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梦魇――读张爱玲《红楼梦魇》

2008年5月23日星期五

《红楼梦魇》,张爱玲全集,大连出版社出版。
既为了读红楼,也为了读张爱玲,于是选择这本《红楼梦魇》。
书名梦魇,真如梦魇!读罢释卷,犹如从梦中惊醒,再回过头来看看这厚厚的一本书,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读下来的。看书的过程中总想快点把它读完,现在真的已经读完了,又有一些茫然。再读一遍?没有那个勇气了,只能坐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

张爱玲读红楼比我认真得多,所以她能看出多种版本细微的不同之处,并由此来分析哪个版本更早,哪个版本代表了作者的哪个时期。也就是说,她是考据派的,与我的读法不一样。我对考据派也有过兴趣,只是那时候还小,读到的版本极少,只能望门兴叹。后来有机会读到各种版本的时候,已经失去了考据的兴趣,只对作者的心态和写作手法感兴趣了。如今看到张爱玲的这本书,只当重拾一回考据梦,算是让她替我考据了一回,补起我少年时期未能实现也不再打算去实现的梦想,了却自己一桩心愿。“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谢谢她替我省下了这十年的时光。

书中共有七篇文章,分别是:红楼梦未完,红楼梦插曲之――高鹗、袭人与畹君,初详、二详、三详、四详、五详红楼梦。其中初详是论全抄本,二详分析甲戌本与庚辰本的年份,三详证明《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四详论改写与遗稿,五详讲旧时真本。

作者最主要的观点是,红楼梦一书是在旧有的基础上一步步修改而成的。在修改的过程中,写书者将人物的经历与结局作过重大调整,因此造成各种版本异文,以及几位批书者批语前后不一致。作者从极细微处分析,由一个具体的字前后不同的写法来对比,比如一个“逛”字,前后用了几种写法,证明写书者与抄手及批注人分别处在各种不同的时期,由此来证明某一个版本的某一回,甚至其中某一句出自哪一年的哪个月。在她的具体分析之下,曹雪芹当时改写的过程,先改哪一页,后改哪一页被她一一列出。写书者、批书者与续书者、抄书者抄改过程中的心理也被她分析出来,包括某句是想为谁隐讳,为省抄工而拆换某回前后某几页,这些过程似乎亲见。

作者认为,开始的时候写书者写过一部已完稿的《石头记》,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回目不多,后来又将过去写的《风月宝鉴》中的主要情节搬入此书,更名为《金陵十二钗》,当时书中内容与今本不 同,元春不是皇妃而是王妃,晴雯与金钏是同一个人,麝月蓖头一场的主角是小红。没有宁国府,没有贾赦和迎春,惜春是宝玉的异母妹妹。最后没有抄家、获罪,穷下来是因为宝玉的放纵与流荡。宝钗产难死,湘云寡后改嫁宝玉,贫困终生,最后宝玉也没有出家为僧。后经多次改写,加入许多过去没有的情节和人物,逐渐增加篇幅,至于是一百回还是一百一十回尚不能肯定,大约是一百回。后来又加写最后的一二十回,因为这一二十回与前面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又将前面的内容改写、删减、调整次序,也加写过一部分。可惜后来补写的结局迷失无稿。他究竟将结局写成了什么样子呢?我并不太关心改写的过程,更关心的是改成之后的结果,可惜这一点张爱玲也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注:以上顺序是我读完后根据大体印象总结而成,未必与书中完全一致。)

由于这七篇文字分别写于十年之间,自然也会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汇集出书的时候作者并没有将前面的错误改掉,而是在后面的文章中提到前面某篇自己的某个观点是错误的。这样能看出作者研究的过程,却容易将读者看糊涂了。不论看懂多少,我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红楼梦》的痴迷程度。看完此书,读者陪着作者经历了这一场红楼梦魇,醒来后已不知此身处于何时何地,是在曹雪芹的时代,还是在张爱玲的时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