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小雅祈父注译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十方:小雅祈父注译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祈父:或通圻,从土从斤,即用斧钺保卫的土地,本义为王畿、京畿、直隶,转义为疆域、疆界;此说祈父可释为王室的大司马,也可释为负责王畿安全的将率。或释为人名,即某将军之名。
转:即反。旧释为转运,证据不足。
恤:忧。
所:处所。
厎:至。
亶:诚然。
聪:听明为聪。
尸饔:尸,主。饔,熟食。即行庖厨事。可参考朱熹《诗集传》“言不得奉养,而使母反主劳苦之事也。”
祈父,你是我王的爪牙。为何反而让我处于忧虑之中,没有可安居的场所?
祈父,你是我王的爪士。为何反而让我处于忧虑之中,没有可停下的场所?
祈父,你是在耳朵背。为何反而让我处于忧虑之中?我的母亲在家操劳厨事。
祈父旧释为王室的大司马,然而证据并不明显。考察三礼,并没有祈父一职。而只是在通祈为圻之后,才择其中一种解释为大司马。《毛诗序》云“祈父之职,掌六军之事,有九伐之法。”实则是先释祈父为大司马,而后云大司马之职,而祈父为大司马,则不知其所本。而实际上,后世所有在此基础上所作的假设、引申,都基于祈父为大司马这一假设,而这一假设,也仅仅是毛苌的论断而已。如果不存在通假,则祈父就是一个人名,即便通祈为圻,祈父也可释为掌王畿兵马的将率,而未必是掌全国兵马的大司马。
转,郑笺“转,移也。”即释转为转运,引申为更戍。然而转运在诗中可以理解,然无法翻译。根据原文,从后面的恤可以看出,“转予于恤”是“转”我至于忧虑,按照文本翻译则为:为何转运我到忧虑中去。这是不通的。而参考诗经中使用转字的章句:
《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泽陂》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谷风》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可见除了“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其余都释为反。而本诗的转释为反,也是通的,即你本是王的爪牙,为何反而让我们处于忧虑中。尽管与下文的“靡所止”并不响应,但却更符合行文与文义。
诗中职责祈父“不聪”,即耳朵不灵光,是说祈父听不到作者的抱怨。而“有母之尸饔”,是我在外,母亲去做厨房里的事务,辛苦劬劳。由此也可以推测作者尚且未婚,因而作者离开家后,没有妻子来完成家务事。也由此可以推测,作者的抱怨仅仅是自己的抱怨,而不是普遍的下层战士们的抱怨。只要战士们是结婚成家的,那么除非特例,都应当是妻子们去担任家务,而不是母亲。因而作者可能是个未婚的国子,在服兵役过程中被频繁调动,而无法奉养父母,因而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当然,这是基于“母之尸饔”是写实,如果是虚写,则可以按照旧释理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