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鲁丨在硅谷,每颗新星都渴望成为下一个苹果或谷歌

李鲁在伯克利校园

我作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邻近硅谷,身边自然不乏创业者,现成的就有一位好哥们,去年创立了一家叫Lino的区块链直播平台。

开始我并未在意,经常看见他没日没夜在宿舍里写代码,也不知他究竟搞的啥。后来一次和他吃饭时,听他说公司刚拿了2000万美元天使投资。我大惊,他们究竟做了个什么东西出来,让那些投资人心甘情愿掏2000万美元?听他徐徐道来,我才了解到原来他们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做网络直播,未来有可能取代传统直播平台。真是厉害了我的哥!

其实对区块链我早有了解,甚至还买过一点比特币,但我从未真正考虑过投身其间。现在回忆起来,那次交谈像是上帝为我打开的一扇门——由于他的创业公司正好缺人手,我又集营销和写作的才能于一身,我们一拍即合,让我以营销实习生的身份加入公司,从而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体验了一连串的惊愕。

第一次去公司,我如约到了哥们给我的地址,却发现周围是个住宅区——一栋栋别墅沿着小路排开,小路边零星停放着私家车,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坪,安静得只听得见藏在草坪里的自动浇灌设备嘶嘶的水声。这片典型的加州市郊住宅区让我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如果不是我哥们突然出现,招呼我跟着他进了一栋两层的别墅,我一定以为搞错了地址。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两排电脑桌,安放在原本客厅的位置,十多台电脑屏幕上青一色黑底白字的编程界面,而公司员工们却似乎没有注意到我们,以至于屏幕上的代码飞快运行着,伴随着激烈讨论的声音,与外面安静祥和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一边用餐厅改造的办公区域内,负责运营的员工们一边打电话拉拢合作伙伴,一边在电脑上飞快地做着记录,稍有间隙还要切换屏幕管理各大社交网站的社区。

然而员工们并非只埋头工作,等手头的工作忙完了,这个屋子里的气氛便瞬间轻松了起来,有人刷朋友圈,有人戴上耳机听音乐,更有人去后院玩起了滑板。那天我正好赶上公司每周的“体育日”,临近下午下班的时间,十几个员工换好运动装和球鞋,抱着足球去旁边街区的足球场开始了公司内部的足球赛,活像一群放学就冲向操场的毛头小子。

初次在这样的创业公司里工作,我难免感受到压力——一方面佩服他们对工作的专注、对生活的热情,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他们之中卧虎藏龙。这小小的公司中不乏各大常青藤盟校的毕业生,和曾在Google、Facebook等公司就职的业界精英,更有拿过世界奥赛金奖的大神。他们一眼看上去平凡无奇,实际上却各自天赋过人、性格迥异,若要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那便是他们都对区块链技术一腔热血,从天南地北聚集到位于硅谷心脏的库比蒂诺市的这栋民宅,白手起家,渴望创造不凡。而这种渴望,正像区块链技术本身,跨越空间的界限连接个体,使得原本素不相识的他们有了共鸣,也赋予当下的他们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意义。

刚开始工作的两周,为了交通方便我暂住在位于硅谷的姑姑家,一天吃饭时聊起工作上的事,姑姑说她家隔壁同样住的是一伙创业的年轻人。于是我特意观察,果然发现每天直到夜里隔壁的灯都亮着,当我忙完了工作到夜深人静的街上走一走,还会听到谈话声从隔壁房子里接连不断地传出。

放眼当下的硅谷,创业公司如群星璀璨,每个都渴望成为下一个苹果或谷歌;而回首近几十年,无数的创业公司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它们之中的一些默默无闻,另一些名声大噪,一些未留下足迹就早早夭折,另一些在卧薪尝胆后登上神坛。驱使着它们不断诞生、消亡、再诞生的,是创业精神!这种精神超越了古往今来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局限,诠释了创业者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这种精神,就像人类的梦想一样,是永不停歇,永不枯竭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借由那次偶然的谈话,我走进上帝为我打开的大门,踏上科技的方舟。“未来”随着滚滚浪潮逐渐变为“过去”,我站在船头,用笔见证着,随之人们也将铭记这个时代英雄们的足迹。

作者:李鲁,21岁,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应用数学双学士。出版了中文长篇小说《我去 中学》、英文长篇小说 Salvation(《救赎》)。现为《北京晚报》专栏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