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七)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七)

商朝的后裔里,纣王子辛的庶长兄微子(就是那个把商的鼎等全套礼器偷到了周的那厮)建立了春秋时代很长一段时间都一直就比较风光的宋国,死了之后葬于湖岛,于是,那岛便叫微山岛,那湖便叫微山湖了。
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是的,就是那个我这个年纪人小时候熟知的《铁道游击队》里那个北方最大淡水湖。那座岛上,还有一个著名人物的墓,汉初三杰中的留侯张良也葬在那里,却没有对湖名、岛名产生任何影响。
实际上,宋国的都城在殷商故地也就是河南商丘,离微山湖还有很远的距离,殷商先人大多葬在附近,而微子的墓弄得那么远总是让人生疑,所以商丘睢阳那里也有一座微子墓。
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说。
而殷商的另外一个名人箕子似乎更风光,他建立的政权比周朝历史还长,存续了约九百年时间,是泛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政权,而且那个地方似乎更有名气:朝鲜。朝鲜这名字据记载就是箕子取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政权叫做箕子朝鲜,当时,有大量的殷商遗老故旧跟着去了朝鲜,大批贵族进入朝鲜带入了商朝的礼仪和制度。当然,最早的朝鲜恐怕还是在辽东一带,后来慢慢延伸至朝鲜半岛(其实,由于鸭绿江和图们江将大陆和半岛全部隔开,某种意义上,它其实也可以算个独立的岛)的北部并逐步向南。
箕子朝鲜到底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附庸国还是藩属国,一直以来就争议比较大。甚至近年有一些朝鲜史家认为这个箕子朝鲜并不存在,又让我们似乎可以再次嘲笑一下这个似乎民众普遍具有特殊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的国度,然而我却总记得箕子朝鲜过去是被我们称为东方君子之国的,有时候让我不免有些怀疑也许是我们影响了他们,导致他们比我们堕落得更快。
从周王朝开始,箕子、微子以及比干就被官方尊为殷末三贤,孔子也称他们为殷有三仁。三贤是一家人但不是一辈人,箕子是比干的弟弟(也有说箕子是哥哥,但时间上安排不过来,有些不太合理),两人都比微子大一辈,是微子和纣王的叔叔。
因为《封神榜》的影响,大家似乎更多更容易记得那位拥有七窍玲珑心的文曲星比干,知道比干因得罪了狐狸精苏妲己,被妲己唆使纣王挖了他的心,借着姜子牙的灵符当场不死,偏偏就遇着个卖空心菜的妇人,偏偏就没心的多问了一句,结果是没心的比干不能活了。
我第一次听这故事时还特别小,觉得那空心菜甚是可恶,完全不该出现。还搞得我很长一段时间吃空心菜都觉得有些别扭,怕文曲星因为记恨空心菜而不来关心培养我的聪明才智。实际上,显然有人瑞气质的我小时候的感觉非常好,空心菜这个东西十有八九在三千多年以前根本就不会在中原出现。虽然没有任何文献和生物研究涉及这个问题,但这种植物毕竟带有浓郁的岭南甚至海外特色。
根据《史记》的记载,比干因谏被纣王摘心而死。因为比干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大忠臣,周朝封之为国神,其庙历代官方和林氏家族(比干后人)祭之不绝。这事我们也以后再说。
我们有句特虚伪的夸人话:心较比干多一窍。恐怕还真没几个人当得起,但他弟弟箕子肯定没问题。
即使按照圣人的标准,能够成就一个近千年历史的君子之国,其立功立德方面自是不必说的,而在立言方面,箕子同样也牛得一塌糊涂。《尚书》里有一篇《洪范》,可能就是箕子向周武王传授的据说从大禹那里继承发展而来的天地之大法,(要知道,姬发手底可有周公、姜太公这般建立了万世宗法的大宗师级别人物,)这有可能就是西周五行之说的发端。
《尚书》里有两篇讲到过五行,《甘誓》据说是夏启时代的,出现五行几乎可以肯定有问题,但《洪范》里出现存在相当合理性,毕竟随后周公就开始营造洛阳,而后来的研究还有《洪范》自《洛书》而来的说法,这也是我在前面讨论五岳问题时坚持五行从西周初期开始的原因。
此外,《易经》里有箕子明夷之说,这是《易经》里唯一提到真实人物的地方,但这句话到底说的什么意思,历史上也有无数个版本的解释和争论。最好玩的有两个说法,一个基本就是孙膑装疯骗庞涓的前版,只不过是纣王作了庞涓,最后让箕子胜利大逃亡;另外一个则是说夷是弓箭,说箕子是后羿那个门派的,说箕子家族一个个射术惊人,搞得我现在看到高丽运动员在各类射箭比赛所向无敌甚至有些觉得天经地义。
箕子还是个诗人,做朝鲜国君十三年的箕子第一次朝见周朝天子,途经商故都作了一首《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采用男女恋歌的形式反映君臣关系,开后世诗词比兴之法门。
你说,这样一个上承大禹下开周孔的儒家先驱,就冲他能活下来做个圣人,是否也应该比比干要多出个窍把吧?
箕子朝鲜一直臣于周秦,直到西汉初年,因卢绾造反被汉朝打败,其部属燕国人卫满投靠箕子朝鲜得到箕子四十一代传人箕准的重用,后阴谋政变攻占都城平壤,推翻箕准政权建立卫氏朝鲜,而箕准则退至朝鲜半岛南侧的马韩称韩王,这是韩国的名字来历。卫氏朝鲜存在不到百年就被汉武帝灭了,而箕氏马韩传四百年后才被三国早期的公孙康所灭,通算下来,箕氏政权总共存活了一千三百来年。当然也有马韩在箕准死后就被当地土人学样给推翻了建立辰国的说法,或者有说两百年后被百济所灭。
不算周朝(其实也不大靠谱),朝鲜半岛实际上只在汉朝正式纳入过中华版图,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中原政权的附庸国或者藩属国。趁中原汉朝动乱期间,高句丽、百济、新罗纷纷起家,也出现了个三国时代,经过隋唐年间中原政权对其连续不断的打击,高句丽和百济先后败亡,新罗臣服。宋朝期间,高丽统一朝鲜半岛,后与宋断绝。但在蒙元期间,高丽哪怕被赶至海上也一直未降。明洪武年间,李成桂发动政变自立,改国号为朝鲜(有可能是朱元璋赐的名),先后奉明清为宗主国,直到中日甲午战争后才沦为日本“保护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苏联分别接收南北朝鲜,分立韩国和朝鲜两国,随后两国大打出手,差点引发。
朝鲜半岛是中国军队出外打仗最多的地方,除了多次征服之战外,武则天时代,刘仁轨大败倭寇,打出日本无数遣唐使;明万历年间,李如松等和日本军连战两场,打退丰臣秀吉的侵略,致使丰臣秀吉实力大损,为进入江户时代创造了条件;甲午战争之前十来年间,袁世凯和他的驻军多次挫败日本人在朝鲜的各种阴谋,也取得了多次小范围战争的胜利,直到甲午之战失利,中国失去朝鲜的控制权,然后节节败退,从李鸿章到蒋中正,先后丢掉了大清王朝以及中华民国版图的绝大多数国土,一直蔓延到第二次世界终止,最后中国以残胜结束;再后来就是彭德怀带着他的志愿军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在那条著名的 “三八线”边上拉锯鏖战三年而和。
近年来,朝鲜学术界根据神话传说打造了个檀君朝鲜,他们认为,中国夏朝时候,檀君就建立了朝鲜半岛的文明,并一脉相承了一千五百年,他们甚至已经找到了檀君的遗骸。
我去丹东的时候,是在春节期间,虽然没有按照惯例来些微雨,但实在有些接近小雨的天气(如果不是天太冷的话)。坐了艘快艇在鸭绿江里转了一圈,很奇怪的是对岸几乎冰雪覆盖,而这边总显得生机多了。上岸到彭德怀将军雕像前,却想起这个城市原来的一个名字:安东。
于是,信手写下这首:
浣溪沙—过鸭绿江
箕子之原冰雪封。将军指手渐空蒙。断桥当日路犹通。
友谊何尝能革命,边城因此不安东。常思杨广最英雄。
刚才提到李鸿章,李鸿章恐怕是整个清朝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但我对他的评价很高,长期把他和曾国藩、袁世凯并列(实际上也认定他们衣钵相承),认为是那个时代中国最杰出的人物。
当然,我小时候对李鸿章很是不屑甚至深恶痛绝,毕竟,满清的不平等条约大多数都是他签订的,甚至还记住了一个有趣的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觉得精彩无比,算是我后来知平仄对仗写写诗的起头之一。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李鸿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人们通常把他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也有人称其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当场流泪;曾国藩很早就认为他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美国人的评价是:卓越的文人;重要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贡献的军人;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国家人民提供了优良设施的官员;史上名列前茅的外交家。
李鸿章,生于道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一千八百二十三年,卒于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一千九百零一年。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故民间又称其为李二先生。
前面说姓李的往往姓得不靠谱,这句话真的比较靠谱。是的,李鸿章实际上就有可能并不应该姓李,他的先祖本姓许,明末避乱由江西湖口迁至合肥,其八辈祖宗从许家过继到李家从而改姓李。
李鸿章他们家家世并不显赫,虽然后来号称李家世代耕读为生,但至李鸿章高祖时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且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直到李鸿章父亲于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一千八百三十八年考中进士,李氏一族才成点气候,高兴时候也可以庐郡望族自居了。当然他们家真正成为望族还是靠的李鸿章,父亲中进士仅七年,儿子便又有资格进京赶考了(这个资格可不好弄),并且在道光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一千八百四十七年第二次会试中再取进士,父子同朝为官。
师门也很重要,李鸿章在初次会试落榜后,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其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当时,曾国藩患肺病,终日谈经论道,他在桐城派姚鼐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经济”,亦即经世致用之学一条。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后太平军起,曾、李各自回乡办理团练,曾氏又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信告李鸿章,足见期望之殷。
咸丰三年也就是公元一千八百五十三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李鸿章怂恿并随同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任安徽团练大臣,办理团练防剿事宜。李鸿章先后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书生带兵的李鸿章,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数年团练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五年后,李鸿章结束团练生涯回乡为父亲守制。但太平军很快又再陷庐州,李鸿章只能携带家眷出逃,后被刚刚经历三河之败的曾国藩力邀入其幕府,重点培养。
曾国藩深知,李鸿章才高气盛,锋芒毕露,真要独当一面,还需再经磨砺。于是,他平时尽量让李鸿章参与核心机密的讨论,将其与方面大员同等看待;当时,湘军幕府中有李元度、左宗棠等能言善辩之士,曾国藩经常有意无意让他们与李鸿章争口舌之长,以挫其锐气。至于曾氏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表率来影响李鸿章。曾以每日清晨必等幕僚到齐后方肯用餐逼李早起,改掉爱睡懒觉的习惯;多次正言以诚字相诫,让李改掉虚夸大言以哗众取宠的毛病;又以大谈挺经培养李面对困难挫折的心态,使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受曾国藩的潜移默化,获益匪浅。而曾从中也得到了帮助,李的作风明快果断,生性懦缓的曾国藩每有大计常犹豫再三,往往得李在旁数言而决。
其后,我们刚刚谈到的常熟司农,同治、光绪二帝之师翁同龢,因曾国藩参弃城逃跑的翁长兄安徽巡抚翁同书时采用李鸿章草稿,和李结下了仇。致使日后翁同龢处处刁难北洋水师,乃至甲午之战一败涂地。
咸丰十年,也就是公元一千八百六十年,曾、李师生之间因曾国藩决定移军祁门和弹劾李元度(这事我们以后谈曾国藩的时候再细说)二事发生严重分歧。李鸿章终至愤而离营(很多人都认为李此时的战略和用人眼光已在曾之上)。后经友朋劝说和曾国藩的再三招请,李鸿章乃于次年重回湘军大营。
而此时,随着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失去最后一支主力,只剩下形同孤岛的上海,李鸿章应曾国藩命,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同治元年也就是公元一千八百六十二年春节过后,淮军最早的部队四营(功业足与台湾共不朽的刘铭传也在其中)即陆续开赴安庆集训。曾国藩极为重视,亲自召见各营将领加以考察,并亲为订立营制营规。曾国藩担心新建的淮军兵力太单薄,还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最后,李鸿章初建的淮军,就有了十四个营头的建制。随后,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带着他的十三营约九千人进驻上海。
上海官民大多眼里只有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也就是传说的洋枪队),而淮军这支看起来很可笑的乞丐军队,居然在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上海,在中外人士面前彻底打响名头。在上海初步站稳脚跟后,李鸿章开始从察吏、整军、筹饷、辑夷各事入手,以进一步巩固地位,淮军到沪未及一年,尽改湘军旧制,雇请外国教练训练,变成了装备洋枪洋炮并的新式军队;同时,李鸿章还采用一系列招降纳叛、兼收并蓄的措施扩充实力,在掌握地方实权后,他在江苏大力扩军,使淮军在两年内猛增至六、七万人,成为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清军武装。
李鸿章厉害之处就在他根本就没有所谓韬光养晦,这些事情都是在打仗过程中做到的,守住上海后,当年便发起冬季攻势,乘常熟太平军守将投降之机率淮军和常胜军发起收复苏、常的战役,并带领淮军取得节节胜利,次年攻陷苏州,再次年攻陷常州,苏南地区的太平军基本被肃清。
攻破苏州之后,李鸿章诱杀了开城投降、不愿解除武装而是索要官衔及编制等要挟条件的八降将(投降前居然没谈好,投降后哪里有资格谈),并遣散余众,这就是所谓苏州杀降事件,尽管引起常胜军首领戈登率常胜军闹事,但曾国藩接报后,赞赏李鸿章“殊为眼明手辣”;而李则平息事件,最终妙地解散了常胜军,把大量洋枪队员收为己用,初步显露出他的外交手腕。
同治三年也就是公元一千八百六十四年,席卷苏南的李鸿章没有立刻向太平天国首府进攻,他一面在苏、常按兵不动,一面掉头南下攻入浙江,宁可去惹恼一辈子对头冤家的闽浙总督左宗棠。后因为朝廷一再催促,李鸿章闻知湘军攻城地道将成,遂派炮队等部分精兵参与会攻。五月十六日,湘军终于攻克天京。事后,曾久攻天京不下的曾国藩执手向李鸿章表示感激:愚兄弟薄面,赖子保全。
太平天国后,担心功高震主的曾国藩不顾清廷责成他再顾皖省军务的命令,一个月内就将他统率的湘军大部分遣散。而李鸿章则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在西人,因此主张保留湘淮军靖内寇、御外侮。
次年,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清廷即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由于湘军大部已裁撤,因此曾国藩北上率领的多为淮军,然而历时一年半,曾国藩督师无功,清廷不得不于同治五年也就是公元一千八百六十六年冬再次换岗,改命李鸿章接办剿捻事务,令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也就年把时间,同时兼任湖广总督和督办剿捻钦差的李鸿章完全依照曾国藩的战略顺利镇压剩余捻军。
三年后,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并成功调解,调任直隶总督,后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
(实际上,虽然好学生李鸿章替曾国藩收拾过不少烂摊子,但居然从来没有不执行曾老师制订的策略,只能说,这个人理事能力实在过人,不负曾国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高度评价。)
照片提供  王迎发  姜福森
(0)

相关推荐

  • 湘军,淮军,楚军,楚勇

    湘军,淮军,楚军,楚勇

  •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之九——淮军的“中体西用”

    昨天是<马关条约>签订125周年,中方的谈判代表有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以及他的儿子参议官李经方.不知道在125年前的昨日,李中堂落笔签字的瞬间,他是何种的心情.<马关条约>的内容 ...

  • 他先后参与平定太平军和捻军叛乱,最后沦为袁世凯发达的垫脚石

    [太平天国系列342,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军大力支持地方发展团练,在这期间,清军涌现出了很多能征善战的将领,更有一些人清朝末年成为朝廷的肱骨之臣,有大家所 ...

  • 中堂李鸿章之死~淮军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北京病逝,正在回銮路上的皇太后慈禧和光绪皇帝,在黄河岸边的辉县收到了令朝野无不悲哀的消息,失声痛哭,"太后及帝哭失声",大清国犹如"梁倾栋折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一)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一) 继续捋. 释迦牟尼灭度的头一百年内,他的徒子徒孙们还基本能够按照他的说法来继续弘扬佛法,我们叫这段时间为原始佛教期.一百年后,意料中的分化如期而至,那些有资历的人,觉得自己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 十七.流 当道安接过佛图澄的权杖主持中原佛教工作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佛图澄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的大好发展局面似乎一夜之间忽然就不存在了. 公元三百四十八年,佛图澄最后一次向居摄赵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七)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七) 二十七 在讲第三次攻宋之前,我们还是先插播一段孟珙的专题片. 孟珙字璞玉,号无庵居士,枣阳人士.北宋灭亡之后,孟珙的曾祖孟安从山西绛州投奔了岳家军,随军定居在随州枣阳一带,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九)

    遠山之巔,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九) 接着佛图澄往下说. 佛图澄的盛名是通过他的神异之术实现的,但我认为他最神异的事情是选了一个貌不惊人但近乎完人的释道安作为他的接班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八)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十八) 十六.楚 前面我们提到过很多次,由于被包括桐柏山和淮阳山在内的大别山系所阻隔,中国的南北在历史上一直就交通不畅,加上东部河网密布和西部襄阳城防卫体系,中原人甚至有宁可向西域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七)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七)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六)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五)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四)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十二) 刘歆字子骏,是刘向的小儿子,生年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

    遠山之巔,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二)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一) 继续说衡山. 慧思到衡山之前,衡山是道教的胜地,慧思到衡山之后,衡山也成了佛教 ...

  •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五十七)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五十七) 经过筚路蓝缕而逐步壮大的楚国,在这语焉不详的几十年期间,经历了熊胜和其弟熊杨两个君主之后,进入熊渠时代.熊胜和姬 ...

  • 三江有月 《骗不死人》(四十七)

    三江有月 <骗不死人>(四十七) 老子的事情先打住,我们先还是简单梳理一下<老子>版本的问题. 历代学者研讨考释<老子>的版本不下千百家,但是留存下来的较少.根据记 ...