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与思维升级——读《学会成长:爆发式成长的25个思维模型》
最早了解思维模型的概念是阅读《认知颠覆》一书,里面提供了三种思维模型:矩阵思维、类比思维、剖面思维,非常有助于梳理方向和分析多层次问题。
后续阅读的《思维模型》一书,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思维模型的应用维度(决策、看清问题、问题解决),也掌握了一些普世的智慧法则(墨菲定律、奥卡姆剃刀)。我尝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引入这些理论,的确产生了一些惊人的变化。原本臃肿的生活变得豁然开朗起来,密密麻麻的待办事件消失了,我开始能够专注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规划更具创造性的发展可能。这些感受也加深了我对思维模型以及相关概念的探索。
《学会成长:爆发式成长的25个思维模型》一书中的思维模型与《思维模型》相比,基本原理是接近的,但又各有特点。
《思维模型》 文章布局落脚在决策上面:快速而全面地做出决策——看清问题(帮助决策)——解决问题(决策后的行动)。
《学会成长》 文章布局落脚在成长上面:将人生的成长比喻为解题过程,解题之前先选题——解锁人生更优解——透过现象看本质。
可以看出两本书都在讲选择与行动的问题。这里可以借鉴加来道雄在《心灵未来》中构建的意识模型来分析,人的最高级意识(三级意识)是模拟未来(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第一次创造”,也是相同的概念)。所有思维层面的问题,其实应该都算是是行动前的模拟,而这个模拟非常重要,因为它往往决定了结果的质量。
除了上述共性外,两本书也有各自的特点。
《思维模型》:后两章的标题是:“反向思维模型”和“经典思维模型”,给出了思维反转和一些原理性思维,可以看出本书的立意是思维层面的升级与活化。
《学会成长》:后两章的标题是:“看见和相信共进”和“个人发展靠经营”。立意落脚点是个人成长和终身学习。前者给出了个人成长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因,后者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在阅读中,成长与思维方式提升的结合,读起来的确更具针对性,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长阶段和发展方向。作者的背景偏向于自媒体和知识付费领域,很多案例以此展开。由于背景不同,很多案例无法带入思考,一些行动建议也持怀疑态度,但瑕不掩瑜。
在这里仍旧简单梳理书籍的基础脉络,摘抄一些个人比较有感触的案例和中心结论,供日后学习研究参考。
人生是一场解题之旅,读书、恋爱、工作、结婚、买房……你解开一道道难题,会使人生越来越好。
本文将人生比作解题,让我觉得颇为新颖,这个比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给出了关于人生意义的一些看法,也许解题才是目的,人生的发展目标只是结果而已。
一 解题之前选对题
关于选题这件事情,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当然难度也是最大的。我与作者有同样的感受,觉得人们在面对重大选择的时候往往颇为随意。我自己也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得过且过,不是拖延就是随缘而去。当然一方面是我内心深处并不认为那是重要的事情。不过更多的是,的确没有积攒足够的选项,甚至于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有选择权的。
现在反思发现,其实选择这件事情本身就是需要学习的,而不是简单的利益对比或单纯的寻求内心的声音。
不过,作者提出的筛选思维与我个人的观点有一些出入,我的观点仍旧是是:人要认识自己,然后才能选择。在选择中,不断理解自己,纠正选择。
尤其是关于过“高标准”的问题,书中提到的标准都是以外界为基准的(豆瓣评分等),这一点我颇不认同,判断权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些书籍、文章、理念也许对一些人来讲一文不值,但对另一些人来讲就可能是打通任督二脉的宝典,很多非常有深度和价值的书籍,也是需要一些前奏作为铺垫的,重点是找到有兴趣的起点,不断升级,没有必要一开始人云亦云,结果与自己的兴趣和思维背道而驰 。
以探索的方式前进是非常重要的理念,有一些因素会遮蔽我们的双眼,像书中3.5节的环境思维,就是一种。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那些我们以为是选项的东西,也许根本不值得去选择,我们想要的从来就没有出现在选项里,或者它曾经出现过,但是我们视而不见。
3.4复利思维、4.1节 迭代思维和4.5 投资思维都在阐释探索的重要性和有效探索的方法,在同一方向小步前进,积累复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尤其是在自我探索的初期,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清晰概念的时候。
当我们慢慢找到自己的关注点是,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驱动力,形成增强回路,参考1.5节原动力和3.3节激励思维。
除了关于筛选这一章理解有一些差异外,赛点思维、战略思维、借势思维、原动力思维都让我颇为认同,虽然在某个角度看有些功利,但当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后,的确需要这些思维辅助,高效的达成自己的梦想。
摘要:
1.1 筛选思维:随意选择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选择时关注机会成本
1.2 赛点思维:小机会随便错过,大机会死命抓住
判断节点
寻找关键结点
不要均分力量
1.3 战略思维:学会放弃,做“无情”的优先排序者
战略思维中比较核心的两点就是放弃和排序,意思分别是通过放弃找到最核心的选择,通过排序找到推进一件事的最佳顺序。
找到自己专注的事情
1.4 借势思维:框架大于勤奋,所有成长均需借势
1.5 原动力思维:你学得了别人的勤奋,学不了别人的动机
案例:2013年,陈睿还是猎豹的合伙人,跟傅盛一起创业。有一天他们在庐山开会,陈睿跟傅盛说:“我突然觉得我的成就不在于我做的产品有很多用户在用,而是有人愿意为我的产品鼓掌,即使我做的产品只有一个用户为我鼓掌,我也觉得我的努力没有白费。”陈睿说,他在成就感方面跟傅盛不一样。傅盛喜欢赢,胜利能让他非常开心,但陈睿没那么喜欢赢。想明白自己最终想要什么后,陈睿离开猎豹,去做B站了。
每个人追求的东西都不一样,有的时候虽然看起来前进的目标是接近的,但是内心的驱动力却完全不同。
二 解锁人生更优解
这一章给出了一些解题方法和原则。
2.4专注思维是2.1成本思维的延伸,关注成本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能够更有效的配着个人的资源分配,达到最优状态,走向目标。2,.2利他思维则是成本思维的一个辅助。成本这个词汇本身来源于经济学,成本本身可以说是一个绝对利己的行为。但是我们要知道凡是以成本为核心,会失去更广阔的的机会和可能,所以利他思维和成本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
2.3和2.5是一体的,多维思维和变量思维,都是换一个角度或者是增加一个角度,不要被问题困住。可以参考《思维模型》中的反向思维模式,多逆转自己的思维,活化思维。
摘要:
2.1 成本思维:一切皆有性价比,最聪明的人不只看钱
钱不是唯一的成本,时间、决策、情感、机会、信任、心情等,都是成本。
沉没成本是不是成本不重要,学会放弃才重要
2.2 利他思维:所有伤害都是相互的,所有利他都是利己的
2.3 多维思维:为啥我比你强很多,但赚得比你少很多
多维思维是一种竞争思维,人比拼的,永远是综合能力。
多维竞争是如何奏效的?竞争是多维的,你每多一维,就能甩开一片竞争者。
先“精”一维,再去拓展。
任何事情,多维看待
2.4 专注思维:只有专注,才能同时做好很多事
我希望你能通过专注练就一个本事,同时兼顾很多事。
你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你能同时做好多少事
专注成就效率,让你能同时做好很多事
2.5 变量思维:在同体量竞争中,能找到变量的人赢
在常量竞争中,能找到变量的人赢
如果只盯着常量,就永远找不到变量
三 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章的主旨可以说是看清问题的本质,不要被表象迷惑。
摘要:
3.1 真实思维:没有真实反馈,就没有增强回路
没有增强回路,就没有持续成长
什么是增强回路?下面给你讲一下伟大的公司——亚马逊的增长故事。亚马逊有一项核心业务——99美元的Prime业务,即会员服务。成为会员之后,所有商品免运费,部分商品可在当日送达,甚至有的东西可在2小时内送达;会员可以免费看平台上大量视频,免费听大量音乐,免费阅读一部分书籍和杂志,等等。一旦成为会员,用户就会消费更多;消费更多,平台就可以引入更多商品,同时将商品卖得更便宜;然后,更多的消费者就会被便宜的、品类丰富的商品吸引,购买亚马逊99美元的会员服务。2017年的数据显示,亚马逊的会员已经超过6 000万,每年单是会员费这一项收入就超过60亿美元。购买会员的人越多,大家消费的频次和额度就越高;消费的频次和额度越高,亚马逊对供应商压价就越多,商品品类也越多;亚马逊压价越多,客户获利就越多,选择也越多,购买会员服务的人就越多……这是亚马逊二十多年蒸蒸日上的重要推动力,即亚马逊的增强回路。
没有真实反馈,就没有增强回路
走出自我意识,走进真实世界
增强回路的概念我颇有感触,工作中如果能够跟同事形成这样的互相反馈增强的状态会觉得非常的有干劲。然而大多数的时候,我们都是孤军奋战,所以除了寻找目标,为自己创造回路也是非常重要。
3.2 结果思维:拿不到结果的高效,是最大的懒惰
什么是人才?人才不是有苦劳的人,而是有功劳的人。前者比较注重“我做了多少事情”,后者更着重“我拿到多少结果”。所以,人才就是能交付结果的人。
学会区分手段和目标,别把手段当目标
不以行动结束为目标,以拿到结果为终点。
3.3 激励思维:人被什么所激励,就会为什么去卖命
激励机制是查理·芒格非常推崇的思维模型,他说:“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完全明白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在改变认知和行为方面有多么重要,但其实往往不是这样的。”查理·芒格认为,该考虑发挥激励机制的威力时,千万别考虑其他。
驱动,最有力量的方式是激励
驱动自己,最有力量的方式是激励
人会被什么感动,就愿意为什么卖命。
3.4 复利思维:凡可积累,皆有复利
什么是复利?将上期的本金和利息相加,作为下一期的本金,在计算时,每一期本金的数额不同,这就是复利的基本前提。
利用复利启动增强回路
利用复利制造重复收益
凡可积累,皆有复利
3.5 环境思维:人是环境的产物,你必须持续优化环境
曾经有个课题: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各种因素中,基因因素更重要还是环境因素更重要?答案是,不一定。出身越好的孩子,基因对他的影响越大;越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环境对他的影响就越大。
为什么呢?因为经济条件好的人家的孩子有足够的条件让自己充分发挥各种天分;而对普通人家的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他有什么样的天分,而是能否遇到让他发挥天分的环境,环境允许他发挥多少,他就发挥多少。
物理环境:你的认知,会被物理空间改变
信息环境:你的输入,决定你的精神资源
圈层环境:群体智商比个体智商更重要
行为环境:群体力量比自我掌控更有效
四 看见和相信共进
本章主要阐释的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需要我们用战略的眼光看待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当做是环境的附属物。
摘要:
4.1 迭代思维:用鲁莽定律开局,用迭代思维持续行动
迭代式成长:一生很长,起点不决定终点
迭代思维:用鲁莽定律开局,你就成功了一半
质量迭代:起步不求高分,持续迭代到高分
体量迭代:起步不求规模,持续迭代成规模
4.2 动态思维:你看见的都是静态的,判断都应是动态的
什么是动态思维?动态思维的反面是静态思维。拥有静态思维的人看到的是现状和结果,拥有动态思维的人看到的是演化和路径。静态思维关乎当下,动态思维关乎未来。拥有静态思维的人看到的是不变,拥有动态思维的人看到的是变化。看见的都是静态的,判断都应是动态的
4.3 长期思维:越对未来有信心,越对当下有耐心
时间系统:因为看见,所以相信
长期思维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时间系统。
复利系统:累加周期越长,复利效应越明显
战略耐性:忘记短期稳定,追求持久繁荣
4.4 周期思维:没有人能持续跨越周期,普通人永远都有新机会
周期有两面,它告诉我们:你混得风光时,别嘚瑟别骄傲,要低调,要谦虚。在这个时代,大多数行业的周期迭代速度可能超过你的反应速度。让你风光无限的行业随时可能被颠覆,你积累的技能可能随时变得一文不值。
比竞争更可怕的是周期迭代
4.5 投资思维:别因沉迷能赚钱的当下,失去更有价值的未来
创投圈有这样一个说法:创业公司分两种,分别是赚钱的公司和值钱的公司。赚钱的公司不一定值得投资,但值钱的公司一定值得投。
敢于放弃一部分眼前的利益
愿意花钱投资自己、投资未来
舍得为投资未来浪费钱
刻意花时间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
五 个人发展靠经营
本章主要阐释一些个人成长的方法论,个体成长是自己拥有的最大资源,也是我们获得成功的重要资本,有效的经营能够为自己的成长建立增长回路,形成良性循环。
摘要:
5.1 市场思维:不是成本决定价格,而是价格决定成本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在职场中都是可以明码标价的“产品”,你赚取的收入就是“产品”卖价,所以大家关心的其实是:如何把自己这个“产品”“卖”个好价钱?有人可能会说,努力学习,自我成长,你就会越来越值钱,卖价会越来越高。这是成本决定论,也是很多人收入低的原因,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成长,不关心市场的需求。
不是成本决定价格,而是价格决定成本
不知道怎么给自己定位,那就先给自己定价
成本决定价格是因果逻辑,价格决定成本是果因逻辑
5.2 品牌思维:一个人审视自己行为的底层逻辑
既然个人品牌人人都有,既然无论你打不打造,个人品牌都会形成,那么我们何不把它塑造得更好一点?怎么塑造个人品牌?方法很简单,把个人品牌当作一种思维模型即可。你做任何事情、经营任何关系、解决任何问题,甚至在任何场合进行自我表达,都可以用个人品牌的思维审视自己:我这种做法对个人品牌而言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如果是加分项,那我就去做;如果是减分项,我就尽量不那样做。
5.3 作品思维:做任何事情,都要积累代表作
》如果没有作品,你所有标签都会不堪一击
在做任何事情时,你都要积累代表作
输入是“星辰大海”,输出要“一剑封喉”
5.4 写作思维:把个人能力封装成内容产品,实现“10倍财富增长”
你的赚钱能力,取决于你的个人商业模式
把个人能力封装成内容产品,实现“10倍财富增长”
把个人能力封装成内容产品,实现快速成长
5.5:实战思维:人生所有的美好结果,都不会自然发生
刻意学习大量理论,可能让你一年的成长顶十年
升级认知的目的是改变行动,认知永远无法替代行动
人生所有美好的结果,都不会自然发生
文章的最后一节,是理论指导书籍不可或缺的行动环节。思维的改变是认知层面的升级,但认知永远无法替代行动。只有积极实践才能将理论融入生活工作,实现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