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杰出历史贡献,远胜他的错误缺失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当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 ,蒙元宰相脱脱,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镇压南方起义军时,朱元璋名义上还是其岳父郭子兴所部义军麾下的一员大将。
在滁州之战,朱元璋设伏击败了脱脱部下的小股元军之后,并 不想因为自己小胜引来元军主力的打击报复,放回俘虏,试图去和元军暂时议和。
【具牛酒,敛所获马,遣父老送还,令告其帅(脱脱)曰:“城主老病,不任行,谨遣犒军。城中皆良民,所以结聚,备他盗耳。将军以兵欲狝戮之,民固畏死,非得已也。将军幸抚存之,惟军需是供。今高邮巨寇(张士诚)未灭,非并力不可,奈何舍寇分兵攻良民乎?”】
所谓“ 城中皆良民,所以结聚,备他盗耳 ”,便是以拥护元朝官府、“保境安民”的地主团练武装自居,无非权宜之计而已。
然而,当时郭子兴(朱元璋)这支反元义军本身就是反元起事,也并未投降元朝。
至于“将军幸抚存之,惟军需是供”,不过空口白话而已。事实是朱元璋并未给元军提供过物资,反而击败了进犯的元军,更谈不上在其他义军抵抗元军的时候,从背后捅刀子。
朱元璋的话术,核心是:“今高邮巨寇(张士诚)未灭,非并力不可,奈何分兵?”
因为张士诚占据的位置,是运河要冲,脱脱南下第一个目标必然是张士诚,无论朱元璋说不说这种 以邻为壑的话,脱脱也只能如此行事。
如果脱脱顺利攻克高邮,镇压了张士诚的义军后,当真腾出手来,肯定会接着挥军西进,镇压朱元璋。
因此,朱元璋的这种话术,是根本哄不了任何人。如果朱元璋打不过元朝大军,靠这种话术,也是不可能让大举进攻的元军不战而退的。然而,元末义军的“神队友”:大元皇帝妥欢贴睦尔,却在此时罢免脱脱,将他流放并毒杀,数十万元军惨败于高邮城下,南方义军皆都转危为安,声势大振。
次年三月,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接受龙凤皇帝韩林儿的封诰,正式加入红巾军大起义,并依靠红巾军主力掩护北方,顶住元军进攻主力,在江淮努力发展壮大自己势力,建立了自己的“西吴”政权。
轰轰烈烈的红巾军大起义,征战十余年,三路北伐大军浩浩荡荡, 横扫蒙元王朝的立国基础,一度光复大半个中原,不愧为反元真英雄。
但是也不能否认一个历史事实,到朱元璋北伐之前,以察罕帖木儿为首的元军的反攻倒算,基本把之前红巾军的北伐胜利战果,都尽数抹杀了。
如果察罕不是意外在山东中了诈降计被杀,这个元朝版“曹操”占据中原后,或许真能令江南的朱元璋、湖广的陈友谅、四川的明玉珍,结为新的抗元联合军。
而从战国和东汉末年历史可以看出来,甲方指望乙方先出兵,乙方指望甲方先出兵,大家互相防备互相算计,都担心便宜别人自己吃亏,这种合纵联盟抗敌,是肯定难以获得彻底胜利的。
谯周的《仇国论》虽然鼓吹投降,但是其道理有一点是对的,秦末的各方势力都是基础薄弱,因此一场决定性战役往往就可以决定一个政权命运,很难持久稳定对峙。这点与三国时期不同,却与元朝末年类似。
当时的各方群雄都很清楚,胡汉不两立,暂时的议和不过权宜之计。要么察罕这当世曹操混一天下,中兴大元,甚至取元而代之,华夏光复大业功败垂成。要么朱元璋或者陈友谅成为长江争霸战的胜利者,然后北伐中原成功,类似汉末三国那种长期稳定的对峙,不太可能在元末维持。
只有在长江争战霸胜出,才能真正统合整个南方的强大经济实力与人口资源,进而北伐驱逐鞑虏,从这一点来说,陈友谅或者朱元璋都有机会。朱元璋能最终胜出,而且没有小富即安,满足于偏安江南,而是大举北伐,成功驱逐鞑虏,历史贡献当然无与伦比。
从攻克应天到收复燕云,从再次打进上都到捕鱼儿海之战,朱元璋的胜利,不仅是实现了宋人三百年的梦想,收复燕云和河西,而且恢复了汉唐鼎盛时期的版图规模。
就朱元璋此刻面对的历史环境而论,他把分裂了数百年,南北矛盾隔阂剧烈、快要变成两个族群的汉人,重新捏合到一起,重建了华夏汉人对东亚世界失去几百年的主导权,说他是汉人不世出的民族英雄,实在当之无愧。
当然,英雄不是圣人,朱元璋当然有各种缺点或者黑料,但是乱世争雄,又是在落后的古代社会条件下,不必求全责备。
朱元璋正式接受了韩林儿的册封,成为龙凤政权的臣属,却在建立大明后,对红巾军全盘否定,确实不够厚道,但是朱元璋的个性本来就是刻薄之人,只能说历史最终选择了他。
正如秦始皇开创古典帝国而迅速夭折,汉高祖真正建立了巩固的帝国大业一样。元朝结束了自唐末到宋末几百年的南北分裂,但是真正建立了巩固的近古华夏帝国,为之奠基的就是明太祖:
一个实现了历史赋予他的时代使命的合格的雄才大略的开国帝王,一个为汉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民族英雄。
(本文大部分内容,为【长乐夜未央】 原创撰文 | 【狐狸晨曦】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