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北宋四大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周末特刊——精品回顾】
五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些画家在唐代以青绿或水墨青绿在屏障上挥写大山大水或松石林木的基础上,深入大自然中进行创作。五代时中国水墨山水画趋于成熟,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画家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画家创立了真实生动的雄伟北方峻岭和秀丽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世称“荆、关、董、巨”。
董源(943-约 962 ),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据画史记载,董氏擅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
董源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所画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大都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崭绝之状。这与较早于他的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山形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董源很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夏山图》卷,藏上海博物馆;《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二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潇湘图》 绢本设色,纵50厘米,横141.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绢本设色,尺寸:49.8×329.4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江堤晚景图》轴 绢本设色,尺寸:179 x 116.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寒林重汀图》 绢本、墨笔、淡设色 ,尺寸:181.5 x 116.5cm ,日本兵库县黑川文学院藏
《龙宿郊民图》轴 绢本设色,尺寸:156x160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岸图》 绢本设色,纵221.5厘米,横110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购藏这幅古画之前,特举办了一场有关此图是否董源真迹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结果是悬疑频出,有人甚至提出要重新修改中国绘画史。研讨会总结的三方意见:一是认定为董源真迹,并以此否定一切现定为董源的作品;二是以为未必,但至少是北宋作品;三则直指为张大千伪作。但毕竟时隔一千多年,举证艰难,无可确论。之后,大都会博物馆为此幅作品做热释光测试,检验结果是北宋时代,但是否是董源的真迹学术界依旧争议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