论技术的局限,强调促进教育资源的结构性公平是体制改革的目标,承认家庭出身、父母受教育水平,及社会和文化资本在决定一个人将来能否成才上的决定性作用,这一切都并不是否认个人奋斗的重要性。

网校位于成都七中的导播室

网课直播的实践,依然是应试制度下的一种技术进步。它与应试教育是“器”和“道”的关系。现阶段条件下,个体和学校、老师能做的,是在“道”之改革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借助“器”的革新,追求一种“什么管用就用什么”“怎么能考出好分数”就怎么来的实用主义。

这种实用主义可能会遭人鄙夷,“学校魔鬼式管理缺乏人性化”“备考导致的睡眠不足影响青少年健康”,我们承认弱势学校的管理“吃香”不够优雅,但对于一出生就身处极为不利的竞争环境中的学子而言,赢得高考依然是改变命运的不二法门。他们吃的苦、流的汗与泪,近乎一种求生本能,体现了最为坚韧的求生意志。

就好像四十年来,不知有多少打工妹打工仔怀揣理想,从偏远山乡进城打工,拼尽全身之力,吃遍所有苦头活下来,他们的个人奋斗构成了这个国家发展最基本的原动力;这种求生的欲望、改变的行动,正是构成中国社会今日之进步的最深沉的来源。如果苛责于个体,我们就可能失去了最基本的同情心与共情的能力。

青海一所学校正在上直播课

说网课有缺陷,它只让贫困地区的一部分孩子先强起来,造成了新的不公平,这么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把所有成功都归结于网课直播,这不客观,但无可否认,网课直播的引入和普及触发了变革的“启动键”,学生、老师、家长的心态的变化,基层教育决策、财政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端倪,乃至整个社会人心,都被教室里的一张直播大屏幕撬动起来。

面对技术的进步,试点的局部成功,指责它存在弱点是容易的,难的是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在推进结构性问题改善的同时,把报道牵动起的人心、调动起的社会资源利用好,让网课直播惠及更弱势的学校和学生。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丁磊这样的名人的加入,接下来有可能会催生一轮教育技术的大投资与大跃进。越来越多的基层政府和教育部门,在舆论唱好及政绩驱动下,可能会出台政策指引并辅以配套资金,让更多学校具备直通名校名师课堂的条件。

四川汶川中学正和成都七中同步备课

可凭心而论,国家这些年的教育财政开支一直在增长,学校硬件方面的提升有目共睹。可是,学生实际上能利用的有多少?多少设备更新换代是形式主义、面子工程?我想大家心里有数。

以广东某市为例,每年各校校长最头疼的事之一是怎么把钱花出去。由于网络直播项目开展较早(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中青报报道的禄劝一中,最早做直播班是12年前),很多学校多媒体设备早就齐全了,可是财政还在拨款。如果校长不把钱花完,就是失职,述职时得做检讨。

因此各家教育设备厂家、硬件商想方设法搞出越来越高级的装备,因为他们知道学校不差钱,校长最担心的是钱花不出去。现在“屏幕改变命运”报道出街,接下来一定是社会各界踊跃献爱心,巨商大笔捐款投资。

未来这些钱,能否发挥最大效益,是不是用在刀刃上,把都让人捏一把汗。尤其根据以往经验,越是边远地区,基层治理也越薄弱,如何在搭建网校、硬件升级过程中杜绝形式主义,防止腐败滋生,也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课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