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新零售」能扭转永旺的颓势吗?
永旺的压力
比起刚进入内陆的情况,近几年来,永旺的业绩却有些低迷。2019年,中国内陆业务收益52.55亿港元,同比减少0.8%。受到新会计准则影响,年内中国内陆业务录得亏损8060万港元。至此,中国内陆业务已经连续三年亏损,且亏损正逐年扩大。
此番利用线上app发力到家业务,或与其门店经营不如预期有关。而实际上,比起国内的许多商超企业,永旺在线上端的布局明显落后。
早在五年前,沃尔玛就在国内市场推出了手机app,并在2018年推出扫码购小程序。根据其财报显示,过去一年“沃尔玛到家”O2O业务平均月销售增长突破60%。永辉超市则在2016年推出永辉到家app,其在2019年的到家业务销售额达35.1亿元,同比增长108%。
不得不提的是,消费者研究公司iResearch Global报告显示,两年前天猫和京东的电商业务就已经占据了中国市场81.9%份额。
另一方面,随着用户拉新成本逐步增加,从线下导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永旺目前并不具备即时配送的能力,只能依赖顺丰这类的第三方平台,到店的顾客引流到线上可能不是太便利。如果无法为自身实现用户增量,打通自身会员体系也相对困难。
而且,对于零售企业来说,线上业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久的引导和积累,逐渐完成对消费者的市场教育。
或许是徒劳?
缺乏流量的商业没有竞争力。
一般而言,商业零售的本质是“人的生意”,流量就是动力和财富,流量不足的品牌没有生命力。这也是为何新零售概念一经提出,就似乎打开了新世界。一方面,线上巨头急于突破流量瓶颈,疯狂扩张版图;一方面,线下卖场,试图通过创新转型与消费者更多地接触,获得更全面的用户图像。
而转型若只是进行浅层的线上线下业态叠加,不仅没有了解新零售,对于整体转型也只是杯水车薪。跟风增加新业态向数字化突破,有人执着于商品SKU的数字化,有人执着于数字化报表,但是数字化思维的转变更为关键。
目前来说,传统百货仍拥有较大的线下客源,但其并未被充分利用。例如虽然目前大部分传统零售巨头都有自己的会员体制,也有了线上的客户端,但其主要还是通过会员卡在积分和折扣上做文章,并未与消费者真正互动。
反观有些企业,显然已经探到门路,从多渠道进行获客。无论是从官方旗舰店、淘宝微淘、微博,还是线下门店的会员卡、门店码及导购码的使用,都在一定上进行着对消费者的跟进和沉淀。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门店与消费者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进店、离店、是否消费这几步,而是从氛围营造、品牌接触、提高兴趣点到主动了解、购买,不要小看这些,其中每个环节都可以通过数字化进行分析,很考验企业的数字化认知和数字化水平。
而这些需要和流量相辅相成,只有足够大的流量才能够带来数据沉淀,形成可以被数字化分析运营的全域数据库,app只是其中的一个工具罢了。
结语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有惊喜!
▼
文章同步平台
一鸣网丨百家号丨澎湃丨人民日报
蓝鲸TMT丨界面丨天极网丨艾瑞网丨和讯
网易丨搜狐丨凤凰丨腾讯丨新浪丨大鱼号丨一点资讯
今日头条丨招行社区丨雪球丨微博丨知乎
今封面号丨趣头条丨快资讯丨等百家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