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别熟太快,用心识人
人别熟太快,用心识人
作者:洞见Echo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新思理。
白居易有句话:“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间。”
成年人的世界,慢慢不那么简单。
有人当面热情,背地却冷漠至极。
有人佯装真心,实则口蜜腹剑,暗怀鬼胎。
直到岁月渐长,我们才悟透一个道理:
与人之间,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
那些太快热的人,未必会陪你走的长远。
而真正关怀你的人,或许沉默淡然,却在我们生命中默默守候,不曾离开。
- 话别说太满,用时间识人。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老刘和老张是两个铁匠。
两人的摊铺同处闹市,比邻而居。
老张落户更早,街坊邻里知根知底,所以生意总压老刘一头。
老刘生意一般,但为人长袖善舞,处处与人交好。
搬来后,他就主动和老张热络了起来。
三天两头,总爱提着酒肉,往隔壁铺子里钻,惹人打趣:“两人不像竞争同行,倒像是亲兄弟。”
有天,老刘又来老张家拜访,谈笑之际,突然提起街坊邻里的私事。
老张没多想,就着对方的花生米,将街坊邻里的家长里短,统统倾吐出来。
老刘不多作声,一个劲添菜倒酒,只听到细处出言,有意无意,引导着老张往深处说。
第二天,老张的铺子,门可罗雀。
老刘门前,却排起来长龙。
原来,街坊的八卦一早被老刘刻意传了出去,其中不凡添油加醋,挑拨离间。
所谓交心酒,也并非交心这么简单。
伏尔泰说:“心存怀疑虽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但至少不像深信不疑那般荒唐。”
人际关系中,交浅言深,注定是一场灾难。
生活里,我们常常有这样的际遇:
遇到一个频率契合的人,便将自己的一切和盘托出。
甚至以为说的话越私密,就越能增进彼此的感情。
只是,口舌没有遮拦,人心却隔肚皮。
那些我们以为能拉进关系的捷径,却是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
古人云:
“可与言而不与言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正所谓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人情,从来都是不可捉摸的烟云。
过于相信别人,也就给了别人伤害我们的权利。
人和人最合适的距离,从不是亲密无间。
事做十分,是为人该有的靠谱。
说话七分,是人心难测的防备。
另外三分,是任何一段关系中,都应保有的留白。
- 人别熟太快,用心识人。
听过一个无比扎心的社交定律:
那些以光速接近的人,最终都会以光速离开。
越是自来熟,越会自来疏。
朋友小樊,初入职场时,认识一位朋友阿May。
彼时,小樊作为管培生,是公司和领导看重的对象。
阿May对小樊百般热情,帮她打卡,买饭,工作上也热心照应。
几次约饭逛街,小樊理所当然的将阿 May看成了挚友。
过了段时间,小樊家里出了事,难免疏于工作,几次公司会议都被领导严厉批评。
阿MAY对她的态度,慢慢淡了下来,不再和以往一样如胶似漆。
直到一次,阿May生日请了大半个部门,却偏偏漏了她。
心直口快的小樊,一时没忍住质问起来。
对方只淡淡一句:“同事之间,没什么必要。”
小樊气极,却说不出一句反驳,才醒悟,原来别人从没当她是真正的朋友。
最初与她交好,本来就是审视时局后的选择。
你看,拔苗助长的感情,最终都死于速成。
我们并不真的清楚别人的脾性,更多掺杂了自己的想象在一段关系里。
而过度热情的人,未必真的热心,他们开始和你走的过近,后来未必会长情。
如果给彼此一些观察的时间,给感情一点衡量的距离,那人生在世,或许会少很多遗憾与龃龉。
不知何时起,我们交友拼速度,却忘了识人要用心。
网上,一个视频火了,叫《你手机里的常用联系人有多少?》
视频中,接受调查的受访者们,都被问到手机里的常用联系人有多少?
一打开手机,每个人的微信联系人,都突破了四位数。
毕竟,现代人营营于社交,逐逐于交友,“好友”的数量庞大,也在意料之中。
接着,视频导演提出这样一个要求:请删掉已经不联系、半年都没联系过的人。
受访者一一照做,不料,原来有上千位好友的通讯录,瞬间寥寥无几。
此时,大家才面色尴尬,苦笑:原来,那些所谓“热快”的关系,真的留不下几段。
信息时代,把社交的门槛越拉越低,将人和人联系得太快。
见面加个微信,就是朋友,朋友圈几次点赞,就是熟悉面孔……
这些给我们以巨大的错觉:以为彼此早已亲密无间。
一直以来,我们都错把热情,当真心;错把熟稔,当亲密。
殊不知,那些所谓的“好友”和“人脉”都是浮沫,太轻,太浅,一个变故,便是树倒猢狲散。
而社交中最大的成本,就是把时间花给那些不值当的人。
- 慢一点的关系,更长久。
三毛说过一段话非常经典:
“朋友这种关系,最美在于锦上添花;最可贵,贵在雪中送炭。
朋友中的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而不扑鼻,缓缓飘来,似水长流。”
深以为然。
提起鲁迅,人们多想起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犀利,他和瞿秋白的友情佳话,却鲜为人知。
动荡年代里,鲁迅和瞿秋白因文相知,由共同好友牵线传话后,更是相互赏识。
照理说,遇上知己,常人会立马相见,增进感情。
这两人却是不落俗套。
尽管惺惺相惜,之后一切交流,依旧只通过好友冯雪峰转承,或是口头相传,或是书信交付……
一来一往,淡然处之,情谊却如流水缓缓,不曾断绝。
时隔许久,两人终于在上海第一次照面,“滔滔不绝无话不谈,生怕时光过得太快。”
临别之际,鲁迅写下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洛文”是鲁迅笔名之一。
之后,瞿秋白遭灾,鲁迅全力救助,为保护瞿秋白,不惜以身犯险,为他妥善安排容身之地。
他们生活中相交甚少,却相互信任,危难之际,肝胆相照。
这,便是真正的感情:不显于形,只记于心。
如果说,快热的感情如喷灯,激情兴趣来势汹汹,去势匆匆。
那么,长远的关系便如火炉,看似温吞,却有愈演愈烈之势。
真正在乎你的人,他们的关怀或许安静,但不会迟到。
相比之下,与其羡慕那些场合不断,酒友众多的人,谁不更愿拥有一两个安安静静却真正交心的朋友呢?
《菜根谭》中写:“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新思理。”
处世之道,向来不易。
一个“冷”字,却道尽万千。
此中,是静心观物的淡然,是审时时局的谨慎,是冷热有度的分寸,亦是一颗细水长流的慢热之心。
“别和太快热的人做朋友”,貌似是一句过于绝对的俏皮话。
可有时候,慢热一点,冷淡一点,是为了把有限的热情放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
人生短暂,不必把所有人都请进生命。
人际关系,只需调整到最舒适的距离。
只有一次的人生,不必太着急。
不如,我们慢一点,再慢一点。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把日子过成最优雅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