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那些奇女子(七)
31、李师师 北宋名妓
李师师,生卒不详,北宋末年东京名伎。正史不屑于提到李师师的名字,但在野史传闻中,却是津津乐道的话题。传闻李师师本姓王,四岁时亡父,因而落入娼籍李家,改名李师师。据载,她气质优雅,鬓鸦凝翠,鬟凤涵青,秋水为神玉为骨,芙蓉如面柳如眉,通晓音律书画,芳名远扬开封城。
徽宗对李师师早就有所耳闻,于是自称殿试秀才赵乙,求见李师师,终于目睹芳容,神魂颠倒,一夜枕席缱绻。从此以后,徽宗就经常来寻李师师。有权势的王公贵族只能回避三舍,但有大税监周邦彦李师师不能割舍。周邦彦号美成,钱塘人,风雅绝伦,博涉百家,词韵清蔚。他和李师师时常往来,李师师以善歌闻名,为她作曲写词的就是周邦彦。
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空幽会李师师。二人正耳鬓厮磨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一时无处藏身,只好匆忙躲到床铺底下。由于徽宗身体有恙没有留宿。徽宗走后,周邦彦填词《少年游·感旧》:“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这首词将徽宗狎妓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
后来徽宗痊愈,这日,徽宗再次来到李师师所在的矾楼,师师一时兴起,把周邦彦的那首《少年游》唱了出来。宋徽宗一听,竟全是当日在李师师房内的情事,李师师随口说词出自周邦彦谱,话一出口就知错了,那天周邦彦一定也在房内。宋徽宗不禁恼羞成怒,让蔡京以收税不足额为由,将周邦彦罢官免职押出京城。李师师冒风雪送行,并将他谱的《兰陵王》唱给宋徽宗听,几乎是泣不成声。宋徽宗也觉得太过严厉,就又把周邦彦招了回来,任命他为管音乐的大晟府乐正。而李师师也被召进宫中,册为李明妃。但金兵进逼开封,徽宗将皇位让给太子钦宗后,李师师失去靠山,被废为庶人,被驱出宫门,地位一落千丈。
在李师师的一生中,还有一个人让她的生命大放异彩,那便是当年梁山泊上的英雄好汉—浪子燕青了。梁山泊英雄燕青因被官军追捕而误入师师家。虽然是萍水相逢、不期而遇,但她对燕青却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燕青清俊儒雅,远非那些权贵老爷、纨绔子弟无法比拟。燕青与李师师的交往,理由要比赵佶的堂而皇之的多,是为了梁山泊招安,精忠报国。
李师师的下落众说纷纭,扑朔迷离,其一:当李纲主持东京保卫战时,她将全部家财捐赠出来,助宋军抗金。靖康之难中她逃出东京,到慈云观中做了女道士。
其二:金军攻破东京后,金主垂涎李师师,降臣张邦昌千方百计寻找,不惜重金悬赏,最后终于找到她。她蓬头垢面,不肯盥洗更衣去见金人,乘人不备,吞金自杀。
其三:李师师南渡后,士大夫多把她当作红颜祸水,不肯与她交往,她穷愁潦倒,嫁给商人为妾,溺死在钱塘江中。
其四:宋室南渡后,李师师辗转来到江市,流落在湖广一带,艰难无以自存,不得已重操旧业,但他经离乱,受尽折磨后的李师师已心绪萧索,容颜憔悴,仅卖唱度日。
在开封市北关外尚有李师师墓。
32、梁红玉 巾帼英雄 须眉比之竟折腰
梁红玉,生卒年不详,著名的抗金女英雄,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去世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祖父和父亲都因在平定方腊之乱中贻误战机,战败获罪被杀,梁家由此中落,梁红玉也沦落为京口营妓。但由于她精通翰墨,又生有神力,能挽强弓,每发必中,对平常少年子弟便多白眼相看,毫无娼家气息。
韩世忠是延安府绥德军(今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人,虎背熊腰,一身是胆,为人耿介,尤喜济人急难,是一个正直而勇敢的英雄人物。童贯平定方腊后,班师回朝,行到京口,召营妓侑酒。梁红玉与诸妓入侍在席上认识了韩世忠。韩世忠在众多将领大吹大擂的欢呼畅饮中,独自显得闷闷不乐,引起了梁红玉的注意;梁红玉那飒爽英姿,不落俗媚的神气也引起了韩世忠的注意,两人各通殷勤,互生怜惜,于是英雄美人成眷属。
建炎三年,金军在粘罕的带领下由彭城入泗州,直抵楚州。宋高宗仓皇往浙江一带逃跑,外忧引起内患,御营统制苗傅与威州刺史刘正彦拥众作乱,袭杀了执掌枢密的王渊,分头捕杀了宦官,强迫高宗让出帝位,内禅皇太子,由隆祐太后垂帘听政。在这次叛乱中,在秀州拥有重兵的韩世忠的儿子以及夫人梁红玉也被扣压在内。事变发生之后,宋高宗的行动已是毫无自由,宰相朱胜非与隆佑太后密商,派梁红玉出城,驰往秀州,催促韩世忠火速进兵杭州勤王,并由太后封梁红玉为安国夫人,封韩世忠为御营平寇左将军。韩世忠在了解了一切情况后,当即会同张浚、张俊,带兵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乱。宋高宗喜出望外,亲自到宫门口迎接他们夫妇,立即授韩世忠武胜军节度使,不久又拜为江浙制置使,封梁红玉为护国夫人。
绍兴六年(1136年),韩世忠被任命为武宁安化军区司令(武宁安化军节度使),驻扎楚州(今江苏淮安区)。梁红玉随韩世忠率领将士以淮水为界,旧城之外又筑新城,以抗击金兵。经过战乱的浩劫,楚州当时已遍地荆榛,军民食无粮,居无屋,梁红玉亲自用芦苇“织蒲为屋”。由于韩世忠、梁红玉与士卒同劳役,共甘苦,士卒都乐于效命。经过苦心经营,楚州恢复了生机,又成为一方重镇。韩世忠驻守楚州十多年,“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犯”。
绍兴十年(1140),南宋投降派向金国求和,解除了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的兵权。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韩世忠被召至临安封枢密使。岳飞被以“犯须有”罪名诬陷人狱,惨遭杀害。韩世忠夫妇力争不得,愤然辞官,归隐于临安西部马螣梅园。韩自号清凉居士,养花种瓜,“淡然自如”以终晚年。1151年,韩世忠与世长辞,不到两年梁红玉也抑郁而终。梁红玉去世后被朝廷赠为邠国夫人。追赠制文中感叹梁红玉和韩世忠“富贵莫终于偕老”。
33、苏小小 薄命红颜钱塘名妓
苏小小(479年~约502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齐时期著名歌伎,常坐油壁车。历代文人多有传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
苏小小家先世曾为东晋官,从江南姑苏流落到钱塘后靠祖产经营,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商人,她的父母只有她这么个女儿,十分宠爱,因她长的娇小,所以叫小小。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谢世,于是变卖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泠桥畔。她们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楼里,每日靠积蓄生活,尽情享受于山水之间。因她玲珑秀美,气韵非常,在她的车后总有许多风流倜傥的少年跟随,并在她的小楼里以诗会友,门前总是车来车往,苏小小成了钱塘一带有名的诗伎。
一日,沿湖堤而行,邂逅少年阮郁,一见倾心,结成良缘。两人从此形影不离,每日共同游山玩水。但不久阮郁在京做官之父听闻他在钱塘整日与妓混在一起,非常生气,派人来催归,阮郁别后毫无音讯。苏小小情意难忘,时时思念,却不见情人回来,终于病倒了。幸好她还不是爱钻牛角尖的人,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陪苏小小聊天,她渐渐恢复车马盈门的往日生活。
在一个晴朗的秋天,在湖滨她见到一位模样酷似阮郁的人,却衣着俭朴,神情沮丧,闻讯后才知此人叫鲍仁,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赶考。苏小小同情书生鲍仁的贫困遭遇,她觉得此人气宇不凡,必能高中,于是慷慨解囊,资助他上京赴试。鲍仁感激不尽,满怀抱负地奔赴考场。
佳人薄命,苏小小受人陷害入狱,身染重病,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临终前,向身边侍候的人嘱咐道:“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这时鲍仁已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苏小小家,却赶上她的葬礼,鲍仁在她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有诗云:“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墓上覆六角攒尖顶亭,叫“慕才亭”,据说是苏小小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所建。
34、柳如是 才情斗八高 胆识过须眉 秦淮八艳之首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浙江嘉兴人。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明末清初女诗人。
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柳如是出生,后被辗转贩卖,幼年不幸,身世不清。明崇祯元年(1628年),柳如是为江南名妓徐佛收养。明崇祯五年(1632年),嫁与年逾花甲的大学士周某为侍妾。周某状元出身,常把她抱于膝上,教她读诗学文。其他妻妾醋意大发。周某死后,柳如是被迫下堂而去,重操青楼旧业。明崇祯五年壬申(1632年),柳如是流落松江,改旧名,自号“影怜”,表浊世自怜意。在松江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人纵谈时势、和诗唱歌。
柳如是与李待问、宋征舆、陈子龙等都发展过一段恋情,但迫于封建礼教所阻。其中与陈子龙的一段情愫,双方情切意笃,长居松江南楼,赋诗作对,互相唱和。可惜美景不长,陈子龙元配张氏带人闹上南楼。柳如是不甘受辱,悲切而毅然地离去。虽然如此,陈子龙对于柳如是仍不死心,但陈子龙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十岁的柳如是结识了原朝廷礼部侍郎、28岁即得探花的钱谦益。崇祯十三年(1640年),柳如是以男妆相、“柳儒士”之名与钱谦益再相遇,钱便在其居住之半野堂之处以“如是我闻”(佛教经书结集常以此词起头,其意为叙述诸沙门共同聆听释迦牟尼佛开示。)之名另筑一“我闻室”以呼应柳如是之名。并带着柳如是徜徉于湖光山水,诗酒作伴。柳如是感其深情,崇祯十四年(1641年),嫁给了早已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钱谦益。钱谦益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柳如是后生有一女。
崇祯帝自缢后,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但是钱谦益胆小怕死,后腼颜降清,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而柳如是则留在南京。由于受柳如是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
顺治四年(1647年),钱谦益因黄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狱,顺治五年(1648年),柳如是四处奔走,救出钱谦益。柳如是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如是拼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二十四日,钱谦益去世,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如是为了保护钱谦益家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享年四十六岁。柳如是死后葬于虞山拂水山庄。是年其女17岁,已嫁给无锡赵玉森编修之子。风尘女侠气节铮铮,足以令无数须眉汗颜;
35、冲冠一怒为红颜 ,争得娥眉匹马还——陈圆圆
陈圆圆(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出身于货郎之家,母亲早亡,育于姨父家,从姨父的姓“陈”,居苏州桃花坞“秦淮八艳”之一。自幼冰雪聪明,艳惊乡里,时逢江南年谷不登,重利轻义的姨父将圆圆卖给苏州梨园。初登歌台,圆圆扮演《西厢记》中的红娘,人丽如花,似云出岫,莺声呖呖,六马仰秣,台下看客皆凝神屏气,入迷着魔。陈圆圆“容辞闲雅,额秀颐丰”,有名士大家风度,每一登场演出,明艳出众,独冠当时,“观者为之魂断”。
作为梨园女妓,难以摆脱以色事人的命运。据载,江阴贡修龄之子贡若甫曾以重金赎陈圆圆为妾,然圆圆不为正妻所容。而贡若甫的父亲贡修龄,在见到圆圆后,非常吃惊,说:“此贵人!”陈圆圆还与冒襄有过一段情缘,崇祯十四年(1641)春,冒襄省亲衡岳,道经苏州,经友人引荐,得会陈圆圆,并订后会之期;当年八月,冒襄移舟苏州再会圆圆,时圆圆遭豪家劫夺,幸脱身虎口,遂有许嫁冒襄之意,并冒兵火之险至冒襄家所栖舟拜见冒襄之母。二人感情缱绻,申以盟誓。此后冒襄因丧乱屡失约期,崇祯十五年(1642)仲春,陈圆圆被外戚田弘遇劫夺入京。
陈圆圆入京后,成为田弘遇家乐演员。田弘遇因贵妃去世,日渐失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以及在乱世中找到倚靠,有意结交当时声望甚隆且握有重兵的吴三桂。田弘遇曾盛邀吴三桂赴其家宴,“出群姬调丝竹,皆殊秀。一淡妆者,统诸美而先众音,情艳意娇。”而这位淡妆丽质的歌姬,就是陈圆圆。吴三桂惊诧于陈圆圆的美艳,“不觉其神移心荡也”,田弘遇遂因三桂之请,将圆圆赠送吴三桂,并置办丰厚的妆奁,送至吴府。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后,圆圆为刘宗敏所夺。吴三桂本欲投降农民军,但得知圆圆遭劫后,冲冠一怒,愤而降清。在吴三桂所部和清军的联系夹击下,李自成农民军遭受重创,仓皇逃离北京,尽弃所掠辎重、妇女于道。吴三桂在兵火中找到了陈圆圆,军营团圆。此后陈圆圆一直跟随吴三桂辗转征战。吴三桂平定云南后,圆圆进入了吴三桂的平西王府,一度“宠冠后宫”。吴三桂独霸云南后,阴怀异志,穷奢侈欲,歌舞征逐。陈圆圆因年老色衰,加之与吴三桂正妻不谐,且吴三桂另有宠姬数人,于是日渐失宠,遂辞宫入道,一代红妆从此豪华落尽,归于寂寞。
36、何处风来气似兰 自写幽香纸上看 ——马湘兰
马湘兰是明末清初时金陵秦淮河畔名噪一时的名妓,与陈圆圆、李香君、董小宛、寇白门、顾横波等人并称秦淮八艳。她的本名是马守贞,字玄儿,小字月娇,在家排行第四,故又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
马湘兰相貌虽不出众,但凭着清雅脱俗的气质和出类拔萃的才华,在步步美人的秦淮河畔崭露头角,她“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靠客人馈赠,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小楼,处处植满兰花,命名为“幽兰馆”。
二十四岁那年,认识长洲秀才王稚登。相传王稚登四岁能作对,六岁善写擘窠大字,十岁能吟诗作赋,长大后更是才华横溢。嘉靖末年游仕到京师,成为大学士袁炜的宾客。因当时袁炜得罪了掌权的宰辅徐阶,王稚登受连累而未能受到朝廷重用;心灰意冷地回到江南故乡后,放浪形骸,整日里流连于酒楼花巷。王稚登偶然来到“幽兰馆”,与马湘兰言谈之中,颇为投缘,深交之下,都叹相见太晚。
一天,王稚登向湘兰求画,湘兰当即挥手为他画了一幅最拿手的一叶兰,是马湘兰独创的一种画兰法,仅以一抹斜叶,托着一朵兰花,最能体现出兰花清幽空灵的气韵,表明自己决非路柳墙花,而似悬崖绝壁上的孤兰。王稚登明白马湘兰诗画中的情义,却顾虑重重,三十七岁,无位无职,前途茫茫,却壮志不灭,不知何时还要赴汤蹈火,很难给马湘兰带来庇护和幸福。因此,王稚登故意装作不解诗中情怀,客气地表示谢意。马湘兰只以为他是不愿意接受自己,暗自伤心不已。
不久后,京都大学士赵志皋举荐王稚登参加编修国史工作,王稚登以为幸运降临,意气风发地准备登舟北上。马湘兰心情复杂地为他设宴饯行。王稚登稍稍透露了一些将来要与她共荣的心意,但马湘兰没敢接口把事情挑明,只是暗暗在心中种下了希望。送走王稚登后,马湘兰竟然悄悄地闭门谢客,以期静待王郎仕途得意而归,春去秋来,寒意渐浓,却迟迟不见王郎的音讯。这次王稚登进京并不得意,受人排挤,忍气吞声,看到实在无什么前程可言,铩羽而归,回江南后,不愿再面对一片痴情的马湘兰,把家搬到了姑苏。马湘兰却依然是一往情深,打听到王稚登失意而归,连忙赶到姑苏去安慰王稚登。每隔一段时日,马湘兰总要到姑苏住上几天,与王稚登畅叙心曲,却始终没有发展到嫁娶那一步。
马湘兰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王稚登七十寿诞时,马湘兰抱病赶到姑苏,返回金陵时,已是心力交瘁,油残灯将熄。不久的一个午后,已有预感的马湘兰,仔细地沐浴更衣,然后端坐在“幽兰馆”的客厅中,悄悄地走完了她五十七岁的人生,临终前,她命仆人在她座椅四周,摆满了含幽吐芳的兰花。当死讯传到王稚登那里,他悲痛之余,挥笔写下挽诗:“歌舞当年第一流,姓名赢得满青楼,多情未了身先死,化作芙蓉也并头”。
马湘兰之所以能把兰花描绘得出神入画,栩栩如生,全赖于她的爱兰、知兰,她不但将院宅里种满各色兰花,日日勤加灌护,而且凭着自己的兰心蕙质,能深悟兰花清灵清雅的气韵,所以才能将兰花的品态展现于画笺和诗笺上。而她自己的品格,因受兰花的熏陶,也化成一种如兰的圣洁。在日本东京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幅中国明代的“墨兰图”,此画并非出自名家大师之手,而是明神宗时期的秦淮名妓马湘兰所作,却被日本人视为珍品。“墨兰图”上题这样一首诗:何处风来气似兰,帘前小立耐春寒;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偶然拈笔写幽姿,付与何人解护持?一到移根须自惜,出山难比在山时。
37、乱世名姬 柔肠侠骨——李香君
李香君(1624年-1654年),又名李香,号“香扇坠”,原姓吴,南直隶苏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苏州阊门枫桥吴宅,有两位哥哥。李香君自幼跟人习得艺家诸艺,音律诗词、丝竹琵琶无一不精通,尤擅南曲,歌声甜润,深得四方游士追慕,特别擅长弹唱《琵琶记》。其父亲原是一位武官,因系东林党成员,被魏忠贤一伙阉党治罪后家道败落,飘泊异乡。在李香君八岁的时候,随养母李贞丽改吴姓为李,是南京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李香君十六岁时,初见侯方域,并一见倾心,像李香君这样一位名妓,梳拢(旧指妓女第一次接客伴宿。妓院中处女只梳辫,接客后梳髻,称“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可惜侯方域没有银子,无能为力。友人杨龙友给了他大力的资助。当夜侯方域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送给了李香君作定情之物,扇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
但那笔钱其实是阮大铖给侯方域的人情。阮大铖本是明末戏曲家和文学家,人品却十分低下。侯方域尚自犹豫,但是李香君发飙了,她变卖首饰,四下借钱,总算凑够了数,把钱扔还给阮大铖。
阮大铖因此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自侯方域去后,李香君洗尽铅华,闭门谢客,等候归来。阮大铖怂恿弘光皇朝的大红人田仰迎娶李香君做妾。李香君誓死不从,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在侯方域送她的扇子上,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但阮大铖并不想就此放过李香君,李香君伤愈后,阮大铖立即打着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这一招李香君着实无法抵挡,带着无限的眷念和遗憾,李香君进了皇宫,怀里紧紧抱着那把鲜血写成的桃花扇。
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兵攻下扬州,弘光帝闻风而逃,南京城破之时,李香君趁夜色逃出“牢笼”,其实,这天夜里侯方域也在扬州兵败后脱身返回南京,到达时正逢清兵肆虐屠城,无奈老天戏弄人,偏偏没让他俩相遇。
1645年(清顺治二年),李香君在南京受尽苦难,后躲进栖霞山葆真庵,与昔日秦淮姐妹卞玉京相伴为尼。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秋,侯方域在栖霞山寻到李香君。经过商议,二人携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商丘。李香君隐瞒歌伎身份,以吴氏女子妾的身份住进西园翡翠楼。在这里,她与公婆和睦相处;与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宾,姐妹相称;与侯方域鱼水情深,琴瑟和谐。1645年到1652年这八年时间里,李香君生活得平安、舒适,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为幸福美满的时期。
可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侯方域去南京为香君求子、寻亲的时候,她经常担惊受怕的身份问题终于暴露了。公公侯恂知道李香君是秦淮歌伎的真实身份后,当即命令李香君滚出翡翠楼,后经人讲情,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让她住到离城十五里的侯氏柴草园——打鸡园。此时李香君已身怀有孕,引起婆母和常氏夫人的同情,二人一再向侯恂求情,侯恂才勉强答应派一个小丫头去那里服侍。
侯方域回到归德(今商丘)后,将李香君接回。因出身低贱,香君被赶到距城7公里的侯氏庄园(今李姬园)居住。李香君因被歧视,终日郁郁寡欢,日久成病,不幸患上肺痨而死,享年三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